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碑如鏡:《九成宮醴泉銘碑》賞析

一碑如鏡:《九成宮醴泉銘碑》賞析

世稱「三絕」的《九成宮醴泉銘碑》,其碑文、書法和鐫刻都是無與倫比的傑作,是我國傳統文化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一座豐碑,千餘年來放射著燦爛的文化藝術光輝。

《九成宮醴泉銘碑》在中國陝西麟游縣。其縣在唐代時,距關中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很近,遂成為隋唐離宮所在地。當時麟游地區山清水秀,森林茂密,隋文帝開山修道建仁壽宮,唐太宗鑿石開路建九成宮。宮殿依山而立,鱗次櫛比,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但由於長年水土流失,九成宮被大水埋在地下,僅剩《九成官醴泉銘碑》依然保存完好,成為一件稀世國寶,由麟游縣建碑房安置。

此碑由唐代名臣魏徵撰文,記述了醴泉發現之原委,唐太宗命名「醴泉」,命勒碑紀實。碑文描寫了九成宮富麗堂皇的宮廷建築,歌頌了當朝皇帝的文治武功,抒發了開明帝王安邦治國,避免滅亡的道理。這是一篇治國安邦的駢體散文的範例,融敘事、抒情、議論為一體,文筆優美,寓意深刻,一等文采、一等胸懷、一等妙文,為歷代文人所仰慕。

魏徵是初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傑出的歷史學家。他輔佐唐太宗十七年(627~643),是唐太宗統治集團的主要策劃、決策人物之一。躋身於朝政的魏徵,敢於直諫,參政議政,上扶皇帝,下請民願,為鞏固唐王朝的統治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他那種「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貴,中不侈親戚,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舊唐書·魏徵傳》)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碑文一開頭,以「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一句領起,旨在點明「此則隋之仁壽宮也。」接著便以一組排比,「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飛岩聳闋,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台榭參差,」看似在描繪離宮的宏偉壯觀,實則告訴人們此項工程的浩繁與艱辛。作者接著描述珠玉相映,金碧輝煌的離宮,其光彩足以「照灼雲霞,蔽虧日月」,盡寫了離宮的富麗堂皇。對於熟知隋朝歷史的魏徵,他親眼目睹過隋煬帝拚命榨擠民力,以從事離宮別館的修建,親眼目睹了隋煬帝儘管「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目睹了當民不堪命,進行猛烈反抗時,隋煬帝竟「殞於匹夫之手」 葬身於農民起義的洪流之中。因此,他以「窮泰極奢」四個字深刻地揭露了隋朝統治者的奢侈腐化,並以「以人縱慾,良足深尤」八個字,描述了隋朝皇帝周圍簇擁著的那群奸佞之徒奉迎媚上助紂為虐的醜惡面目,表達了作者對昏君媚臣的痛恨之情。作者那重善良正直的道德情操,剛正不阿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表達,真可謂構思巧妙,匠心獨運。

碑文緊接著以平實的記述,盛讚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描述他從弱冠(20歲)之年輔助其父起兵爭奪天下,30歲就做了億萬百姓的君主,他先用武力統一了中國,又用高度的文明道德使地處東西南北之遠的周邊國家臣服。他捨身以利天下,憂國憂民而積勞成疾。作者以藝術誇張的手法,與傳說中的聖君堯、禹作比,寫他的肌膚像堯帝一樣,變成了條條幹肉,手足上結的繭子超過了為治水而辛勤奔忙的大禹帝,雖經針砭治療仍未奏效。為此,群臣請求他建行宮以療疾怡養,他卻因痛惜民財民力而執意拒絕,但對於已遭損毀的仁壽宮又不忍捨去,這才下令修復。文章刻畫了皇帝的心理活動,增加了感染力。那麼,離宮的修復工程又是如何進行的呢?作者對此進行了詳細地描述——於是,便去掉了舊宮的奢華紋飾,修補其破缺,「雜丹墀以沙礫,間粉壁以塗泥」使土階與原有的玉砌相接,茅屋連著原來的瓊室,等等……極盡節儉質樸,恰與隋帝的奢侈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此,彰顯太宗惜財愛民的品德和質樸節儉的生活作風,表達了作者對賢明君王的擁戴之情。作者高度評價修復後的離宮的現實意義:仰視可見原有宮殿的壯麗,從而吸取隋代奢侈敗亡的歷史教訓;俯察可見今日皇上的求卑求儉,足以成為後嗣子孫的楷模。由此,唐太宗與魏徵之間上下同心的親密關係可見一斑。歷代史學家奉其為明君諫臣的典範。

銘文介紹了醴泉銘出現的情況,並刊引典籍以證明天子的聖明。作者以舒緩的語氣,將經過娓娓道來,時間、地點、事件,一一詳備。作者描述太宗於貞觀六年四月,首次來九成宮避暑,適逢久旱不雨,水源匱乏,飲水困難,聖心「懷之不忘」,十六日信步走到中宮西城的背面,發現高聳的樓閣下,土地略顯濕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那樣的神奇,那樣的怪異,接著描述泉水「其清若鏡,味甘如醴,」有形兒、有味兒,生動而形象。作者讚美它可以「激揚清波,滌盪暇穢」,可以保養正性,可以「澄瑩心神」,以此,營造出吉祥和諧的氣氛,並比喻它如同天子的恩澤,永遠留布人間。旨在說明它的出現是「天子令德」所至,是歷史的必然。對此,公卿大臣們無不歡躍感動,而唯有皇上「推而弗有」,這是何等的謙虛謹慎!作者用「斯乃上帝玄符,天子令德,豈臣之未學所能丕顯」,再次讚揚皇帝的盛德感天動地,以表明自己敢於如實陳述、撰文刻碑的意義所在。

銘文末尾部分,作者以更加飽滿的政治熱情,再次評述君王的文治武功,既高度概括,又如數家珍,作者讚揚他順應時運而統一天下。評價其功高於大舜,其勤勞勝於伯禹,超過古代聖君三皇五帝。讚揚他武能平定禍亂,文能使四鄰親附……並列舉歷史上曾出現過的眾多紛雜的福祉:如「雲氏」、「龍宮」、「龜圖」、「風紀」,太陽呈現五色,三足神鳥從太陽中出現等等天人感應的現象,用以說明由於皇帝的至善、至聰,而使上天降下吉祥,給人們帶來喜悅,使醴泉潤澤下土,用之不盡。由此證明,「大道」應時而暢通無阻,吉慶同醴泉俱來,一切都因明君的良好德行而得到了上天的恩賜,真可謂天道酬勤,吉人天相!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天子仍能不以帝王身份貴,而以天下百姓憂,在修復離宮時,去浮華歸於淳厚,以質樸代替紋飾……等等。在盡數了皇帝的功德之後,作者又不失時機地提出了諫諍之言,以明其心志:「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真是金玉良言,擲地有聲。魏徵那諫諍之臣的拳拳之心,日月可鑒。縱觀全文,作者將銘文「稱功德,申鑒戒」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其高超的寫作技巧不能不使讀者嘆服,而他那驚世駭俗的苦口良言,不僅為氣度恢宏,風雲一時的唐太宗所臣服,也為後世的人們所警戒與效法。

大凡在此念讀碑文的從政者對魏徵在《醴泉銘》碑文中留下的警世格言感觸頗深。銘文詞中有:「大道無名,上德不德,元功潛運,幾深莫測;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靡謝天功,安知帝力,」兩句詩。前句說,最古的大道本沒有名字,高尚的德行不必去張揚,靠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裡面的道理非常深奧。後句說,黎民掘井而飲,耕田而食,不需要感謝上天的功德,全是聖明的帝王,調動民力之功。前句道出了以德治天下的哲理,後句則闡發了不靠天意,而靠人力的唯物史觀。特別是銘文詞的末尾,魏徵告誡帝王「黃屋非貴,天下為懷……居高思墜,持滿戒溢,念茲再茲,永保貞言」的忠言,為後世一切從政者所警世,所效法。

九成宮醴泉銘的碑文,由70歲高齡的書法家歐陽詢書丹。書則法度嚴謹,削勁有力,傳形人神。歐陽詢,字信本,官至唐「銀青光祿大夫」。其書法能篆、能隸、能行、能草,尤以楷書為翰墨之冠」,後世之宗。宋蘇東坡以為他的楷書:「勁險刻厲,正稱其貌耳」。元趙盂說:「信本書清勁秀健,古今一人」。後世評家也多以「險勁」評價歐陽詢的筆力。他在楷書筆畫中恰切地運用隸書寫法,融隸、楷一體,造成勁健古樸之筆勢;結字總勢為正方,「各盡字之真態」,不是千字一律,而是形態、體勢各異;結字中宮緊收,穿插避就,精細人微。世所謂《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實際上就是從他的楷書里總結出來的法則、方法、審美經驗。歐書以其形式美的魅力成了唐代以後中國文化人習字的第一課。

我曾經陪同國內外文化考察團多次去麟游參觀此碑。1987年8月,「日本國東京書道訪中代表團」一行32人來到麟游縣,代表團團長、著名書法家、漢學教授今井凌雪先生率全團成員進碑房參觀。他發自內心地說:我從懂事的時候起,我的父親就教我學習書道。上學以後,老師又教我練習書藝,而且給我講學書法,必須首先學好歐體,練好基本功。歐陽詢的傳世墨寶——《九成宮醴泉銘碑》,在中國陝西麟游縣,所以我總想找機會來中國陝西麟游縣,親眼看一看《九成宮醴泉銘碑》。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後。我的學生一批又一批來陝西西安留學,我一次又一次委託學生打聽情況,總想著什麼時候能有幸來陝西麟游一趟。等啊,等啊,真的等到了麟游縣對外開放的好消息。一經宣布,我的學生連夜給我通電話,我激動得不得了,在三天內組團簽證成行。」他又不無感慨地說:「太幸運了!我的祖父、父親都是書法家,但他們卻沒有機會親眼目睹這一瑰寶」。今井凌雪先生詳細地參觀過碑文後,飽蘸濃墨,欣然命筆,留下了頗見功力,形神韻似歐體風格的八個大字:「楷法極則」、「惜墨如金」。

存留在古九成宮遺址的古碑,儘管字跡多有殘損,但其文,其字,如同一面鏡子,永遠明亮。

——羅耘陳同鋼2017年4月20日修改於東嶺居室(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此文請點贊留言,歡迎轉載,感謝光臨!

本平台屬公益平台,所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琴心熙語 的精彩文章:

智慧老人文懷沙

TAG:琴心熙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