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性騷擾案 | 面對不義,不能保持沉默

性騷擾案 | 面對不義,不能保持沉默

原標題:性騷擾案 | 面對不義,不能保持沉默


1


沉默,只會讓你失去


向世界喊痛與求救的權利


去年10月5日,《紐約時報》報道,溫斯坦公司的多名員工曾遭到金牌製作人哈維·溫斯坦的性騷擾。

一石激起千層浪,多位與溫斯坦合作過的女星也爆料,自己曾遭到溫斯坦的性騷擾,包括安吉麗娜·朱莉、艾什莉·賈徳等著名影星都不能倖免。


很快,性騷擾事件溢出好萊塢,成為全美討論的話題,越來越多女性用「#MeToo(我也是)」標籤,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自己曾被性侵犯或性騷擾的經歷。


不久之後,MeToo運動的風終於吹到了大洋彼岸。



半年來,國內各地高校屢屢爆出性騷擾、性侵案件;而就在這幾天內,3起性侵事件再被曝光,涉事範圍已跨越公益圈、媒體圈以及公知圈,隨後更多女性也勇敢地站出來講述自己所遭遇的不同程度性騷擾或性侵經歷,並舉報性侵犯者。


這些陳述中,多數受害者是在沉默多年後的一次井噴式控訴。


在中國,性騷擾案件遠比我們能夠曝光的,多得多。曾有媒體調查,在中國84%的女性遭受過不同形式的性騷擾,這其中,又以職業女性最為深受其害。


多數情況下,由於權力壓迫、性教育匱乏、輿論指責、社會觀念等重重壓力下,遭受性騷擾的女性往往都選擇了忍氣吞聲。


如作家、詩人那吉娃·依比安所寫:「被指責的是我。人們讓我不要談論這件事,人們對我說這沒有多糟糕,人們對我說我應該看淡它。」


受害者的沉默,讓施暴者更加肆無忌憚地繼續禽獸行徑。

如楊照所言,「在『不對勁』的社會裡,選擇沉默,是件可怕的事。」


「沉默只會使你在後來受到傷害,甚至受到空前最大傷害時,都失去了向世界喊痛與求救的權利。」


感謝每一個在受到傷害後勇敢站出來發聲的人,對待被遮掩的惡行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它浮出水面。我們也相信,每一個對受害者加以無端指責的流氓言論,都會遭到唾棄。


2


感謝你,


有人在為我發聲


2016年,有一部HBO自製電影,將性騷擾、受害者權益、種族關係以及政治操縱等議題搬至熒幕上,引發大眾對這些問題的重新審視與思考。


這部電影叫做《Confirmation》(中文譯名:《關鍵判決》),是根據1991年最具爆炸性的真實新聞事件梳理改編而成。



△《時代》封面,集性、謊言、政治於一身

根據美國憲法第二條第二款的規定,美國總統提名,經諮詢參議院並取得其同意後,任命聯邦法官。「confirmation」即是參議院對總統提名的聯邦法官候選人的「確認」過程。


1991年,克拉倫斯·托馬斯被時任總統的老布希提名為大法官。


托馬斯的經歷可謂「美國夢」的典型樣本,他出身貧寒,在當時社會普遍歧視黑人、教育資源匱乏的年代,卻憑一己之力,考入耶魯法學院,之後在政壇也近乎一帆風順。


儘管老布希在提名托馬斯為大法官時,明確否認了大眾猜測的種族原因,但托馬斯的出身背景無疑是極有利的政治籌碼。如果一切順利,托馬斯將順理成章地成為美國歷史第二位黑人大法官。


就在這時,托馬斯被一位曾經的下屬——安妮塔·希爾教授指控性騷擾。



但其實在希爾指控之前,她與當今許多遭受過性騷擾侵犯的女性一樣,站出來之前,她們對曝光這些經歷充滿了恐懼。



如希爾所述,根據她自己的經驗,遇到類似的案件,一旦受害人站出來,就會被輿論塑造出惡人的形象。這些話,今天聽起來是不是也分外耳熟?


△針對資深媒體人章文性侵事件的網友評論


希爾還提到,她甚至曾經看到女性因為在餐館出來反對經理,而生活被毀。


當事件被媒體挖掘、不斷發酵之後,卻沒有人真正關心希爾真實的經歷,輿論普遍聚焦在這是否是一次政治操縱和個人炒作。



甚至有評論者質疑,為什麼那麼多和托馬斯一起工作過的女性之中,只有希爾一人選擇站出來,由此來引導輿論批判希爾的控訴是虛假。




當希爾在聽證會上一字一句、清晰地陳述當年不堪回首的經歷時,還需要對抗的,是來自對面一排男性參議員的強勢壓迫。


從陳述開始,就有參議員首先打斷她的發言,過程中甚至請來了希爾的父母,要求希爾在家人面前,再次精準地描述當年被性騷擾的經歷。


家庭倫理、社會輿論、性觀念的重重施壓,隨著聽證會的進行,參議員的質問也更加咄咄逼人,甚至帶著明顯的惡意。


在這場力量懸殊的對決之中,希爾一直在強忍淚水,盡量保持冷靜和理性,試圖用平和的態度和準確的語言將事實公之於眾。


當被質問為什麼在經歷騷擾十年之後才提出指控,希爾的回答想必是許多經歷過性騷擾卻選擇沉默的女性的心聲——



迫於現實的選擇,恐懼被報復、擔心前途受到影響,這一切正是受害者在強烈不平等的關係之下必須面對的壓力和抉擇。



希爾至少在最後選擇了不沉默。儘管案件最終有些不了了之地結束,托馬斯依舊通過了參議員的提名,成為大法官,但他的人格和尊嚴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希爾的不沉默鼓勵了更多女性站出來面對、公布自己的痛苦經歷,受害者終於不再以此為恥。



更讓性騷擾逐漸被美國社會所重視,受到社會壓力的總統也簽署了一項制止對婦女施行暴力行為的民權法案,同時美國國務院公布「辦公室性騷擾行為」,清晰界定性騷擾。


這次事件還引發了美國歷史上女性參政的熱潮,女性終於成為社會上有力的發聲者,這對當時的許多女性來說,是有生以來的第一次經歷。



3


一個人的力量能改變什麼?


我們可以發現,在社會中,個人、尤其是女性,面對自身權益受到損害的時候,往往選擇的是沉默、隱忍,因為許多人會認為:「一個人的力量能改變什麼呢?」


柴靜在《看見》中曾寫過一篇文章,叫做《我只是討厭屈服》。


她在其中提到一段與郝勁松的對話,當她問到一個人的力量那麼渺小能改變什麼時,郝勁松說:「看看羅莎·帕克斯,整個世界為之改變。」


帕克斯是美國的一個黑人女裁縫。1955年12月1日,在阿拉巴馬州州府蒙哥馬利市,她在一輛公共汽車上就座。那時,南方各州的公共汽車上還實行種族隔離,座位分為前後兩部分,白人坐前排,黑人坐後排,中間是「灰色地帶」,黑人可以坐在「灰色地帶」,但如果白人提出要求,黑人必須讓座。


那天晚上人很擠,白人作為已坐滿,有白人男子要求坐在「灰色地帶」的帕克斯讓座,她拒絕。當司機要求乃至以叫警察威脅坐在「灰色地帶」的黑人讓座時,其他三個黑人站了起來,唯獨帕克斯倔強地坐在原位。


如果對方是一個孩子或者老人,也許她會站起來,但這次,四十二歲的她厭煩了所有黑人每天在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對待。


她說:「我只是討厭屈服。」


之後,她因公然藐視白人而遭逮捕。


她的被捕引發了蒙哥馬利市長達三百八十五天的黑人抵制公交車運動,組織者是當時名不經傳的牧師馬丁·路德·金,日後他得到「反種族隔離鬥士」和諾貝爾和平獎的榮譽。這場運動的結果,是1956年聯邦最高法院裁決禁止公車上的「黑白隔離」,帕克斯從此被尊為美國「民權運動之母」。


五十年後,在帕克斯的葬禮上,美國國務卿賴斯說:「沒有她,我不可能站在這裡。」


儘管帕克斯的經歷是為了少數族裔爭取人權權益,但用於解讀今天的性騷擾、性侵事件,依然有所啟示。


如果今天沒有這些遭受性騷擾的女性勇敢地站出來,指正侵犯者,可以預見性騷擾將永遠難以被社會所正視,對於女性的那些輕蔑言論也不會被人所唾棄。


「今天你可以失去獲得它的權利,你不抗爭,明天你同樣會失去更多的權利。」


「從個體意識的覺醒和個人權利意識的增強下,性騷擾不再是一個針對某一種性別的問題,應該是到了可以全民討論的時候。

事實上,這個時候來談性騷擾立法,反而是一個更好的時候,因為不再是僅僅為了保護婦女權益出發,而是為了保障每個人的權益出發。」


——前媒體人 閭丘露薇


關於性騷擾的界定





[ 延伸閱讀 ]

    轉載請微信後台回復「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理想 的精彩文章:

    陳丹青:所有的藝術都是苦修
    日本「戲精公司」火了

    TAG:看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