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直擊first 青年導演的影像再次帶來無限驚喜

直擊first 青年導演的影像再次帶來無限驚喜

GIF

很高興看到有人在進行一場幾無意義的遠征,

在荒原之上,

他們願意嘗試所有的可能性,

為了發明一種新的工具,

創造一門新的語言,

或者尋找一種新的感受途徑。

——策展人段煉

作者 | 楓火

每一年的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都將一批優秀的青年導演和他們的作品帶給大眾。

在西寧,今年同樣不例外,我們能清晰的看到大眾對青年導演作品的好奇,他們的影片,正在被大家選擇、評判、鼓勵。

青年導演的創作變幻莫測,他們在有限的資源里,放大自己的思維,儘可能的在各種限制下,完成自己創作的探索。

今天是FIRST青年影展開始的第5天,今天導演幫給大家推薦幾位頗受推崇的青年導演。

導演仇晨

作品《郊區的鳥》

提名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演員、最佳藝術探索

仇晨是今年導演的大熱門,他的短片曾在中國獨立影像展、Premiere plans d』Angers等影展上獲獎,併入選過金馬電影學院學習。

在整個主競賽單元里,他帶著處女作《郊區的鳥》共計獲得了4項大獎的提名。講述了郊區某處突發地面下沉,一堆工程師前往調查原因,隊員下昊發現了一間屋人的小學裡存在的日記,裡面記載一段少年的成長故事,但是隨著調查深入,他卻發現日記預言了一切。

也許是理科生的思維在作祟,他的創作風格乖張,自成一派。

影片採用平行時空的創意結構,將少年、青年、中年三個時空以獨到的視聽語言和前後呼應的象徵符號有效串聯,打通不同時空的方式充滿電影感和陌生感,同時主演的出色表演,以及電影鏡頭模仿鳥類視角的新穎,讓整個電影渾然一體,體現了導演極強的謀篇布局能力。

導演周洲

作品《美麗》

提名最佳劇情片、最佳演員、一種立場

導演周洲是個典型的80後,他的作品中社會性和現實價值不可忽視。新聞學畢業的他,擔任過中國主流電影媒體的主編,影評人,《美麗》是周洲的第一部長片作品。

女性話題是當下創作者的甚少觸碰的題材,《美麗》所提供的跨性別立場顯得格外珍貴,這也是它獲得一種立場提名的原因。

《美麗》講述了一個22歲的命運多舛的女孩美麗的故事,作品中帶有明顯的爭議,它所反映出的人性自私、命運殘酷,以及最後努力之後失敗的絕望,都能夠讓觀眾感同身受。

周洲曾表示自己在創作中,更著力於對主角人物內在對刻畫,並用極簡長鏡頭來展現真實的生活片段。為了完成真實和戲劇統一,周洲對演員的表演要求很高。而女主角池韻的精彩演繹進一步加強了戲劇張力,使強敘事的故事內核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甚至為電影開闢了更大的觀看空間。

採訪中,他也同樣慶幸池韻對他電影的貢獻,表示正式她給自己的電影帶來真正的生命力。

導演劉冬雪

作品《吾神》

提名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

FIRST影展有四部驚人首作,劉冬雪導演的電影《吾神》就是其中之一。

大多數青年導演的故鄉往往是他們的故事源泉,繼去年《北方一片蒼茫》之後,《吾神》給了我們另一種期待。

導演劉冬雪曾坦言,資金的限制是電影存在缺陷和設定在農村的原因,她在電影上的探索非常明確,就是不斷通過學習經驗來進行長片的實踐。電影原汁原味的展現了東北本土化的故事,更多還是源於導演本人對本土素材對熟悉。

《吾神》也確實積蓄已久,大膽的題材、現實主義驚悚類型,講述了一個關於中國農村信仰缺失的混沌狀態。電影里彷彿每一個人都在問:我該信什麼?

影片採用的喜劇元素也使嚴肅的題材更容易被多數觀眾接受,例如屬於東北的本土詼諧語言、網吧上網的佛教小師父、偏離實際的喜劇荒誕感使東北農村的風味更加濃厚。

電影的獨特之處,在於導演在成熟的敘事中,做了類型本土化的嘗試。在原本尖刻的質問中,在一片荒漠中尋找信仰的過程中,展現了導演強烈的自我表達。

導演費聿竹

作品《冬去春又來》

提名最佳劇情片、最佳演員

導演費聿竹的人生經歷可謂十分豐富。

大學畢業後開始北漂,在一所大學教油畫課程,後來前往英國追尋電影夢,並在倫敦電影學院畢業後做過攝影、執行導演、執行製片等等電影相關工作,不斷的沉澱、積累自我。

終於10年後,他拿出了《冬去春又來》為答卷。影片中導演的掌控力盡顯,無論是劇情、台詞、表演,都達到了某一種標準的完成度,費聿竹也具備了一個職業導演應該具備的素質。「電影畢竟是一個工業化的東西,是一門技術,過了技術這一關也是對觀眾的負責。」

《冬去春又來》的靈感來,自於導演費聿竹留學海外時,見到的身邊華人對「根」的渴望和朋友的聚散離別。而且他歸國後也挺多了更多的年輕人對歸屬感的迷失,他希望自己能將這種東西記錄下來,通過影像來探究年輕一代平凡又複雜的內心世界。

電影講述了個多年在海外打拚的華人劉夏內心的孤獨,對未來的不確定,以及為了最後歸屬感所做的努力。這也是本片的核心主題,也是費聿竹創作的意義。

和《美麗》不同的是《冬去春又來》表現的極為克制,對於影片的風格,導演費聿竹表示不想拍尖銳的、極端的、功利的東西。創作所展現的還是生活常態的東西更能有共鳴,隨著人物往下走,「慢慢電影會成為它自己的東西 它不是我的它又是他自己。」

導演楊明明

作品《柔情史》

提名最佳劇情片

楊明明被業內廣為人知是她在2012年導演、主演的短片《女導演》,作品在當時以極具顛覆性的創作拍攝手法,和極為真實的表演,被譽為青年導演最新最酷的創造力的代表。

隨後她參與了楊超導演《長江圖》的剪輯,影片獲得柏林電影節傑出藝術貢獻獎。而電影《柔情史》的監製正式導演楊超。

《柔情史》是導演楊明明自編、自導、自演的文藝片,在今年獲得柏林電影節全景單元最佳長片處女作提名、同時獲得第42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新秀競賽的火鳥大獎以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以及第20屆首爾國際女性影展最佳導演獎。

電影講述了一對母女在北京衚衕里相愛相殺的故事,導演楊明明以極其細膩準確的筆觸勾勒出一段屬於母女二人的柔情史。

有人說《柔情史》是一個女版的「老炮兒」,它展現了北京衚衕里快意恩仇之外的世界,它將生活的不堪、有失體面的事情放大,猜忌、淡漠、吵鬧,生動的對白和融貫的影片氣質,有很多接地氣的場景和人物,這都是導演風格的彰顯。

從《女導演》到《柔情史》,有對於不同階段的女性的探討,在電影中導演顛覆了傳統的母親形象。楊明明曾在採訪中說自己對女性題材更感興趣,她們複雜、極為脆弱又極為堅韌,在電影中,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力量對比。「對自己要做的事情遊刃有餘,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對我的吸引。」

--直擊FIRST--

年輕一代導演正在崛起,並用自己的方式影響的周圍人。態度,這是極為青年導演給觀眾傳達的兩個字,他們對生活、對社會、對電影的態度,統統都在影像里。

這些青年導演代表著新一代年輕人的影像表達,他們的劇情片題材豐富多元、實驗片新銳先鋒,紀錄片視角獨特、立場分明,總之在西寧,我們看到了青年導演的無限可能。

也許這些青年導演的作品還有缺陷,但這也是他們上升的空間。只有堅定的邁出第一步,並在今後持續下去的那一批人,才能是今後電影世界的主角。

希望在今後能看到,他們更精彩的作品。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導演應該不斷磨礪自己,探索創作的邊界
廁所英雄:政治、宗教還是女權?改變6億女性命運印度片的開掛秘訣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