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秋時期發生過一次全城吃人事件,是哪個國家

春秋時期發生過一次全城吃人事件,是哪個國家

原標題:春秋時期發生過一次全城吃人事件,是哪個國家


春秋時期發生過一次全城吃人事件,是哪個國家


歷史上發生過一次全城吃人事件,這是公元前594年發生的事情,地點是宋國的都城。

事情需要從公元前607年說起,這年春天,楚國讓鄭國討伐宋國,宋國以華元為統帥率兵迎敵。作戰初期,華元曾經殺羊犒勞士兵,但是,他的車夫沒有吃到羊羹,所以對華元十分怨恨。在作戰時,這個車夫駕著車離開了宋軍的陣列,一直跑到了鄭軍當中,並且惡狠狠地對華元說:「殺羊的時候,你是主人,現在車子怎麼跑,我說了算。」結果華元戰車就進入鄭軍陣中。華元單車陷於鄭軍陣中,勢單力孤,做了鄭軍的俘虜。宋國軍隊沒有了統帥,被鄭國打敗。華元被囚,宋國人想用一百輛戰車,四百匹良馬贖回華元,華元卻自己逃了回來。這場戰爭是楚國人鼓動的,後來這個鄭國又投降了楚國,因此,宋國和楚國就結下了冤讎。宋文公十六年(前595),楚國使者路過宋國,宋國因為有前面的讎隙,就逮捕了楚國使者。



(楚莊王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實際上,這個楚國使者經過宋國,是楚國人提前設計好的圈套,目的就是要發動一場對宋國的戰爭。

公元前595年,楚莊王派遣申舟出使齊國,說:「不要向宋國借路。」同時還派人出使晉國,也不許使者向鄭國借路。申舟由於在孟諸一役得罪了宋國,於是他對楚莊王說:「鄭國明白,宋國糊塗,去晉國的使者沒有危險,而我,則必然會死。」實際上,這話是已經向楚莊王挑明了,鄭國已經投降,他不敢殺楚國的使者,而宋國是敵對國家,你這是讓我去送死。楚莊王也只好明說:「要是宋國人殺了你,我就攻打宋國。」申舟把兒子申犀引見給楚莊王,然後踏上了出使之路。到達宋國,宋國人不讓他走。華元說:「經過我國而不請求借路,這是把我國作為楚國境內的縣城,是視我為被滅亡之國。殺了楚國的使者,楚國必然會進攻我國,進攻我國也不過是被滅亡。既然都是滅亡,還不如殺。」於是殺了申舟。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了起來,隨從趕上去,到了園中才送上鞋子,追到寢宮門外才送上佩劍,追到蒲胥街市才讓他坐上車子。楚莊王於是發兵攻打宋國。


公元前594年,楚國包圍宋國已經有五個月之久,宋國國都里已經沒有了糧食。在一天夜裡,華元縋城而出,偷偷來到楚國將領子反的營帳,要求罷兵議和。子反把華元領到楚莊王面前,楚莊王問:「城裡情況怎麼樣?」子反回答說:「城裡人劈開人的骨頭當柴燒,交換幼子吃了充饑。」其實這話是華元對子反說的,因為人們不忍心殺死自己的孩子,只有交換而食,既然已經用人的骨頭當柴燒,說明這種現象已經不是一天兩日,也不是一種個別現象。豈不知說了對宋國最不利的實話,卻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楚莊王說:「你說了真話,並沒有欺騙我。我也和你說吧,我軍也只有兩天的口糧了。」由於知道了宋國人誓死抵抗的決心,楚莊王答應宋國講和。雙方的條件是,楚軍退兵三十里,華元留在楚營作為人質。簽訂協議照例要盟誓,華元盟誓說:「我無爾詐,爾無我虞。」這就是成語「爾虞我詐」的出處。


宋國人為什麼會如此頑強呢?這當中除了早有思想準備,有不甘亡國的決心之外,還與晉國人的假意救援有關。



(晉景公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還是在楚國圍攻宋國的時候,宋國派出使者到晉國請求救援。晉景公本來打算出兵相救,有大臣卻以「鞭長莫及」為由勸國君不要出兵。這個晉景公雖然停止了發兵救援,卻玩了一個花招,派出一個叫解揚人到宋國去,讓宋國人不要投降楚國,說是晉國的軍隊已經出發了,很快就會到達宋國。這個解揚路過鄭國時,鄭國人把他捉了起來獻給楚國。楚莊王答應給他許多好處,讓他對宋國人說,晉國決定不出兵了。解揚不答應,經過反覆勸說,解揚這才答應下來。楚國人讓解揚登上樓車,向城內的宋國人喊話。解揚沒有按照楚國人的意思說,而是按照晉國國君的意思告訴宋國人,宋國人以為有外援,這就更加堅定了守城的決心。


在整個事件過程當中,有幾個人物需要重點補充說明一下。


給華元趕車的人。《左傳》里說這個人叫羊斟,他因為私怨而損害國家利益,讓老百姓無端受害,簡直就不是人!所以,他已經沒有臉面在宋國待下去了,當華元逃回來的時候,他離開了宋國逃到了魯國。


華元,回來後,他主持了築城工作。在巡視期間,築城的人唱歌罵他,他想解釋一番,結果引來了更大的謾罵。但是這個華元沒有對這些築城人怎麼樣?而是自我解嘲似的說了句:「他們嘴多,我們嘴少。」說起來,這些築城的人地位和華元根本不相等,背後怎麼樣罵他都不要緊,當面罵他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結果?那可就很難說了。華元逃回來的時候,他還見到了羊斟,他對羊斟說:「是馬不聽使喚吧?」羊斟說:「不是馬,是人。」可見,他沒有為自己的失敗推卸責任!


還有一個人需要提及,他就是解揚。這個人欺騙了楚莊王,楚莊王想殺了他,他卻巧妙地利用了當時的「道理」為自己尋求了活命之計。楚莊王在殺解揚之前,還要為自己找一個理由,於是派人責備解揚說:「你既然已經答應了我,現在又反了過來,不是我沒有信用,而是你丟失了它。那你只好去就死吧!」解揚說:「國君能制訂命令就是道義,臣下能執行命令就是信用……道義不能有兩種信用,信用不能接受兩種命令。您作為國君,以賄賂的手段讓我接受您的命令,這是不懂得命令的意義。我答應您,是為了藉機會完成國君交給我的使命。我能完成使命而死,是死得其所,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大概楚莊王是希望臣子們都能像解揚一樣,所以,他沒有殺解楊,反而把他放回了晉國。

只可惜,宋國人苦苦等待的援兵,卻是一個子虛烏有,徒然讓城中多死了那麼多人。否則,如果宋國人知道事情的真相,或戰或和,是不是能夠早作決斷?這次宋國都城全城吃人事件是不是還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外力只能借用,不能依賴,命運必須靠自己把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空星照 的精彩文章:

最會選擇投降時機的三國諸侯將軍是誰
季布一諾千金的名聲是如何傳播天下的

TAG:長空星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