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虧損750萬,現年利潤2000萬,八年何以煉成「便利店西北王」?

曾虧損750萬,現年利潤2000萬,八年何以煉成「便利店西北王」?

本文看點

·便利店的規模擴張取決於什麼因素?

· 引進優秀人才如何影響這家公司的未來?

· CEO哪些素質會決定這家公司的成敗?

撰稿:楊澤華

編輯:董金鵬

硬紙板鋪在路邊,三個人席地而坐。

啤酒、包子、花生米擺在中間,前方門店裡的燈光投過玻璃門剛好把這片區域照亮。如果抬頭,會看到橙綠相間的招牌,最中間是一個鴿子形狀的LOGO,下面寫著「Everyday便利店」。

這是每一天便利店的第一家店,坐在外面的就是每一天的三位聯合創始人張培彥、張志勇和柴大林。

初創業時,晚上如果沒事,每一天便利店創始人兼CEO張培彥就會拉上哥兒幾個聚在店門外喝酒。「啤酒就在店裡買,順便幫門店增加銷售。」 柴大林回憶,「在店門口喝還可以照顧店,半夜了員工看著也不害怕。」

柴大林和張培彥是老搭檔,兩人一起讀高中,一起讀大學,畢業了又一起進入蒙牛,一干就是八年。張志勇也是張培彥的發小,兩人一起在安徽長大。為來到西安創業,他辭去了老家教師的工作,一度讓家人不能理解。幾個人湊了170萬元,在東新街開了第一家店。

張培彥喜歡喝啤酒,酒精能使他思維活躍。幾杯下肚,三個人開始暢談未來。

「我們一定要把這個事當成一個事業來做,這個事業可能後半輩子都要一直做下去。」這是每一天成立之初,張培彥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01

擴張

張培彥離開蒙牛,到南方散心,在深圳去過一家7-11,門店乾淨整潔,跟西安的夫妻店大相徑庭,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0年6月26日,第一家每一天便利店在西安開業。從品牌商到零售商,不同的能力圈,是張培彥和團隊必須跨越的楚河漢界。為確定第一家店的位置,張培彥開著一輛別克凱越,停在東新街計算人流,數了整整24個小時。

每一天便利店創始人兼CEO 張培彥

東新街是西安夜裡最熱鬧的地方之一。從一個丁字路口,向南、向東兩條街道,開滿了各式燒烤、大排檔。每天入夜,商家就開始從店內搬出桌椅,密密麻麻地擺在門前,只給店外的街道留出能過車的縫隙。晚上十點左右,這裡一座難求。

「成群結隊來這喝酒,喝多了就嚷嚷。」丁字路口東北角,每一天的店員是一個東北姑娘,因為喜歡西安的文化氣息,兩年前和朋友一起搬到這邊生活。她告訴新經濟100人,過來東新街喝酒擼串的大多是本地的年輕人,喧鬧的氛圍持續到轉天早上四點,人群盡數散去,商家才會準備收攤。

開店前,張培彥花了兩個月時間,跑去深圳和廣州調研。在7-11門店,張培彥經常一坐就是七八個小時。「跟店長聊,跟員工聊,問他們是怎麼管理的,商品是怎麼選擇的……」

回到西安,他和兄弟們依舊是兩眼一抹黑。第一家店38平方米,光選商品就用了三天三夜。「要說賣牛奶,我知道賣啥品牌……但你要說餅乾賣啥,我真不知道。」張培彥告訴新經濟100人,最後團隊跑到人人樂和華潤,一個一個去抄商品條碼,才把店裡的商品初步定下來。

開第一家店時,張志勇兜里揣著兩三千元現金,騎著電動車,到豐慶路批發市場進貨。裝滿貨再往回趕,往返需要兩三個小時。開第5家門店時,他們才把電動車換成麵包車;做到10家店以後,建了第一個200多平方米的倉庫。

創業八年,物流中心搬過三次家。有一名員工,從第一個倉庫就在每一天便利店的物流中心工作。第二次搬遷時,團隊白天揀貨,晚上搬庫房,第二天又要揀貨,他累得撐不住了,一邊哭一邊幹活。「我感覺已經非常非常努力地在這干來干去,為啥還有這麼多活沒有幹完。」他事後回憶說。

每一天開業時,唐久也剛剛在四個多月前進入西安。唐久是山西便利店品牌,上世紀90年代創立,在山西擁有約1000家店。新經濟100人了解到,唐久至今仍是每一天重要的競爭對手,目前在西安有150家店,在單店管理上與每一天不相上下。

張培彥琢磨怎麼用最少的錢,在最短的時間,干最大的事。想來想去,就兩個字:團隊。他知道,每一天要全速狂奔,需要一個團結、能打的團隊。2012年,張培彥住著一套兩室一廳80平方米的房子,卻給打仗的兄弟們配上了寶馬、奧迪。

2011年,國有企業、資本集團、創業公司幾路人馬相繼殺入西安便利店市場。各家瘋狂爭搶點位,陷入惡性競爭,每一天也在全速狂奔。2011年底已經開出70多家門店,初步佔據了領先位置。以後每年,每一天以100家門店的速度在擴張,一直到2014年底,達到300多家門店。

2015年,西安便利店市場洗牌,七八個便利店品牌相繼倒閉。因為張培彥的野心,每一天便利店也在這一年,經歷了生死時刻。

02

收縮

張培彥在蒙牛工作過八年,帶著非常濃厚的蒙牛基因。面對愈加激烈的競爭,他說:「兩個肩膀扛一個腦袋,看誰的腦袋硬。

牛根生是一頭牛,跑出了火箭的速度,每一天便利店也受此影響。馬雲、劉強東做了零售業的天網,張培彥想打造地網。

2015年,張培彥在北京、天津、內蒙等地陸續成立分公司,希望把每一天在西安的成果複製到全國。巔峰時期,他們向東擴張,在北京開了5家店,天津開了2家店,最西到了阿拉善。

陣勢拉開半年,張培彥發現不對勁。從阿拉善到天津,大約有1300多公里的路程,市場差異極大,供應鏈跟不上,人員培訓跟不上,後端支持也不夠。六家分公司本該是六隻觸手,牢牢盤住北方市場,後來卻成了六條枷鎖,捆住了張培彥和團隊的手腳。

2014年,每一天便利店盈利500萬元;2015年,虧損750萬。

轉折點發生在2016年。北京中關村軟體園,中歐商學院的教室里,趙先德的一堂供應鏈管理課,讓坐在前排的張培彥如夢初醒。

張培彥意識到,自己那會兒膨脹了。在固定模式打磨完成之前,就開始大範圍擴張,低估了各地市場環境的複雜程度,無異於跳入火坑。他後來複盤,說:「你在西安蓋到三層,理論來講,開子公司應該從三層起蓋,但內部管理流程和制度沒有形成,還是從零開始干。」

轉天回到西安,張培彥召集高管開會,決定停止全國擴張,只保留寶雞和鄭州兩個分公司,戰略上聚焦西安。鄭州是距離西安最近的省會城市,也是張培彥挺進中原的一個橋頭堡;寶雞則是三四線城市的代表,並且在西安200公里配送範圍內。

每一天創始團隊多數是銷售出身,狼性文化十足。在各地跑馬圈地,這樣的特質讓開店速度領先於競爭對手。

幫便利總經理蘇紅提起每一天團隊拓展市場的能力,毫不掩飾內心的自豪感。2018年,B2B業務為拿下咸陽市場,派出一支40人的團隊,3天時間將咸陽的便利店掃了兩遍,總共800家店,幾乎全部裝上了幫便利App。

但當業務達到一定規模,運營能力成了團隊短板。

「你要做全國,能不能先把西北做好?做西北,能不能先把西安做好?做西安,能不能先把一條街做好?」一連串反問表明,張培彥開始思考精細化運營,他的野心也從中國北方的廣袤市場,縮入一個小小的便利店中。

2018年6月,在接受新經濟100人採訪時,張培彥說:「把我們之前的東西標準化、規範化、體系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入下一個快速擴張和複製的階段。」

每一天便利店內部陳設

戰略收縮容易,精細化運營則考驗著更多的東西。2016年的轉折點,部分受益於張培彥提前做的人才布局,讓每一天便利店快速觸底反彈。

胡純生是廣東人,曾管理深圳百里臣便利店,在與7-11等日系玩家的競爭中不落下風。2012年,張培彥結識了胡純生,2015年4月,後者加入每一天便利店,擔任副總裁。

胡純生加入後,每一天便利店開始一系列精細化運營變革,涉及商品、陳列、服務、衛生等。

很快,不動銷的、同質化的商品被砍掉了,同時引進了南方的流行商品。比如,砍掉不動銷的同質化雞腿,騰出來的空間擺上周黑鴨的鴨脖。那時,維他系列飲料在廣東很火爆,胡純生將其引入每一天,一直賣得不錯。現在,每一天保持著每月6%的淘汰率,商品周轉率20天左右。

胡純生還規範了陳列。集中陳列、關聯陳列做得更加標準,顯眼的位置不再分配給大眾化的商品。「像可口可樂,進任何一家小店你都知道有賣的,那你沒必要擺在最顯眼的位置。但是我現在引入日本的櫻花可樂,可能人家並不一定知道我們有賣,我們把這個位置讓出來擺新品,這樣消費者接觸的機會多了,更多人就會去買。」

2018年6月26日早上八點,每一天便利店大話南門壹中心店中循環播放著《空空如也》《Despacito》等抖音熱門歌曲。門外下著小雨,店長李琦(化名)將放有雨傘的貨架擺到店門口,然後將地上的空紙箱踩扁,堆在一起搬到後方的倉庫里,接著把地面上的腳印拖乾淨。

她的下一項任務是將貨架上商品補齊,從左邊冰櫃中的酸奶、飲料、啤酒,中間的日用,一直到右邊貨架的休閑零食、麵包。其中,圓形包裝的飲料、桶裝泡麵,她都要一一將商品的LOGO轉至正前方,方形包裝的薯片、餅乾則需要她在一側輕推,將一層的商品碼緊。

期間不時有顧客進來購物,她需要跑過去收銀。一位老人在賣麵包貨架前駐足,李琦在一旁提醒他前台有買一送一的特價麵包。

每一天便利店的收銀流程要求,顧客結賬時收銀員必須執行口頭推薦,根據顧客購買的商品,順帶搭配一個產品推薦給顧客。「比如給買早餐的顧客推薦牛奶,下午推薦烤腸等休閑零食,或者推薦當期促銷商品等都行。」每一天便利店運營總監臧昆告訴新經濟100人,口頭推薦是近期主抓的細節。

臧昆下面有7位區域經理,負責門店的督導。西安400家直營店,每兩周,他們要到每家店跑三次,平均一家店停留二十分鐘,觀察店面、服務、衛生等方面,發現細節問題,對店長和店員指導。區域經理的KPI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所負責門店整體的銷售額,另一部分則是鮮食和低溫食品的銷售額。

2013年,每一天便利店與蜀海供應鏈等廠家合作,在門店推鮮食。鮮食主要有玉米、茶葉蛋、粽子、烤腸、關東煮等。後來,公司還專門成立了鮮食開發部門,研究最新的鮮食品類。

劉俊傑剛加入時,遇上2017年「全場第二件半價」活動,他所負責的店業績增長明顯,在公司獲得了名氣,領導關注到他,半年後被調去分管經營管理部,負責西安加盟店管理。

和直營店的區域經理一樣,加盟店區域督導的日常工作也是巡店,一方面幫助加盟店解決調貨、退貨的問題,另一方面監督門店管理情況,比如店員不能在店裡吃飯,否則會影響賣場的形象。

2016年轉折點至今,每一天在西安的門店數翻了一倍,目前是800多家店,直營和加盟各佔一半。單店日銷從4000元左右,增長到近8000元,幾乎實現翻倍。

03

變革

得知剛剛上任採購中心總經理的張志勇要請吃飯,供應商心裡多少有些忐忑。通常來說,新的採購負責人上馬,都是供應商爭著請吃飯,這次關係搞反了,會不會是一場鴻門宴?

2018年6月14日,西安蓮花餐飲的包間,坐著張志勇和農夫山泉、青島啤酒等供應商的區域老大。這是張志勇邀請的第四波供應商,一次15人,見了60個供應商。他告訴新經濟100人:「後面還要見,我起碼要見到100多個。」

6月26日,每一天便利店8周年活動現場,公司請來了300位供應商,張志勇在台上正式宣布,要推動每一天的採購體系改革,核心就是摒棄傳統採購的甲方思維。坐在台下的供應商意識到,每一天便利店要變了。

張培彥在八周年活動上演講

在公司內部,張志勇要求採購員工從坐在辦公室等供應商提著商品來找,變成去找商品。為此,每一天專門成立了一個十多人的商品研發部,員工都是愛吃愛玩的90後、95後,每人每周要找到10款新品,張志勇鼓勵他們到日本和韓國考察。他經常出差,遇到外地暢銷的商品,就會引進到每一天便利店內。他說,新商品要先賣,賣好了,再由採購團隊跟廠家談合同。

由於主打白領、學生等年輕人群,店內商品的選擇也相對超前。新經濟100人在每一天便利店中觀察,貨架上進口商品較多,此外椰子凍、精釀啤酒、星巴克咖啡、F6功能飲料等商品在西安市面上也還並不常見。

有壓力,也得有動力。張志勇提出,對採購員工的灰色收入零容忍,只要發現立馬開除,同時提高採購人員待遇,高薪養廉。見供應商,張志勇總說,你的業務員如果找你報銷客情費用,你不要理他,每一天沒有這個東西。

每一天要做好與供應商配套的服務,物流是重中之重。

2018年6月22日,每一天電商產業園(總部)項目在灃西新城舉行啟動儀式。紅色的舞台之外,現在還只有零星長著野草的一片黃土,每一天新的物流基地也將在這裡落地。「預計明年六到八月份可以投入使用,第一期主要是倉儲物流和我們的鮮食加工廠,加上部分的辦公場所。」每一天子公司唯客物流總經理劉永說。

當天晚上,劉永請物流的員工喝酒,席間大家盤點每一天的倉儲物流的發展歷程,一路走來,感慨萬千。從最初只有十幾家店時,南郊南三環邊上200平方米的小倉庫,擴充到500平方米;後來搬到西郊三橋,經歷了三次改建。再到如今,即將擁有屬於自己的倉庫,每一天前端門店的快速擴張一直在倒逼著後端物流體系不斷升級。

現階段,每一天的三個倉庫總面積接近2萬平方米,物流員工共有170人。劉永面對的新挑戰,是如何支持便利店之外的新興業態。

每一天便利店的最新業態鮮食店

生鮮超市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張培彥和團隊發現,開在小區的店回報率都不是很理想。「對於小區居民來說,如果沒有水果、蔬菜、肉,就形不成正餐。」張培彥說,這一思考讓他們將目光轉向社區生鮮超市形態的門店。

下午五點,碑林區菊花園附近的每一天生鮮超市迎來客流高峰,店內叫賣聲此起彼伏。這家店有三百平米,整體布局上水果的位置靠外,中間是蔬菜區和鮮肉區,再往裡走是米面糧油的日化的貨架。

2016年7月15日,第一家每一天生鮮超市開業。目前,每一天在西安開了40多家生鮮超市。每一天生鮮超市主打社區消費場景,面積在200-300平方米,主要提供水果、蔬菜、肉蛋奶等生鮮產品。

每一天生鮮超市總經理柴大林說,生鮮超市的經營模式與便利店有著天壤之別。每一天生鮮超市通常是一日兩配,蔬菜要在早上六點半之前送到,水果的配送時間則是中午兩點鐘之前。

為提高配送效率,劉永成立一個單獨的部門,專門負責低溫、麵包、生鮮等非常規性的商品。「這樣子的話,說不定水果和蔬菜匹配不到一起去,但是蔬菜和麵包能匹配到一起去,有可能水果和酸奶能匹配到一起去,這樣就把資源優化整合了。」

因為缺乏經驗,團隊也經歷過教訓。有一次團隊把土豆放在大蔥上面,到門店發現大蔥全壞了。「現場看著感覺大蔥放這裡沒事,但在車裡顛了一路,就全都不行了。類似問題,通過門店反饋,我們總結再作調整。」

04

野心

2018年3月,每一天便利店獲得了春曉資本2億元投資。如今,物流園區破土動工,生鮮超市、幫便利等新業務蓄勢待發,每一天彷彿又回到了當年全國擴張前的輝煌時刻。

不同的是,張培彥變了。

原來那個靠著衝勁和幹勁敢打敢拼的小夥子,現在行事中有了更多的敬畏之心和冷靜思考。「原來是他說這個事能幹成,大家就信任他,開始干。現在他下達指令時會詳細地講清楚決策的邏輯和未來的發展路徑。」劉永告訴新經濟100人。

2017年底,每一天幫便利負毛利補貼小店,一度在市場上掀起風浪。但很快就有高管提出了不同意見。劉永說:「訂單持續不斷爆炸,但物流跟不上,連續幾個月,每月新增30輛車給幫便利送貨,都跟不上。」

為了搞清楚問題,張培彥還專門開車到北郊每一天生鮮超市子公司的辦公室,找柴大林討論。三天後的周末,張培彥叫上每一天所有的高管,開車到郊區山裡頭腦風暴。最終,大家達成一致,負毛利衝量的打法背離了每一天便利店的初心。

張培彥認為,B2B先與眾多夫妻店建立了聯繫,下一步是將一部分門店轉化為幫便利的加盟店。西安一共有1萬家夫妻店,其中超過6000家已經成為了幫便利的客戶,實現了三環以內90%的覆蓋率。

每一天B2B業態幫便利

文藝路與體育館南路交口處,每到晚上都會聚集四五個賣炒麵、炸串的夜宵攤位。往南走10米,可以看到一家10平方米左右的幫便利加盟店。經營這家店的夫妻倆剛剛結婚三年。半年前,他們加盟幫便利,進貨能便宜5%左右,夫妻倆還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經營上的指導。

現在,只有轉化為幫便利的加盟店,才可以享受更大的價格折扣。張培彥說。「我們的目標是讓大街小巷的夫妻店變成加盟店,如果成了每一天放血餵養小店,那就本末倒置了。」

張培彥是一個強勢、自信的人,辦事雷利風行,有時會有些武斷。但是幫便利決策調整過程,給柴大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變得越來越成熟,很多事情會經過深思熟慮,而且能聽取下面很多人的建議,然後再做決策。」

兩個月前,張培彥在公司的牆上掛了一幅畫,上面寫著「聽不到奉承的人是一種幸運,聽不到批評的人是一種危險」。他表示,現在公司的發展趨勢向好,這個時候更應該多聽批評。

「我的企業從虧750萬,到掙2000萬,再到融資2億,又引來這麼多高手,我認為最大的點,就是學習力,還有轉換力。」張培彥認為,思維方式的改變更多來自於中歐商學院的學習,「一部分增大了我的野心,但是一部分也降低了我的野心。」

同一面牆上,自右向左依次掛著陝西地圖、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短期之內,每一天在戰略上還會是聚焦西北。「做西北王絕對是最低的底線,最起碼長江以北(要試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經濟100人 的精彩文章:

服務近2000家客戶,人工智慧掘金熱中,他選擇做賣水人,想把AI做成人人能用的應用

TAG:新經濟1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