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難忘的敖包相會

難忘的敖包相會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

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

我等待著美麗的姑娘呀

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嗬

如果沒有天上的雨水呀

海棠花兒不會自己開

只要哥哥我耐心地等待喲

我心上的人兒就會跑過來喲嗬

上世紀1953年,由東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草原上的人們》上映,由長春電影樂團歌唱家王樹理、吳秀雲首唱的這首《敖包相會》也隨之飄向了祖國的五湖四海。因這首歌歌詞情真意切,旋律朗朗上口,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六十五年來廣為傳唱,翻唱版本非常的多,平日里幾乎成為人們卡拉OK男女聲對唱的標配。

我喜歡聽這首歌,我更愛唱這首歌。只是沒想到,某一天我也會來到敖包前,演繹了一次現代版的「敖包相會」,只不過,我沒有等待一位美麗的姑娘,更沒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在等待我,我偶遇了一個,不,是一群熱情開朗、樸實真誠的蒙古族兄弟姐妹。

美麗遼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省道203就像無邊無際綠色中的一根黑色飄帶,起伏蜿蜒,從阿爾山飄向滿洲里。

突然,我發現遠處的山坡上有一座敖包,敖包前隱隱約約有一群活動著的人影。再定睛一看,是一群身著民族服裝的蒙古族同胞。職業感覺敏銳地告訴我,這一定是在舉行什麼活動。我一下子興奮了,這是「走進五十六道門」途中不可多得的偶遇,不能錯過。我的四驅「途觀」不帶任何猶豫地拐下省道203,稍一加力,朝著那座山坡頂上的那座敖包衝去。

敖包前,一群蒙古族兄弟姐妹圍成一個圓圈,席地而坐,不時有人走到圓圈中間講話、唱歌,圓圈外攝影的、攝像的有好幾個。還是職業感覺告訴我,這是某個單位組織的一次正式活動。我悄聲地向一位美麗的蒙古族姑娘(深感遺憾的是忘了問她的姓名)詢問。美麗的蒙古族姑娘告訴我,這是呼倫貝爾市文新廣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呼倫貝爾學院聯合舉辦的「呼倫貝爾市2018年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班」,正在舉行結業典禮。

非遺?我更興奮了。在我圍著人群跑前跑後攝影的時間裡,結業典禮已經進行到合影留念的環節。在合影的人們幾聲「茄子」之後我在一旁按捺不住了,大聲說,各位蒙古族兄弟姐妹們,大家好,我來自湖北省武漢市,也是一名非遺工作者,今天趕上了你們的活動,我很高興,我很想與你們合影,留作紀念。

回答我的是一片熱烈的掌聲。熱情的蒙古族兄弟姐妹們為我在中間讓出位置,「咔擦、咔擦、咔擦」,我和蒙古族兄弟姐妹的這次偶遇,我和呼倫貝爾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一次偶遇,定格。

我還想了解的更多一些,要做到這一點只能找現場的領導。在敖包前,我和呼倫貝爾市群藝館館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主任譚福潔第一次握手。身著蒙古族民族服裝的譚福潔館長身材不高,黝黑的臉龐上刻著滄桑,初次見面,他的樸實熱情讓我難忘。

譚福潔館長說,舉辦這次培訓班是為了提高非遺傳承人群的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及衍生品開發水平,還為了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校園。本次研習培訓班為期七天,參加研修研習學員60餘人。

為什麼把結業典禮放在這裡進行?譚福潔館長說,這座敖包非常有意義,它是為了紀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長調傳承人、著名歌唱家寶音德力格爾所建,因為他把蒙古族長調唱出草原,走向世界。現在我們所在地方是新巴爾虎左旗,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的"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文化保護基地"。在這裡舉行結業典禮,讓學員們重溫一段歷史,緬懷一個人物,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責任感。

第一次接觸蒙古族文化,儘管譚福潔館長講的很認真,我仍然似懂非懂。不過,我還要去海拉爾(呼倫貝爾市委、市政府駐地),還有機會見到譚福潔館長。我們互留了聯繫方式。臨分別時譚福潔館長一再叮囑,到了海拉爾一定要與我聯繫,說著,還做了個打電話的手勢。

呼倫貝爾,是我這次「走進五十六道門」的重點區域,按計劃,我將走進蒙古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以及俄羅斯族同胞的家門。以往我的「走進五十六道門」是獨行俠,很隨機隨性地走進少數民族同胞的家門,喝酒聊天,條件允許還要住上一宿幾宿。這次不一樣了,有夫人Z女士和一個從小就跟著我走南闖北的4歲小外孫同行,一路吃住行要充分考慮這個新的因素。

我給武漢市文化局非遺處王建軍處長打了個電話,希望他們聯繫一下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有關在當地的「進門」活動能夠得到他們的幫助。在美女副局長楊菁的大力支持下,王建軍處長和非遺處的兩個美女小劉聞風而動,很快和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取得聯繫。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非常熱情,很快以電話和公文通知了呼倫貝爾市以及所屬的鄂溫克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達斡爾自治旗文化部門,並回復了武漢市文化局:放心,一切安排妥當。

前後一個小時,當我還在扎賚諾爾的「猛獁公園」里和小外孫躲貓貓時,我在呼倫貝爾「走進五十六道門」的聯絡圖就由內蒙古文化部門編製完畢,並發給了武漢市文化局。內蒙古文化廳的「蘇格拉沒底」先生還直接給我打了電話。令人欣喜的是,呼倫貝爾市的聯繫人正是譚福潔館長。

好感動,幾近淚奔。

譚福潔館長隨即和我聯繫,並及時對我走進蒙古包的活動做了安排(走進蒙古包的體驗活動另書)。

在耗資1.5億,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的呼和浩特市群眾藝術館大樓里,我和譚福潔館長第二次握手。

在呼倫貝爾文化界,譚福潔館長是個資深的文化人了。他出生於1960年4月,17歲高中畢業後下放到牧區,放牛、放馬、放羊,一干就是5年。回城後待業,干臨時工,泥瓦匠、木匠等都干過。1982年22歲時,他到了圖書館,幹了25年,2006年到群藝館工作,至今已有12年。

老譚有個幸福的家庭,老倆口育有一個兒子。兒子從武漢理工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學成之後回國在北京一家金融機構工作。

在老譚那間充滿木質香味的辦公室里,在敖包前有關「蒙古長調」的話題繼續著。

老譚說,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等。

按照老譚的說法,我最喜歡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應該屬於長調。「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百鳥兒齊飛翔。……。」 歌詞為上、下各兩句,內容是描寫草原、駿馬、藍天、白雲等。

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游牧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 榮列榜中。

老譚很有些自豪地說,「長調」已經不僅僅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人類的。因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太長,日常口頭傳播中不便於表達,人們乾脆簡稱其為世界非遺。

說起那座為紀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長調傳承人、著名歌唱家寶音德力格爾所建的敖包,老譚說,「敖包」原來是草原上人們用石頭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標誌,後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徵。當地政府全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自2006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全區"寶音德力格爾杯"蒙古族長調民歌大賽每次大賽前都要在這座敖包前舉行儀式。

老譚還為我詳細地址為我編製了我在呼倫貝爾「走進五十六道門」的路線圖和聯絡圖,還一一交代了注意事項。

他的真誠和細緻再次讓我感動。

老譚還帶我樓上樓下參觀了呼倫貝爾群眾藝術館。一邊走一邊介紹,老譚對呼倫貝爾市的非遺如數家珍,看得出,這裡面傾注了他的滿腔心血。

在群眾藝術館一樓展廳,幾個工作人員正在布置畫展。這是為慶祝鄂溫克自治旗成立60周年而準備的力作。老譚指著這些藝術水準很高的作品告訴我,這裡的作品來自三個部分人群:全國各地鄂溫克族畫家,曾經在鄂溫克自治旗工作過的畫家,目前在鄂溫克自治旗工作的畫家。看到這些民族特色鮮明,生活氣息濃郁的畫作,由點及面,我不由得在心底為呼倫貝爾市的民族文化工作叫好。

在群眾藝術館,我見到了深入基層檢查工作的呼倫貝爾市文新廣局副局長左剛先生,簡短的交流,他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對舞台攝影的研究和造詣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海拉爾,記得還是孩提時代在收音機里聽到過這個地名。那時候家裡有一台晶體管收音機是很奢侈的事情。既然是晶體管收音機,就有晶體管的數量多少之分,我的記憶里最多的是7管收音機。數量多,質量好,當然價格也高。父母親為了讓我們聽上收音機,省吃儉用,買了一架3管收音機,這是最低的了。每天白天上學,晚上做完作業,唯一的文化活動就是聽這架收音機了。每天最後一個節目是天氣預報。我就是在天氣預報里知道了海拉爾,因為幾乎天天聽收音機,在每天一次的天氣預報中對海拉爾的印象也深了。

今天,終於來到海拉爾,她沒有想像中那麼遙遠、那麼寒冷,因為文化,因為非遺,因為民族團結,海拉爾是這麼近,是這麼熱乎,「只要哥哥我耐心地等待喲,我心上的人兒就會跑過來喲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iker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Hiker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