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家爭鳴:不為仁也非不能仁也

百家爭鳴:不為仁也非不能仁也

離開魏國的孟子,經過再三地考慮之後,決定去齊國。孟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就是齊國,後來因為不能被重用才離開的。時隔數年後,齊威王已經去世,他的兒子齊宣王繼位了。

齊宣王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國君。繼位之後,齊宣王重新修繕了稷下學宮,以厚禮招賢納士,很快恢復了稷下學宮的聲勢。數千名學士慕名而來,開宗立派,著書立說,在當時達到了極盛的景況。

在春秋戰國時期,所有的諸侯都在考慮爭霸的事情,齊宣王也不例外,他第一次見到孟子的時候,就向他請教稱霸的問題,他開口問道:「先生能給我講一講齊桓公、晉文公稱霸諸侯的事嗎?」

孟子答道:「孔子的學生們沒有談到齊桓公和晉文公的事情,所以我也沒有學到,您要是想聽,我給您講一講以『德行』稱王的道理吧。」

孟子博古通今,怎麼可能不了解齊桓公和晉文公稱霸的事情呢?之所以說不知道,只是不願意講罷了。

齊宣王緊接著問道:「那您說說,怎樣的德行才能稱得上天下為尊呢?」

孟子答道:「時刻把百姓放在心上,仁義為先,便沒有人能阻擋了。」

齊宣王又問道:「那像我這樣的人,也可以保護百姓嗎?」

孟子點了點頭說道:「當然可以。我曾經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天大王坐在堂上,有一個人牽著牛經過堂下,大王看見了,就問:『牛要牽到哪兒去啊?』那人回答說:『這是用來祭鐘的。』大王您緊接著又說了:『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發抖的樣子。』那人便問道:『那難道不祭鍾了嗎?』而大王您是這樣回答的:『那怎麼可以呢?乾脆用一隻羊來代替吧。』不知道到底有沒有這件事情呢?」

齊宣王點了點頭說道:「恩,確有此事。」

聽到齊宣王的回答,孟子接著說道:「百姓以為大王吝嗇,在我看來,其實是大王不忍心吶。」

「看來還是先生了解我的心意啊,齊國雖然不大,但我又何至捨不得一頭牛呢?其實是我真的不忍心看那牛兒發抖,所以才用羊替代了。」

孟子接著說道:「大王也別怪百姓誤會您吝嗇。用小的換大的,他們怎麼能知道您的想法呢?如果是可憐它,那牛和羊又有什麼分別呢?」

齊宣王沉思了一會,說道:「是啊,牛和羊都很可憐,我當時也是一心想用羊來代替那個發抖的牛啊。」

孟子接著說道:「大王,這恰恰就是仁義的體現。因為您看見了牛,沒有看見羊而已。君子對待禽獸,看到它活著的樣子,就不忍心讓它去死;聽到它的聲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說,君子遠庖廚啊!」

孟子的這句話「君子遠庖廚」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一直把這句話理解為,堂堂男子漢大丈夫應該遠離廚房,把生火做飯的事兒交給女人來做,甚至還誕生了「庖廚君子遠,椒水婦人宜」的說法。

其實孟子說的這句話,想表達的是君子的不忍之心,是仁義的一種具體表現,和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根本沒有任何的關係。

齊宣王聽了孟子的解釋,非常地高興並且說道:「哦,這麼一來,我倒明白了,先生一講,我才恍然大悟啊。大王如果有人跟您說:『我能舉起一百斤重的東西,卻舉不起一根羽毛;眼睛能明察秋毫,卻看不見一車柴薪。』大王您會相信嗎?」

齊宣王搖了搖頭說道:「不信,當然不信。」

「大王,一根羽毛舉不起,是因為不用力;一車柴薪看不見,是因為不想看;現在您對一隻牛尚有仁義之心,老百姓卻感受不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您的心思不在這個上面啊!這是不為,而不是不能。」

齊宣王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又問道:「先生,那不為和不能又有什麼區別呢?」

孟子答道:「挾泰山以越北海,跟別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能;為長者折枝,說『我做不到』,這便是不為。大王想稱王天下,並非挾泰山越北海,僅僅是為長者折枝而已。《詩經》上說,要先給妻子做好榜樣,才會影響兄弟們,進而影響到封邑與國家。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代的君主之所以能夠遠遠超越一般人,其實沒有別的原因,不過是推己及人,把對自己,對家人的心思用在百姓身上罷了。」

孟子以敏銳的眼光看透人性和世事,這一番話猶如醍醐灌頂,讓齊宣王深受觸動。

那麼齊宣王是否會接受孟子的「仁政」呢?我們明天接著說。

—— 明天再見 ——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記 的精彩文章:

百家爭鳴:敢「班門弄斧」的墨子
百家爭鳴:莊子與惠施

TAG: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