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韓天衡、王鏞攜手篆刻名家共話吳昌碩

韓天衡、王鏞攜手篆刻名家共話吳昌碩

匯聚南北三十位當代篆刻藝術家,

面對缶翁《且飲墨瀋一升》經典之作,

獨自詮釋,同中見異,師古出新,

多角度展現作品創作全過程。

在這裡

有當代名家同刻「且飲墨瀋一升」

有藝術家對吳昌碩篆刻的感悟

有眾家暢聊吳昌碩藝術精神

|韓天衡

缶廬之篆刻,一言以蔽之,即道在瓦甓。在磚泥類古已有之而士人不屑的沃土裡,尋覓到心物之間最佳契合點,以其「自我作古空群雄」的氣概和「石破天驚僻(辟)新徑」的睿智,不擇手段,味涉高古,意求新奇,神遇跡化,開創出迥別於先賢的雄渾奇崛印風,巍巍乎千古一人。

|余 正

吳昌碩先生篆刻初學浙派,繼法吳鄧,融會浙皖二家。首以石鼓文字入印,厚朴放曠,雄渾蒼勁。更築基不拘成規,貴在變通之創作,意願身體力行,蔚成一派,得以巨匠宗師之譽,卓立於中國近代印壇。

|林 健

我學印以「印從篆出,篆從印入」為旨,印與篆二者求之一體,刻印則以檢篆為第一事,然後分朱布白,朱文與白文二者亦求一體。

|熊伯齊

吳昌碩創造自己風格的時候,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創新。現在看來,卻是傳統的一部分,而我們現在的創新也很難保證能夠進入未來的傳統中。如果我們現在的創新能進入未來的傳統,那麼這種創新就有歷史意義。平中求奇往往能走出一些路子,而奇中求奇卻時常無路可走。

|李剛田

這個展覽與其他展覽不同的地方,是展現了時代的風采。當代三十位印人,在繼承上既不單一又不去「克隆」古人,而是集藝術思考和藝術創作為一體。展覽既有展廳的作品呈現,又有學術討論會,學術和創作融為一體。

|黃 惇

吳昌碩創造了新的經典,當然也是「印從書出,印外求印」的產物。吳昌碩的古詩文、書法、繪畫的表現力都有時代感,並且以書入畫,有些畫簡直就跟寫草書一樣,這種書畫的藝術感覺跟他的印章很匹配,很統一。

|王 鏞

篆刻在最近幾十年里得到了很大發展,一大批中青年藝人都在探索的藝術道路上作出了很多成績,風格面貌和歷史上有了很大的不同,既有寫意的,又有工穩的,可以說有了一個很大的進展。我們今後需要做的,就是把這種理念貫穿下去,讓作品更加成熟、完美,才能無愧於這個時代。

|陳國斌

研究吳昌碩的時候,不要因為他是大師就把其他人看成是綠葉或野草。圍繞在吳昌碩周圍的各色人物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不應該只是陪襯,他們互相有聯繫,是一個群體或是互相影響。在眾多的藝術家、不同流派之中,吳昌碩脫穎而出,有典型性、代表性而已。

|趙 熊

回顧三十多年來當代書法篆刻的發展過程,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比較多地關注於形式區分與技法表現,也有注重所謂的個性張揚。個性張揚並不是不好,但我認為「個性」是一種中性描述,不能因為有個性就能代表藝術的高度,就是美的。

|石 開

|孫慰祖

予少年時,見白石老人篆刻,心竊樂之。以其獨造一格,雄健超邁,為前所未之有也。嘗悉意摹擬若干。後漸長,始知習印須先討源於星宿海,方可徐圖別覓門徑,乃棄所摹。今漸老矣,尤悟白石老人所謂「似我者死」之真諦,老人有知,或許我不蠢。

|崔志強

缶翁的鈍刀不是刀刃不快的鈍,而是涉及刀刃角度的鈍。刀刃角度的鈍還會出現另外一種現象,在刀運行之中,刀往前沖、擺動晃動刀的時候,由於刀刃的角度比較小,運刀中刀背會硌到線條的邊緣,將刀刃因擺動出現的刀鋒硌毛糙,出現蒼莽渾厚的效果。

|徐正濂

缶翁篆刻,高古雄渾,余謂雄渾或稍易,高古實大難,非對三代文字深有研究者不能得此氣象也。猶記四十年前妄撰吳昌碩篆刻之不足一文,無畏者無知也,於今不敢矣。

|劉 恆

凡是從事篆刻的,幾乎沒有不去了解吳昌碩、研究吳昌碩的,但是學到最後,每個人出來的面目其實又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涉及兩個問題:一是我們在學習之前也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擅長,這樣學的時候才能不迷糊,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去學;二是吳昌碩的篆刻藝術博大精深,留給後人很多發掘的餘地和發展的空間。我們比較不贊成的是,有些印人刻了幾年圖章,學了某一家也只能在一條路上走,沒有變通的能力,不知道自己的定位。

|燕守谷

世人評吳昌碩篆刻蒼古奇肆,雄渾古樸。在我看來,缶老篆刻卻有一種斑駁的殘缺之美。它似乎包括不完美的、不圓滿的、不恆久,但卻暗含著樸素、寂靜、謙遜、自然,如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樣。

|劉彥湖

《石鼓文》自唐代發現以來就在書史上被稱作篆書之祖,但是經過吳昌碩用一生心力的開掘,一日有一日的境界,《石鼓文》就與吳昌碩分不開了。吳昌碩之後幾乎沒有人敢再措手了,要麼成為簡單的臨摹,要麼就被吳昌碩籠罩。吳昌碩的偉大就在這裡。

|鄒 濤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吳昌碩的作品,確實是經典,但是在當時的時代,吳昌碩對篆刻創新力度非常大,他也是慢慢被社會接受,漸漸成為了我們學習的經典。

|陳大中

吳昌碩一輩子給閔園丁刻了很多印,在這印章裡面,可以看出兩個人的交情,閔園丁敢於自嘲,我們也應該自我警惕,我們的作品到底怎樣?一方面要放低姿態,一方面也要不斷提高。

|朱培爾

我要強調的技法的傳承,更多的是幾千年以來,尤其是文人介入篆刻以後形成的一系列的篆刻理念、審美方法、取法等。從古璽、秦漢印到唐宋印章以來,這些經典作品所體現出來的高超技術以及千年歷史沉澱所附加的價值審美,都是傳承中的重要部分。

|王 丹

我提交的作品是運用了鑄造的手法來表達我對吳昌碩的理解。吳昌碩是「印從書出」「印外求印」的一個典範,他不僅在石鼓文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突破,還廣泛吸取封泥和磚瓦等營養元素。

|許雄志

余治印以篆法為上,刀法次之,章法再次之。所謂篆刻之稱,實乃以刀於石面之上鐫刻篆字耳。篆法佳而不見刀者,鮮見具神采者,刀意佳而篆法不佳者多失之於粗俗也。章法佳妙者,可見治印者之機心,而平直安詳者亦可得其自然耳。

|徐慶華

鄒濤兄策劃《吳昌碩的篆刻與當代印人學術展》,命刻缶翁之「且飲墨瀋一升」。今設計數稿成此格局,似有可觀也。「道無雙」語出《韓非子》,缶翁曾刻此三字,精妙之極,今撫之,易方為長,並參以牧甫印法,未知識者以為如何。

|張煒羽

余愛缶老之梅花,更愛其鐵筆。豆廬夫子謂:缶老道在瓦甓,基本透露其篆刻藝術全部追求與理想。楊見山題其印譜曰:昌碩之印直追秦漢印璽間,獨樹一幟矣。

|戴 文

當代很多篆刻家只重視篆刻,而對書法、繪畫和篆刻的關係始終糅合不到一塊,特別是書法創作和篆刻創作是分離的。這次展覽也再次喚起我們對吳昌碩書、畫、印高度統一的審美取向的認知,希望在此基礎上,有利於當代篆刻達至新的藝術高度。

|范正紅

吳缶翁印藝雄冠天下,蒼厚華滋之境直貫其詩、書、畫;卓然融為一矣!缶翁藝術之機杼,吾意當在印焉,戛然獨造之舉,世人無不嘆服。缶老曠世高才,常人不能及也!

|高慶春

隨著年齡的增長,並且不同階段投入的不同精力,每位篆刻家在書寫、刻印心態上相較之前都會有一些變化,對經典的學習認知也在不斷深化。過去有一些表面化的東西,風格也好,取向也好,慢慢就會覺得深度不夠,需要補課,在刀和筆的實踐上,還要不斷摸索。

|徐 海

吳昌碩刻印是復刀多修飾多,齊白石刻印是單刀多直白盡現。雖然在技法上不同,但是技法複雜的可成為大師,技法簡單的也可成為大師,關鍵在於能不能做好。技法是表現的手段和基礎,同時還要「技道兩進」,忽視「技」或是忽視「道」,藝術表現都難成功。

|莫 武

我以前比較關注書法篆刻史和美術史,對吳昌碩早中年的作品和交遊,都是很感興趣的。吳昌碩中年時期寫過一冊《石交錄》,現藏西泠印社,其中記敘了與金石界、書畫界以及社會名流交遊故事,對我們了解吳昌碩早中年藝術思想形成和發展很有幫助,對晚清藝術史的研究都是有益。

|尹海龍

缶翁晚歲獨開奇境,鬱勃蒼莽,殆欲前無古人。今取「二耳之聽」「且飲墨瀋一升」二印,略參金文,彷彿其法,吾輩後學欲尋源審變,於是探求恐未能得其萬一也。

|沈樂平

我們經常講吳缶老詩、書、畫、印「四全」或者說書、畫、印「三絕」,但到了現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具體化的同時,藝術門類之間缺乏相互滋養、相互滲透、相互觀照的立場。因此,我們提出策劃舉辦這樣的一個展覽,以學科化的構思來展開,也再次表明,當代的篆刻創作不僅僅是刻幾方印章這麼簡單,它必須涉及文字學、古漢語、書法甚至繪畫等一系列綜合性的學養。

創作手記

趙熊

劉彥湖

王丹

范正紅

莫武

印稿設計

王 鏞

徐慶華

張煒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蘭亭書會 的精彩文章:

阮繼良 草書十問

TAG:蘭亭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