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義到三家歸晉一百年時間,中國人口驟降5000萬,原因太驚人
原標題:黃巾起義到三家歸晉一百年時間,中國人口驟降5000萬,原因太驚人
談起中國的稅賦史,要追溯到春秋時期去。春秋的時候出現了「初稅畝」,這是中國田賦制度的開始。
而到了秦朝,農民要把收穫物的2/3交給政府作賦稅。 負擔之重可想而知,最終導致了暴秦成為曇花一現的王朝。而到了漢朝, 漢高祖劉邦稱帝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但期間去了趟家鄉,為了感恩父老鄉親,特意對當地免除賦收三年。可見當時稅收和「養息」是並舉的政策。
到了 「文景之治」的時候,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位明君奉行黃老之術,採取無為而治,輕徭薄賦,土地稅低到了「十五稅一」和「三十稅一」。
西漢滅亡後,東漢王朝是在豪強勢力的支持下建立的,豪強幹涉國家事務很深。而漢以戶收稅,這就加劇了豪強隱匿人口的做法,小戶為了避免稅收尤其是人頭稅,也願意依附於豪強。這樣一來能收稅的人口就更少了。
據史書記載,公元157年東漢人口有近6000萬,然而從黃巾起義到三家歸晉這一百年的時間裡,人口數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期間中國人口從6000萬下降到了770萬。
戰亂和天災,導致大量人口死亡下降的主因。而結合眾多魏晉時的資料可以認為,當時中國人口這減少的5000多萬人並非全部死亡,更多的是被「隱匿起來」了。
而到了北魏、隋、唐,實行的是租調製;交穀物叫租,調是交絹、綿或布、麻,以絹或布代役叫庸。這種賦稅體制,相比於兩漢的口賦和算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負擔。但是這種稅收體制,實際上還是按人頭繳稅。以至於人口隱匿的問題還是存在。到了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唐朝人口鼎盛期間,太平盛世,承平日久,江南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結果統計下來也才有900萬戶,5200萬人。人口數量居然還不如江南沒有怎麼開發的漢代,這顯然存在著大量的人口隱匿。
為了克服這種弊端,唐代楊炎推出了兩稅法。由按丁徵稅變為按田畝和資產徵稅。這是中國稅收歷史上的一個小小的轉折點,因為兩稅法改變了稅收方式,由人丁稅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要依據收稅。事實證明,兩稅法效果還是不錯的,唐德宗時候,長安的倉庫里已經儲備了大量的糧食和布匹,以至於他有底氣對藩鎮強硬。至於德宗沒有打的過河朔三鎮,還被嘩變的涇原之師打出長安城,那又是另外一碼事了。因為這不止涉及到錢的問題,還涉及到軍隊戰鬥力和指揮體系的問題。
而到了北宋王安石推出了方田均稅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稅漏稅。
而到了明朝時,推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是重要的賦役制度改革,它簡化了徵收名目和手續,有利於防止豪強、官吏隱田逃稅。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折銀制度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民人身依附關係的削弱,對貨幣地租的產生和部分農產品的商品化有積極推動作用。
明朝在1592到1600年先後在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八年間明朝的軍事開支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如果沒有對稅收體系的改革,明朝是撐不下去的。
到了清朝初期,納稅標準是按田產而不是按人頭,特別是康熙實施「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制度,雍正實行「攤丁入畝」的辦法。也正是因為這樣,很多「黑戶」也相應洗白了,這也是乾隆時期人口驟增的原因之一。乾隆五十五年清朝人口超過3億,泱泱大國的人口風采終於展現無疑。
知歷史工作室歡迎您來稿,來稿需是原創首發
謝謝參與支持,讚賞是動力,轉發是鼓勵,原創不容易,請多珍惜!
※一漁民在海上撈上一網子瓷器,眾人:海底有寶,專家:趕緊打撈
※他是金庸梁羽生筆下的武林高手,一生致力於推翻蒙元的殘暴統治
TAG:新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