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1999元的價格殺手小米空調來了,但以下常識是小米無法輕易跨越的

1999元的價格殺手小米空調來了,但以下常識是小米無法輕易跨越的

和在手機市場消滅山寨手機一樣,小米空調的定位本質上還是要把低端的空調品牌打掉,從而快速形成一定的市場份額和用戶人群。

1999元的價格殺手小米空調來了,但以下常識是小米無法輕易跨越的

1999元,小米終於按照自己習慣的性價比方式推出了一款空調產品:米家互聯網空調。有點意外的是,擁有1700萬粉絲的雷軍並沒有在微博上推薦這款產品。

小米的官方陳述中,這款空調的主要性能配置是:1.5匹、變頻和三級能效。在這個配置下,小米的1999元(加上安裝費2199元)是最低的那檔價位了,但並不是最低的。

在小米空調的官方宣傳要素中,這款互聯網空調的賣點包括以下幾個:① 高效製冷/熱,快速變溫能力 ;② 超靜音,低至22分貝;③ 強大變頻技術,節能省電;④ 米家APP/ 小愛同學 智能控制;⑤ 0.1°細膩調節,精準控溫;⑥ 防霉抑菌濾網,易清洗;⑦簡約外觀,懸浮式設計;⑧ 6年質保

當然,小米空調還有一個非常好的賣點:外觀。小米稱這款空調延續「G-Mark金獎」的設計,採用純白極簡設計風格和懸浮式造型,在空調市場獨樹一幟。

如此低的價格,再加上如此多的賣點,小米互聯網空調是不是要顛覆空調行業了?以及小米互聯網空調是不是要衝擊格力了?畢竟之前格力董明珠和雷軍有一個10億元的賭約在先。

1999元的價格殺手小米空調來了,但以下常識是小米無法輕易跨越的

如果我們輕易的下這樣一個結論,那麼我們就是在顛覆一個基本的常識:一個沒有技術、也沒有工廠、同時也沒有渠道的公司,能夠在一夜之間做出一個產品,把格力這種在空調行業經營了20多年的領頭羊公司顛覆掉。


小米做空調不是為了顛覆,而是為了自己的商業模式

實際上,這並不是小米第一次做空調,而是第三次做空調。

第一次是在2015年,小米與美的合作推出了「i青春智能空調」,價格2699元起,主要的賣點是可以與小米手環、米家智能家庭的實時聯動,但是這款產品並不太成功,小米與美的此後沒有推出新的產品。

第二次是2017年,小米生態鏈公司智米推出了一款全直流變頻空調,價格4399元。不過在京東等電商平台上,智米空調的評價數量與格力、美的同價位產品相差甚遠——至今這款智米空調在京東旗艦店的評價數也只是1000+。

1999元的價格殺手小米空調來了,但以下常識是小米無法輕易跨越的

在經過了兩次並不成功的空調產品嘗試,小米為什麼還要繼續做空調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小米必須找到一個新的增長點。上市後的小米麵臨著很大的業績壓力——在經過一個爭議性的估值方式之後,小米需要持續高速增長以支撐目前的估值水平。但是在小米收入最為倚重的手機產品上,這個市場的整體增長已經放緩,此前增速較快的印度市場也很難保持之前的高速。

鑒於小米去年高達1100多億的整體規模,小米並不太容易找到一個夠量級的新增長點——雖然小米的生態產品已經覆蓋了非常多的領域,但大部分的市場規模並不夠大,去年小米來自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的營收為234.48億元。而空調是一個可以滿足小米增長需求的大市場,僅僅是格力去年的營收就達到了1500多億。

不僅如此,空調行業的利潤率也要明顯高出手機公司,以格力電器為例,其去年的毛利率超過30%,而凈利率高達15%。對於小米這樣以性價比切入市場的公司來說,利潤空間大就意味著機會。

小米做空調的另一個考慮並不是去顛覆格力這樣的領頭羊,也不是要顛覆空調行業,而是要完善自己的商業模式,尤其是IoT(物聯網)戰略。

無論是手機,電視,還是其他的硬體產品,小米的基本邏輯都是從性價比入手,以較低的價格吸引用戶購買硬體產品,(小米品牌+傳統企業代工+互聯網功能+性冷淡風設計+低價),然後通過持續經營用戶,獲得持續的互聯網收入。

和在手機市場消滅山寨手機一樣,小米空調的定位本質上還是要把低端的空調品牌打掉,從而快速形成一定的市場份額和用戶人群。

如果從這個定位來看,1999元的小米空調還是比較有競爭力的。但受到衝擊的肯定不是格力和美的這樣的領先品牌,而是那些小的空調品牌。

1999元的價格殺手小米空調來了,但以下常識是小米無法輕易跨越的

那麼,整編了小的空調品牌和它們的市場之後,小米空調能夠威脅到格力和美的這樣的品牌么?


小米目前做不到的部分:空調行業的競爭門檻

大概是我們看到的成功故事太多了,現在的人都有點浮躁,總認為某些事情的發生會有奇蹟。比如認為投資某個理財產品可以獲得超過10%的安全投資回報,比如互聯網公司能夠很快地顛覆某個傳統的行業。

顛覆的確在很多行業里都出現過,但真正能夠很快實現顛覆的只有兩類公司:一是互聯網和科技公司,這類公司基於技術和網路效應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大幅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比如Facebook和Google;另一類是完全重新定義了產品,從而顛覆某個行業,比如iPhone。

相比其他的空調產品,小米空調的確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提升,比如外觀的設計、互聯網功能的體驗以及其他一些細節的體驗。但是這些並不是對傳統空調產品的顛覆,而只是體驗的部分提升。

小米空調這兩個維度都沒有做到,這意味著小米空調還是一款傳統的空調產品。既然是一款傳統的空調產品,那麼有很多空調行業的常識是小米空調無法很快越過去的。

第一個常識是技術積累。以格力空調為例,截至去年年底,格力累計申請技術專利3500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15000餘項,其中2017年申請了4182件發明專利,授權發明專利1273件。而小米的招股說明書的數據顯示,小米在空調領域共有29個專利,其中外觀設計23個,實用新型6個。

對於小米空調來說,專利是個不小的隱患。今年5月份,廣州知識產權法院進行了一審宣判,格力電器起訴奧克斯空調涉嫌專利侵權,判令奧克斯共計賠償格力4600萬元。

1999元的價格殺手小米空調來了,但以下常識是小米無法輕易跨越的

可預見的未來,小米根本沒有能力大規模投入空調的研發。一方面小米本身的利潤率很低,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研發,其他研發投入比例本身就低於同類的手機公司;另一方面,小米的研發投入尚不支撐核心的手機業務,更不可能對空調研發投入太多。

空調行業的另一個常識是質量控制。由於固定需求的剛性,空調的返修率會極大影響用戶的體驗,這也是最重要的競爭門檻之一。業內領先的空調品牌經過多年的積累已經將返修率控制在一個非常低的水準。以業內返修率指標最低的格力為例,2005年左右格力空調產品的返修率就已經降到千分之幾(某些批次的貨甚至能降到萬分之4),而同行的返修率仍在百分之幾,指標相差10倍。依靠代工的小米空調也很難在短期內在質量控制上達到頂尖水平。

最後一個常識是渠道。和手機市場類似,空調的銷售也非常依賴線下。經過近20年的殘酷競爭,無論是代理是直營,領先的空調品牌已經建立起了比較高的門檻和渠道合作關係,這種關係既包括銷售的規模,也包括利潤空間。低價位的小米空調本身利潤空間就有限,很難給予傳統渠道商太多的利潤空間,這就使得小米空調很難撬動傳統的線下渠道。

1999元的價格殺手小米空調來了,但以下常識是小米無法輕易跨越的

小米自建的線下渠道小米之家也許可以彌補部分線下渠道的不足,但仍無法解決此後可能面臨的售後問題,包括維修、清洗、更換耗材等需要上門服務的部分。這也是空調行業比手機行業更依賴線下渠道的原因所在,小米空調作為一個新品牌很難短時間解決。

小米模式能撬動空調行業么

從產品本身來看,小米空調並沒有太大的創新之處,僅僅是比同類的空調產品的外觀上更有設計感了,也增加了一些細節的體驗。

從競爭的角度看,小米空調更大的差異性來自於小米自身的IoT(物聯網)平台——家裡的不同硬體設備打通之後,用戶可以獲得更加便利和智能的體驗。一方面,用戶可以更加便捷的調用這些設備,另一方面,打通後的數據可以優化硬體設備的相關性能。

1999元的價格殺手小米空調來了,但以下常識是小米無法輕易跨越的

距今小米已經投資了200多家生態鏈企業,其中超過90家生產智能硬體。官方數據稱,目前小米IoT平台全球接入的激活設備數超過 1 億台。截止至 2017 年 11 月,IoT 智能設備超過 800 多種,日活躍設備數超過一千萬,已連接家庭超過兩千萬家庭;每天的請求數超過 400 億。

格力這樣的空調領先公司擁有好幾億的用戶,在產品上也擁有明顯的性能和質量優勢,但是這些用戶都是沉默的,格力無法和這些用戶形成有效的互動,也無法形成更多的商業價值。這是傳統的硬體公司在戰略上的短板。

小米從四五年前就開始布局IoT,這稱得上是一個超前的正確的方向選擇。在去年推出AI音箱小愛之後,小米的IoT戰略有了一個極好的整合終端——AI音箱是家庭IoT設備最佳的整合和輸出平台。

1999元的價格殺手小米空調來了,但以下常識是小米無法輕易跨越的

目前來看,小米擁有業內最完整也最深入的IoT業務,這也是小米要做空調產品的底氣所在。

但是小米IoT也存在著比較大的問題——小米太不聚焦,進入了太多硬體產品市場。小米投資了90多家生產智能硬體的公司,這意味著小米需要在如此眾多的產品線上去和不同的公司競爭。從常識和歷史來看,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公司可以同時在如此多的產品線上贏得競爭。

小米本身的資金能力、研發投入以及製造管理能力絕對無法同時兼顧這麼多產品。這種投資或者貼牌的產品擴張模式可以很快地帶來規模,但是很難有持續性。類似空調這樣的產品,小米無法真正和業內的領先公司競爭。

在小米IoT平台上的1億台設備中,路由器、手環、電視盒子和電視差佔到80%以上的份額,再去掉AI音箱、空氣凈化器、智能攝像頭和智能電飯煲等出貨量超過百萬的產品,小米的90多中智能硬體能夠形成規模的並不多,能夠形成產品差異性的更少。

當然,如果小米一開始聚焦也不可能有現在的IoT平台的規模性,這和小米做手機的邏輯是一樣的。

小米會逐漸提升自己的IoT產品性能和品質,而傳統硬體公司也會增加自己的互聯網性能,而且會和其他手機公司或者互聯網公司聯合。在這個時間窗口中,小米和傳統的硬體公司都各有短板和優勢。

問題是,互聯網體驗PK產品能力,哪個的提升難度更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