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海沉積環境來源真菌活性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南海沉積環境來源真菌活性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仲偉茂及其團隊與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等科研人員合作,在南海沉積環境來源真菌活性代謝產物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Organic Letters(DOI:10.1021/acs.orglett.8b01880)和Marine Drugs(DOI:10.3390/md16040136)上。

仲偉茂和相關團隊從南海沉積環境來源真菌Eurotiumsp. SCSIO F452中分離得到3對對映異構體variecolortins A-C (1-3),其中化合物1具有新穎的裂環anthronopyranoid 結構骨架,並且具有一個罕見的2-oxa-7-azabicyclo[3.2.1]octane片段;化合物2和3具有新的6/6/6/6四環cyclohexene-anthrone結構骨架。該類化合物由吲哚二酮哌嗪生物鹼和蒽醌衍生聚合而成,但其結構上有別於已報道的4個具有pyrano-anthrone骨架的variecolortides化合物。研究人員利用核磁共振、質譜、X-ray單晶衍射等技術,確定了化合物variecolortins A-C (1-3)新穎結構的平面結構和相對構型。旋光特徵和圓二色譜提示化合物1-3可能以外消旋體的形式存在,通過手性拆分、ECD量子化學計算確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絕對構型。化合物抗氧化和細胞毒活性測試結果表明,(+)-1的抗氧化活性是(±)-1的近3倍,(+)-2和(+)-3具有一定的SF-268和HepG2細胞毒活性,而(±)-2和(±)-3無活性,推測化合物的絕對構型對其活性有一定影響;進一步的molecular docking初步研究顯示,對映體的活性差異可能與它們同潛在靶標的疏水相互作用以及氫鍵形成有關。以上研究成果發表在Organic Letters上。

此外,研究人員還從該菌株中發現了另外4個新吲哚生物鹼(4-7)、1個新雙苯基嘧啶衍生物(17)及一系列其他吲哚二酮哌嗪類化合物(8-16)。化合物4和5是一對具有hexahydropyrrolo[2,3-b]indole結構骨架的差向異構體,化合物17在海洋天然產物中十分少見,該類化合物多見於化學合成產物。化合物6、8-10、13、15顯示了高於陽性對照Vc的抗氧化活性。該研究成果發表在Marine Drugs上。

仲偉茂為以上2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計劃等的資助。

Organic Letters (DOI: 10.1021/acs.orglett.8b01880)

Marine Drugs (DOI: 10.3390/md16040136)

來源: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如何保護我們身邊的河流?
深紫外零線性壓縮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