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葛小松:向曾國藩學「識人」之道

葛小松:向曾國藩學「識人」之道

原標題:葛小松:向曾國藩學「識人」之道



曾國藩是晚清著名的戰略家、政治家,他的治家、治學、治政之道流傳於後世,更被稱為「千古完人」。曾國藩之所以能獲得如此高的讚譽,不僅在於他能夠自立、自達,也是因為他在成功後還能立人、達人。

很多人都知道曾國藩有一個書信集,叫做《曾國藩家書》,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如何為人處世,如何持家教子,如何修身養性。其實除了《曾國藩家書》外,還有《冰鑒》一書也是曾國藩的主要著作之一,裡面主要講述了曾國藩的識人之道。


用現代的眼光看《冰鑒》,它更像是一本相書。我們都知道相面是騙人的,但曾國藩的《冰鑒》雖然有看相的理論,但是不同於一般的相書。比如書中提到「事業看精神」,一個人如果一天到晚萎靡不振,干一點事就累,那他不會有精力去做自己的事業。我們經常在新聞里看到的那些政要、大老闆,他們其實平常都很忙,但你看不出他們疲乏,總是精神飽滿神采奕奕的。精神的好壞一方面由身體狀態決定,另一方面由內在決定。如果一個人對未來抱有期望,總是向前看,那麼他必然有良好的精神狀態,這樣的人也就具備了干出一番事業的基本條件。《冰鑒》中相人的理論大抵如此。



曾國藩一生可以說是閱人無數,也培養出了不少優秀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晚清四大名臣里的李鴻章和左宗棠,都是曾國藩提拔任用的,其中李鴻章更是以師事曾國藩。曾國藩很清楚用人的重要性,他認為「辦事不外用人」,這是從一個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爆發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曾國藩曾上書:今日所當講求者,惟在用人一端。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揚之,則賴皇上之妙用。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培養之方,考察之法都很好理解。那什麼是轉移之道?其實就是要領導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為來轉移風氣,陶熔人才。

了解現代管理學的都知道,無論是中高層管理者還是老闆,凡事不能「事必躬親」,管理者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用人,用對人。那麼作為領導,就必須在「人才」方面下功夫,有了人才,才能事半功倍。而人才不是大風刮來的,有的可能天生就是人才,但需要領導知人善任;有的表現一般,但卻有潛力,這就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培養成人才。還有的則是有能力,但沒用對地方,這就需要領導加以引導,使其回歸正軌。


「德」還是「才」


曾國藩說「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可重用」,很明顯,在「德」與「才」中,曾國藩更看重的是德。而與重德相對應的,是唯才是舉,這也是現代管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那麼到底是唯才是舉好,還是「才德不可兼得以重德」好?雖然具體事情要具體分析,但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我傾向於後者。


唯才是舉是三國時期曹操的用人方針,哪怕是「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只要是人才,曹操就會起而用之。這種用人方針在當時確實起到了非常好的成效,曹操手下能臣極多,也正是由於這些人才的輔佐,曹操才能戰勝實力強大的袁紹一統北方。


但此一時彼一時,曹操所處的是亂世,想要平定亂世就不能拘小節,而是以猛葯治之。但如今並非亂世,如果要說現在的亂,就是在法律和監管不完善的背景下,一些人失德引起的。這個時候,如果用的人只是沒有才能,那麼最多是他的工作做不好,而如果沒有德行,影響的不僅僅是他的工作,而是會造成難以補救的後果。

「用人」和「識人」


曾國藩認為,用人必先識人,這就是所謂的「知人善任」。雖然現在的企業都是求賢若渴,但還是應當「廣中求慎」,不是人招進來了就讓他在崗位上踏踏實實幹活就完了。比如在招聘的時候可以廣撒網,但之後還要慢慢考察,用其所長,盡其所能。


據說當年李鴻章帶著三個人引薦給曾國藩,三個人站在院子里,曾國藩每人都審視了一番,最後確定中間的人可以大用。他的解釋是,左邊的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再看他,他就把腦袋低下了,說明這個人比較老實守成,但是氣魄不夠。能用,但他幹不了大事。右邊的這個人,我看他的時候他不敢看我,我不看他了,他又偷著看我,這個人心思太多,為人不光明磊落,不能用。中間的這個,我看他他也看我,我打量他,他也堂堂正正打量我,說明這個人心胸坦蕩,有氣魄,可以委以重任。事後證明曾國藩的眼力很好,中間的這個人就是台灣保衛戰中的名將劉銘傳。


關於這個故事,還有一些不同的版本,但核心內容都是曾國藩的識人。識人是作為領導者必須具備的能力,這個能力沒有書能教,雖然《冰鑒》一書就是教怎麼識人的,但我認為今非昔比,書里的內容可以拿來參考,但不能死學硬記。懂得識人最重要的是多接觸各式各樣的人,在接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分析對方的行為性格,慢慢就會總結出自己的識人之法。而看透人之後再用人,可以避免盲目選人、糊塗授權,在業務上出現重大錯誤。


「勤教」與「嚴繩」

曾國藩認為,發現了人才,用對了人才,這還是只開始,後面更重要的是引導人才,使人才不斷提高,所以他才跟咸豐皇帝說要有「培養之方」。


人與人性格、優勢均不相同,所以培養人的方法也不能拘於一格。當年李鴻章初隨曾國藩時就已顯露出了才華,但是李鴻章這個人鋒芒畢露,稜角分明,曾國藩就故意搓動他的銳氣,磨練他的心性,最終把李鴻章培養成了晚清的擎天一柱。「勤教」是領導者的責任,同時也體現了領導者的能力。有能力的領導者,自然會言傳身教,把自己的本事教給下屬,在行為上影響下屬。俗話說「師傅不明弟子拙」,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下屬就能知道領導什麼樣,一個好的領導必然能教導整個團隊向上。


另外一方面就是「嚴繩」。在工作中我們總會碰到一些人,能力還可以,但是一些壞毛病就是改不過來,對於這種情況就應當學習曾國藩「立法行令,寬嚴相濟」的治軍方針。用規則來約束部下,做到賞罰分明。「溺愛不可以治家,寬縱不可以治軍」,嚴繩的目的是使團隊或公司的行動整齊劃一,如同一體。如果團隊內有不穩定因素,能教則教之,不能教則退之,否則一個人就會影響更多人,從而破壞團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


本文由GIO華興控股集團總裁葛小松撰寫,版權歸其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GIO華興控股 的精彩文章:

TAG:GIO華興控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