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高榕資本張震:黃崢洞察人性,拼多多不止是「拼」

高榕資本張震:黃崢洞察人性,拼多多不止是「拼」

高榕資本早在2015年,就領投了拼多多的A輪,IDG資本跟投;2016年7月,B輪繼續由高榕資本領投,新天域資本、騰訊產業共贏基金、光速資本、凱輝基金等跟投;之後,高榕資本繼續參與了C輪和D輪的投資。

在拼多多上市之際,36氪獨家專訪了高榕資本的創始合伙人張震。

36氪:作為A輪就投了拼多多的早期投資人,您怎麼評價拼多多創始人黃崢?

張震:黃崢是一個特別有遠見的人,他能深刻的洞察人性,從而敏銳的捕捉到市場機會。同時,他可以看到差異化的打法,並且能夠把這種打法快速落地實施。

我認為他是一個成熟創業者。關於成熟創業者的品質,可能主要有兩點:

第一就是他要很 Sharp。 Sharp 跟聰明不一樣,聰明只是一種學習能力,而 Sharp 是一種出色的判斷力,是能夠透過紛繁的表象數據,一針見血地看到裡面最核心本質的能力。

第二點是他的執行力。今天在任何一個領域創業,只要有一家起來,就會有無數個競爭對手殺進來。也就是說,商業模式在今天不等於商業機密。特別是與互聯網相關的東西,很多都是透明的。因此如何能夠殺出重圍,我覺得是對團隊執行力的巨大考驗。

36氪:最早投拼多多是怎樣的契機?

張震:最早是公司的天使投資人向我們推薦的這個項目。我們當時圍繞著線上Costco的模型在系統的研究潛在投資機會,並與國內幾乎所有相關類型的公司都見了面。在我們與黃崢交流時,發現他的想法不僅僅是局限於美國的這個模式,而是更多結合了中國國情做的獨立思考。這給了我們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那之前,我與黃崢也互相認識了有近十年的時間。所以我們對黃崢在此前的成長和經歷都比較了解。他的這次創業是與團隊一起把過去做電商公司和遊戲公司創業過程中好的經驗和最新的理解結合在一起,厚積薄發的嘗試。

36氪:高榕資本4次入股拼多多,為什麼這麼堅定?

張震:首先是黃崢和拼多多團隊的遠見和執行力。我們也談到了,在這次創業之前,拼多多團隊已經有過幾次成功的創業經歷。第二,拼多多的模式創新讓平台在電商紅海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第三,拼多多團隊「本分」的價值觀。

36氪:談到電商紅海,本來幾年前大家都覺得電商史書已無後續,您覺得拼多多抓到了什麼獨特機會?

張震:我們總結了一些底層的變數。首先,通過手機在各種場景下進行消費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廣泛的消費行為。對於線上消費而言,這一點更為突出。第二,移動支付的普及以及遍布全國的物流基礎設施讓手機消費這件事越來越便捷。第三,廣大非一二線城市的居民在可支配收入上有所提升,他們對於品質更優、標準更清晰的產品和服務需求越來越大,這些地方的消費者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已經無法忽視。第四,中國廣大的小微企業期待能夠與大量的消費者建立直接連接,以去掉更多的中間環節,實現降本增效。

拼多多不是一個傳統的公司,我很同意公司在向投資人的公開信中的這個說法。可能也正是它的這種「非傳統性」,讓拼多多把握住了底層的變數,把這些變數轉化成了之前三年公司發展的驅動力,也因此建立了它的中國「新電商」形態。

36氪:零售渠道所能提供的價值會落在「多快好省」象限的某個位置上。拼多多其實也面臨一些爭議,您怎麼看拼多多究竟價值幾何?

張震:拼多多首先給消費者帶來了高性價比的消費場景。在提供消費普惠機會的時候,拼多多在事實上提升了一部分國民的消費福利。

從社會價值的角度看,大量小微型商品製造與品牌代工廠分布於中國各個產業帶上,但長期以來只能獲得微薄的利潤,對宏觀經濟波動、產業政策變化的反應彈性不足。在2008年由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風暴中,伴隨著全球經濟的放緩,大量技術水平、產線水平很高的中國工廠都由於客戶網路的單一、資金實力的不足而處於極端被動的境地。這些工廠對如何建立起大量、穩定的銷售線索長期求而不得。拼多多的「拼」通過前端消費者需求聚合,讓高水平的工廠得到大量的動態銷售線索,與消費者建立直接的動態連接。這種連接的結果是,「定製化的大量生產+壓縮中間環節的供應鏈」。壓縮供應鏈的中間環節可以讓更多的利潤留存於工廠,而定製化的大量生產在加深工廠商品的庫存深度、提升製造水平的同時,還讓這些工廠從代工廠轉型升級為新的品牌成為可能。隨著工廠抗波動能力與利潤水平的提升,工廠所在地的就業也會得到保障與擴大。整體來看,中國產業集群的供給側改革也在因此而獲得推動。

除了能夠為工廠帶來轉型機遇,推動中國產業集群的供給側改革,拼多多也在為中國農業的產業升級貢獻力量。中國農業有著小規模、差異大、離散化生產的特點,國外農產品工業化的生產流通模式很難在中國走通。拼多多的「拼」是一種多對多的匹配模式。通過「拼」的方式,平台按照季節、產地、品種等維度把一塊塊果園、一處處農田與城市裡一座座小區、一個個社群中的消費者實現連接,從平台上快速聚合的前端消費者需求被直接反饋到產地,把農業供給成批次的與之匹配,從而打開中國農產品大規模上行的通道。農產品規模化上行問題的解決給中國農業的彎道超車帶來了機會。2017年,拼多多共扶持了730個國家級貧困縣的4.8萬個商家。

36氪:既然您談到拼多多為消費者提供了「高性價比消費」,該如何理解「消費升級」和「高性價比」?

張震:在消費領域,大家通常比較喜歡討論「消費升級」,但我們更認可的是「消費普惠」。消費普惠在於消費分級與消費公平,是一個在特定空間里長期與短期交織在一起的震蕩過程。

比起「消費升級」,「消費普惠」可能是一個更符合客觀事實的說法。消費領域是一個在特定時空中不斷震蕩的領域,幾十年前在其他地方出現的業態和消費趨勢可能會在另一個地方以稍微不同的面貌再次出現。電商的歷史雖然不長,但仍然屬於具有連續震蕩屬性的消費領域。

實際上,拼多多也正是在消費普惠的邏輯上提升了部分國民的整體消費福利。這是我們所理解的「高性價比」。

36氪:拼多多說自己是Costco和迪士尼的結合體,這究竟應該如何理解?

張震:準確的說法,拼多多在致投資人公開信中提到,,「它將是一個由分散式智能代理網路(而非時下流行的集中式超級大腦型AI系統)驅動的『Costco』和『迪士尼』(即集高性價比產品和娛樂為一體)的結合體」。作為「新電商」,拼多多給消費者帶來的也是一個物質和精神消費相結合的場景。

沿著「新電商」的脈絡,我們能夠對拼多多的「非傳統性」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通過「拼」,拼多多把移動購物從單純的消費行為轉換成了動態的社交體驗。抽象出來看,「拼」創造出來的實際上是一種全新的用戶場景,這是一個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相結合的場景。我們談到了「消費普惠」,這是一個在特定空間里長期與短期交織在一起的震蕩過程,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消費。

我們也觀察到,越來越多的消費領域公司都在創造著新的場景,以不同的速度向著物質與精神消費普惠的方向靠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1998年的盛夏,我們也曾坐在彩電前,看法國隊登基為王
老牌瀏覽器Opera將7月赴美上市,募資最多1.15億美元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