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泰國為何遲遲不肯開通克拉地峽?

泰國為何遲遲不肯開通克拉地峽?

導讀:克拉地峽一直是地緣政治中的熱門話題,但泰國遲遲不肯開挖成運河,有自身原因,也有國際原因。

克拉地峽位於東南亞馬來半島中部最狹窄處,僅50公里寬,屬於泰國領土。

地峽東部是泰國灣,西部是安達曼海(緬甸灣)。此地峽歷史上一直是溝通亞非歐、太平洋-印度洋的重要交通節點。

所有地峽都有海陸轉運的功能,如蘇伊士運河的前身蘇伊士地峽;巴拿馬運河的前身巴拿馬地峽。

蘇伊士運河

克拉地峽也不例外。古時候大部分帆船在地峽一側卸貨,經陸路運輸至另一側,再上帆船運輸至目的地。

看上去這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轉運方式,實際上卻並不是很省錢。地峽一帶地形複雜,東側山地眾多,並且交通設施落後,車載運輸能力低。由於馬來半島形成統一國家的歷史較短,所以大部分時間這裡邦國眾多,派系林立,自然要盤剝掉部分利潤。

但為了航運效率,商貿船隊不得不依賴於克拉地峽,而放棄馬來半島南端的馬六甲海峽。

在機械動力船發明之前,海船都是靠風力、洋流、人力作為動力前進。

馬六甲海峽位於赤道無風帶。(南北緯5度之間)這裡太陽高度的年變化幅度很小,溫差極小,導致水平氣壓梯度也很小,大氣多做垂直流動,而風力微弱。一進入海峽無風區,就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來替代風力。

隨著造船術的發展,運載量的增加,大噸位船隻的運力反而受限於地峽的有限的海陸轉運功能,開鑿地峽發展運河成為趨勢。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成的。那為什麼克拉地峽遲遲沒有動工呢?

開通地峽的好處

若開通克拉地峽運河,相比船隻繞道馬六甲海峽,可以讓太平洋-印度洋航線縮短1200千米,節省約3天的航行時間,為每艘大型貨輪節約成本30萬美元。

泰國也可以憑藉這條運河促進經濟發展,居民就業,增加外匯收入。並且以此提升自己在國際舞台上的話語權。

但泰國政府為什麼一直不肯開通克拉地峽呢?

泰國雖然是中南半島上經濟最好的國家,但其目前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還不足以在56公里寬的地峽處開挖一條120公里長的運河(目前設計的10種運河方案,長度在60-120公里)。克拉運河投資400億,工期10年,每年船隻過境收入10億,投資高,成本回收周期長。

幾條設計路線

本國資金不足,必定會有各國資金爭相介入以求個股東位置,但這個股東也不是相當就能當的。地峽一旦打開,原本亞洲南部複雜又微妙的政治生態平衡也有可能就此打破,這是泰國本國和國際資金必須考慮的。

克拉地峽、馬六甲海峽必有一戰

馬六甲海峽通航噸位28萬噸,過大則需要繞道巽他海峽和龍目海峽,而計劃中的克拉運河水深20米,寬500米(不需要船閘),通航25萬噸,很顯然克拉運河將分食馬六甲海峽部分業務。

龍目海峽與巽他海峽

這對靠馬六甲海峽營生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十分不利,特別是新加坡。新加坡的經濟命脈就是港口和石油業務,開挖克拉地峽無疑點中了它的死穴。

對於一個靠港口業務為生的國家,自然不希望其輻射範圍內出現一個競爭力相當的對手。特別是中國上海深水港、自貿區,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成功建設,俄羅斯北冰洋航線的探索,這些交通線和點和克拉運河一旦串聯起來,對新加坡的打擊是絕對的。

新加坡港口

若馬六甲海峽諸國聯合起來,給泰國製造經濟和政治上的麻煩,也將讓克拉運河帶來的收益大打折扣。

就國際勢力而言

運河開通後,此地的戰略地位會急劇上升,有可能引發他國勢力干涉,影響泰國政局。蘇伊士運河與巴拿馬運河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被外國控制,巴拿馬運河目前仍然處於美國的控制之下。

美軍基地

克拉運河也會打破美國在南海軍事戰略布局,因此美國是十分不願讓這樣一條有利於中國的運河,來改變它的戰略布局的。泰國是美國盟友,出於利益考慮,泰國應該還不會立馬掃美國面子。

泰國國內反對派

在泰國國內,各方勢力對運河的態度也不盡相同,三分支持,四分反對。

克拉地峽以北是泰國的主體區,以泰族為主,多信仰佛教。而地峽以南特別是「泰南四府」地區,居民多信仰伊斯蘭教,馬來族比重大,對泰國不認同,分裂獨立思想強烈。這個與泰國主體格格不入的地區,暴力叛亂頻發的地區,可能藉此運河製造更大的麻煩。

泰南四府

2004年,泰國總理他信提出克拉運河計劃,泰南四府地區隨即出現叛亂。從2004年至今,叛亂至少造成6500人死亡。

2018年1月22日,泰南四府之一的也拉府發生爆炸事件。

假如開挖克拉運河,馬來半島則變成了「馬來島」。這也意味著泰國靠平衡戰術得來的「泰南四府」,在地理歸屬上將脫離泰國主體。運河的開鑿可能加劇泰南的分裂危機。

-END-

給個支持我們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理科學館 的精彩文章:

TAG:地理科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