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傳承優良文化還可以更走心

傳承優良文化還可以更走心

傳承優良文化還可以更走心

手抄10萬字的繁體字課本,這樣的大學作業到底是為了磨鍊內功,還是在做無用功?這是日前一名揚州大學學生微信朋友圈照片引發的爭議。照片中,這位歷史專業的大一學生,坐在密密麻麻數十頁白紙黑字的作業中間,展示完成結果。對此,任課老師表示,自己在清華大學博士求學期間,抄書也佔了學習的很大比重;作為老師布置這份作業的目的,是因為「抄寫的過程,也是自身知識積累的過程,能加深我們的記憶和理解」。

正如相關報道所列舉,類似的「繁體字抄書」作業,此前也有高校老師布置過。比如,2007年復旦大學一位老師在教授《國學經典老子》課程時要求,106名選修學生必須用繁體字抄一遍《道德經》,否則就拿不到課程學分;2015年浙師大人文學院一位老師在《中國古代文學》第一節課就布置作業:所有人任選一部古書,用豎排繁體抄寫並附上注釋,明確這將佔到期末考核成績的40%,且字跡工整、注釋正確、抄寫完整、內容較多會得到高分。很多中小學生都曾被老師教導:「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突出了抄寫在強化學習記憶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如果說「繁體字抄書」作業一點用都沒有,顯然太過偏激了,然而,是不是也如另一些人強調的那麼重要,特別是能夠「成為一個人的文化積累」「跟傳統文化相關的專業都應該如此」,同樣值得細加審視。

支持這種作業者,一個主要觀點是「潛移默化說」,即學生抄寫時認識並熟悉了更多繁體字,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有助於今後學習以及理解傳統文化。稍加思考一下人的學習過程和大學學習特點,不難發現這有點想當然。通常,學習上的「潛移默化」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是抄一本書就能得到實質性提升的。何況一旦是選修課,有人出於興趣愛好,也有人是為了「混學分」,抄起書來「有筆無心」就更談不上「潛移默化」。特別是,抄一本書就能得到40%課程成績,比起寫一篇過得去的論文來說,簡直太「省腦」了。報道提到,上述幾門課程全部學生都完成了這份作業,但並不能成為這種作業形式必要性以及具有「潛移默化」效果的真實反饋,因為只要強度適中,估計學生們十有八九都不會反對。至於有人提出鍵盤敲多了導致「手生」、抄書可以練字,就更無法成為「繁體字抄書」必要性的充足理由了。

抄書固然是一種學習方法,但將其作為一項學習成果來展示、誇大其重要性,甚至推而廣之,則難逃避重就輕、投機取巧之嫌。繁體字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傳統文化的基因更多體現在學生們所學課程的字裡行間,而不止於承載和傳達意義的文字形式。與其把時間精力浪費在抄一本書上,倒不如督促學生精研課程內容,哪怕讀懂讀透一個篇章、一個段落。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遇到繁體字不認識,學生自然會主動去學習;如果從文字中參悟了義理,倒更能激發學習興趣。大學人文教育不是小學生識字,理應更重義理的研讀發現,從中獲取心得感悟、形成觀點方法。動輒把抄書當作一個鄭重其事的學習過程,恐怕是任課教師的一己之願而已。

激活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下的一個時代課題。近年流行的講國學、讀經典,乃至電視上的詩詞大會、如果國寶會說話等,都是溝通傳統與現代的喜聞樂見形式。但有些似乎是把教育者的一己之願推而廣之的做法,就很有形式主義的味道。比如,有高校面向全體學生舉行「漢服」畢業禮,乍看起來挺重視傳統文化,但如果仔細想想「漢服」是不是傳統文化核心內容,以漢文化代表中華民族文化是不是理解上過於狹窄,傳承傳統文化的重點是形式上的「復古」還是推動精神血脈的現代延伸,難免讓人看得莫名其妙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百分百 的精彩文章:

世界首例無金屬鈣鈦礦型鐵電體製備成功
血壓計哪種准?關於血壓測量的四大疑惑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