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亞里士多德——成於王者師,死於王者師

亞里士多德——成於王者師,死於王者師

今天,我們來講古希臘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一位哲學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包羅萬象,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神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法律。他的著作構建了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玄學。他還是邏輯學、詩學等很多學科的開創者,他的體系幾乎囊括了古希臘所有知識門類,無所不包。他就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

他是柏拉圖的弟子,與柏拉圖一脈相承,但又對老師辯證批判有所發展,而且他的思想後來幾經輾轉,經過中世紀基督教世界得到了復興最後又通過阿拉伯世界重新傳回西歐,他的思想體系的絕大部分都得以完整保存。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命運比前面的一位哲學家德謨克里特來說要幸運得多。德謨克里特其實也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但是非常不幸他是柏拉圖的對手,所以他的思想沒被保留下來。

亞里士多德能永載史冊與他成為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也有很大關係,他的思想隨著亞歷山大東征的腳步傳到希臘以外,而他本人也正是通過成為王者師而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與他相比,柏拉圖充其量不過是個詩人而已。

首先介紹一下亞里士多德的生平,亞里士多德生於公元前384~前322年。也就是說亞里士多德生活的時代是公元前四世紀。而這個時期,雅典的民主制已經開始走向衰落。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了雅典的經典時代,導致戰後雅典奴隸制城邦的危機,也結束了雅典的民主時代。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由於斯巴達戰勝了雅典,曾取消雅典的民主制強迫雅典人接受了僭主制。雖然後來雅典人又推翻了斯巴達人的統治恢復了民主制,但此時的民主制已經是一個虛假的民主制了。帝國像一種傳染病一樣從東方(註:此處的東方不是指中國,而是指相對於希臘來說的東方,如:波斯帝國、埃及、巴比倫、印度等)傳到西方,真正的民主已經不存在了。

如果說希臘的民主制第一次出現就像他們的希臘悲劇一樣帶有某種嚴肅性的話,那麼第二次出現則有點像一場鬧劇。特別是當他們公然用所謂的民主公投殺死了雅典最偉大的哲學家,他們的良心——蘇格拉底。之後,雅典的民主制甚至整個古希臘已經成為了一具失去了良心的行屍走肉,隨時等待被裝屍入殮。之後,馬其頓王國迅速統一整個希臘,並開始征戰東西,開啟了繪製亞歷山大帝國版圖的歷程,開啟了希臘化時代,古希臘也正式開始走向衰亡。

斯巴達與雅典爭霸時期的地圖

有人認為,亞里士多德一生有三件最重要的事:1、在柏拉圖學園的生活;2、與亞歷山大的關係;3、創立呂克昂學園:「逍遙學派」。

一、在柏拉圖學園的生活,給了他家園感、歸屬感。

我們都知道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公元前367年,一個17歲的求知若渴的青年前往柏拉圖的學園。前三年,由於柏拉圖在西西里推行其政治主張,未能謀面。以後,亞里士多德同柏拉圖交往17年。亞里士多德早前受柏拉圖的影響很深,但他不像柏拉圖那樣只關注道德或者局限在狹義哲學領域內,他喜歡一切的自然科學。之後又受到德謨克里特自然理論的影響,後來他以一種合體的方式把柏拉圖和德謨克利特兩種對立的思想綜合到了一起。但他畢竟是柏拉圖的弟子,因此他不可能不受到柏拉圖的影響,在他的哲學體系里我們經常能看到撕裂的痕迹,那是兩個不同的思想先驅在他心中留下的兩個硬性的痕迹。他早年完全接受理念論,後來從柏拉圖理念論的陣營里反過來批判理念論,這種批判往往比較深刻,他對理念論的弱點進行一一駁斥。他對自然哲學和形而上學都感興趣,也正因此他成了古希臘哲學的一個集大成者,很多人認為他在批判柏拉圖的基礎之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他與老師的關係正如他的那句名言:「我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柏拉圖的學園體現了希臘人的精神。黑格爾認為,作為現代人,對於希臘人有一種家園之感,一種精神的歸屬之感。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158頁中就講到:「如果我們可以心神嚮往一個東西,那便是嚮往這樣的國度,這樣的光景。」「我們之所對希臘人有家園之感,乃是因為我們感到希臘人把他們的世界化作家園;這種化外在世界為家園的共同精神把希臘人和我們結合在一起。」希臘人的生活有一種暢適自足,恬然自得的精神,這種暢適自足與怡然自得表現在無論是物質生產,還是社會、法律、道德和政治事務各個方面,也表現在他們的自由思想和哲學精神中。

二、與亞歷山大的關係。

柏拉圖去世後,亞里士多德受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之聘請,成為13歲的太子亞歷山大的老師。亞里士多德在馬其頓王宮住了長達八年之久,後來在亞歷山大繼位並出征攻打波斯帝國之後回到雅典。關於亞里士多德與亞歷山大的關係,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說法。一般哲學史都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係,並認為亞里士多德曾給予亞歷山大以深刻影響。如黑格爾在他的《哲學史講演錄》中說:

在人類歷史上,能成為亞歷山大的教師,顯然是一種光輝的命運;在這個宮廷里,亞里士多德充分享受了腓力及其王后奧林比亞的恩寵和尊敬。亞里士多德的這個學生後來如何,已是眾所周知的事;至於他的教育的結果怎樣,則亞歷山大的精神和事業的偉大以及他對他的先生的持久的友誼,就是亞里士多德的最好的鑒定——如果亞里士多德需要這樣的鑒定的話。這些事物為他的教育的精神作了見證。……亞歷山大的教養,有力地駁斥了關於思辨哲學對於實踐無用的那種流行的說法。

在亞歷山大的教育裡面,能夠歸功於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教化的是:亞歷山大的精神所特有的偉大、那自然的本性,得到了內在的解放,被提高到完滿的、自覺的獨立,而這乃是我們在他的目的和事業中所看到的。

亞歷山大在東征的時候,每當發現有趣的植物都會派人送回希臘交給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只是因為亞歷山大記得他的老師喜歡所有自然科學。足見其師生情深,特別是腓力二世英年早逝,更使得年幼的亞歷山大對亞里士多德的感情里還多了一份說不清楚的情同父子的因素。

亞里士多德對這位未來的世界領袖灌輸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學的教育。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亞里士多德也運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對亞歷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亞里士多德的影響下,亞歷山大大帝始終對科學事業非常關心,對知識十分尊重。但是,亞里士多德和亞歷山大大帝的政治觀點或許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觀是建築在即將衰亡的希臘城邦的基礎上的,而亞歷山大大帝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帝國對希臘人來說無異是野蠻人的發明。

三、創立呂克昂學園——逍遙學派。

亞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後,建立了自己的呂克昂學園。柏拉圖的學園被稱為「學園派」,而亞里士多德的呂克昂學園弟子則被稱為「逍遙學派」。關於「逍遙學派」這一名稱的來歷,一般人認為是由於亞里士多德和他們的弟子們總是一邊散步一邊講學,如汝信主編的《西方美學史》就持此觀點。而黑格爾卻認為,是因為呂克昂學園的四周有許多可供散步的林蔭路而得名,而不是由於象人們所說的那樣。

公元前335年,亞歷山大去世。亞歷山大死後,雅典人開始奮起反對馬其頓的統治。由於和亞歷山大的關係,亞里士多德不得不因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亡加西斯(Chalcis)避難,他的學園則交給了狄奧弗拉斯圖掌管,後回到雅典。亞里士多德說他會逃離是因為:「我不想讓雅典人再犯下第二次毀滅哲學的罪孽。」(隱喻之前蘇格拉底之死)

他並沒有在雅典找回家園之感,因為他與馬其頓王室的密切關係,又被希臘人懷疑。不過在一年之後的公元前322年,亞里士多德就因為多年積累的一種疾病而去世。亞里士多德還留下一個遺囑,要求將他埋葬在妻子墳邊。

四、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

許多人提到兩人的區別:柏拉圖是詩人,亞里士多德是邏輯學家和哲學家。羅素說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象教授一樣地著書立說的人:他的論著是有系統的,他的討論也分門別類,他是一個職業的教師而不是一個憑靈感所鼓舞的先知。」「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大致說來,可以描述為是被常識感所沖淡了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之難於理解,就正因為柏拉圖和常識是很不容易摻合在一起的。」

凌繼堯和徐恆醇這樣說:「從閱讀柏拉圖著到閱讀亞里士多德著作,彷彿從一個世界來到另一個世界。柏拉圖著作的熱烈奔放,汪洋恣肆,熔思辨與想像於一爐;而亞里士多德著作嚴肅冷峻,』以表達的簡潔清晰和豐富的哲學語彙見長』。」

柏拉圖曾在「理想國」里驅逐詩人,而亞里士多德卻專門為詩人辯護。

如果有人指責詩人所描寫的事物不符實際,也許他還可以這樣反駁:「這些事物是按照它們應當有的樣子描寫的。」正象索福克勒斯所說,他按照人應當有的樣來描寫,歐里庇得斯則按照人本來的樣子來描寫。

一般說來,寫不可能發生的事,可用「為了詩的效果」、「比實際更理想」、「人們相信」這些話來辯護。為了獲得詩的效果,一樁不可能發生而可能成為可信的事,比一樁可能發生而不能成為可信的事更為可取。

五、亞里士多德的美學思想略說。

亞里士多德的關於美學的主要著作有《詩學》與《修辭學》。此外,在他的《形而上學》、《政治學》、《大倫理學》和《尼各馬可倫理學》等著作中也有一些美學思想。

1、凈化說

朱光潛在《悲劇心理學》第10章曾對亞里士多德的凈化說作過精彩分析:

首先,他區分出悲劇所表現的情緒和悲劇所激起的情緒。悲劇表現的情緒是悲劇人物所感的,悲劇激起的情緒則是觀眾感到的。如悲劇《奧賽羅》表現的情緒是妒忌和悔恨,而觀眾在觀賞它時所感到的卻是憐憫與恐懼。悲劇中所受到凈化的情緒是憐憫和恐懼,而不是妒忌、悔恨、野心等情緒。

其次,朱光潛區別了情緒和對應於這些情緒的本能的潛在能量。情緒與本能相關,一種情緒必定有某種本能的驅使;反之,本能在被某種外在的情境刺激而產生情緒之前,只是一種潛在的狀態。它平時處於壓抑的狀態,但如過分壓抑便會影響人的健康。而藝術活動(包括創作和欣賞)便是對這種情緒的宣洩。凈化是一種情緒的緩和,得到疏導的是本能的潛在力量。

2、他要求藝術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1)美是善

美是由於其自身而為人所嚮往並且值得讚頌的事物,或是善並且因為善而令人愉快的事物。(《修辭學》)

這裡,有兩層意思:第一,美是值得讚頌的事物,即美善相連,美就是善;第二,美是令人愉快的事物。美與善、美學與倫理學在這裡被看作是合而為一的。

儒家:美善相樂。盡美盡善。「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矣;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2)美是某種形式

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對稱和確定性。數學正是最明白地揭示它們。由於它們(我說的秩序和確定性)是許多東西的原因,所以,很顯然,數學在談論這些東西時,也就是以某種方式談論美的原因。

這裡是從形式(eidos)方面來規定美,即對美的形式的探討。秩序(taxis)、對稱(symmetria即勻稱)和確定(horismenon)被看作是美的基本條件。這也是許多希臘哲學家的一個共同之處。

美產生於數量、大小和秩序,因而大小有度的城邦就必然是最優美的城邦。城邦在大小方面有一個尺度,正如所有其他的事物——動物、植物和各種工具等待,這些事物每一個都不能過小或過大,才能保持自身的能力,不然就會要麼整個地喪失其自然本性,要麼沒有造化。例如一寸長或半里長的船乾脆就不成其為船了,也有一些船在尺寸大小還算過得去,但航行起來還是可能嫌小或嫌大,從而不利於航行。

這裡本是在討論悲劇的情節,但是,由此推廣到一般性的美。亞里士多德顯然是從經驗論的角度來討論、思考美的,以人的感官易於感受、把握為限,超出人的感官所能把握的,就不美了。

上述悲劇的完整的觀念是與亞里士多德有機整體的觀念相聯繫的。

「所謂的整體的意思是,整體的自然構成部分一個不缺。包容被包容者的東西形成某種一,這又有兩種情況,或每一個個體為一,或者這些個體構成一。」

根據有機整體的觀念,亞里士多德要求藝術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他對悲劇下的定義便是按照有機整體的觀念來下的:悲劇應該是完整的:

悲劇是對於一個完整而具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一件事情可能完整而缺乏長度)。所謂「完整」,指事之有頭,有身,有尾。有謂「頭」,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發生者;所謂「尾」,恰與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規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無他事繼其後;所謂「身」,指事之承前啟後者。所以結構完美的布局不能隨便起訖,而必須遵照此處所說的方式。

總之,亞里士多德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他為整個西方哲學史奠定了基礎,以至於後世很多哲人認為此後2000多年的西方哲學史都不過是在為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做註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藕花館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阿波羅得不到愛情?

TAG:藕花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