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片來源於網路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1900年6月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設立的,屬諾貝爾獎之一。該獎項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獎金。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評獎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20世紀及21世紀物理學的主要成就和物理學的發展情況。
諾貝爾物理學獎每年的候選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學院的瑞典或外國院士、諾貝爾物理和化學委員會的委員、曾被授與諾貝爾物理或化學獎金的科學家、在烏普薩拉、隆德、奧斯陸、哥本哈根、赫爾辛基大學、卡羅琳醫學院和皇家技術學院永久或臨時任職的物理和化學教授等科學家推薦。
自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物理學獎,截止2017年已頒獎111次(共有6年未頒獎: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1942年),共207人次、206位物理學家獲獎,美國著名固體物理學家John Bradeen是物理學領域中唯一一位兩次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分別為1956年和1972年。
縱觀諾貝爾物理學獎設立以來的117年中,獲獎者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只有兩位女性物理學家獲獎,一位是法國女科學家瑪麗居里,她和丈夫皮埃爾居里因發現並研究放射性元素釙和鐳而獲得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另一個是美國物理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她和延森提出了核結構的殼層模型,能從理論上正確預言與穩定性最大的核所對應的幻數,從而使物理學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核譜學時代,他們共同獲得了196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截止2017年共有135項物理學成果獲諾貝爾獎,按其獲獎成果的學科分布歸類統計,可發現諾貝爾物理學獎絕大部分成果集中於理論物理、高能物理與粒子物理、原子與原子核物理、固體與凝聚態物理、實驗及應用物理五個領域。原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在現代物理學中占較為重要的地位,對原子及原子核的精細研究正是近代物理學革命的導火索之一,在20世紀前40年里原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領域的成果是諾貝爾獎獲獎成果的主力。80年代以後諾貝爾評獎的另一個特徵是凝聚態物理成果大量獲獎,凝聚態物理有「未來物理學」之稱,是目前較為前沿的物理學科,且具有發展潛力,是今後諾貝爾獎的生長點。
在諾貝爾獎6大獎項中,物理學是華裔科學家獲獎較多的領域,截止2017年共有6位華裔科學家獲得物理學獎,中國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依然保留中國國籍,故其獲獎國籍及出生國籍為中國。
2017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以表彰他們構思和設計了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台LIGO,並對直接探測引力波做出傑出貢獻。三位獲獎者中,韋斯是最早提出用激光干涉儀探測引力波並作雜訊分析的,巴里什對建立LIGO作出了關鍵貢獻,而索恩的貢獻則在於引力波探測和LIGO的理論方面。2016年2月11日, LIGO首次宣布此前於2015年9月14日利用臂長達4公里的激光干涉儀直接探測到了來自離我們13億光年的兩個黑洞合併事件造成的引力波。2017年六月,LIGO和VIRGO(歐洲的引力波探測裝置)同時宣布了第三個引力波事件。
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重要推論。按照廣義相對論計算,雙星互相繞轉發出引力輻射,它們的軌道周期就會因此而變短。對引力波的探測不僅可以進一步驗證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而且開闢了一個新的天文學研究領域,將為人類展現出一幅全新的物質世界圖景:茫茫宇宙,只要有物質,就有引力輻射。(責任編輯景然,主編李志民)
※基礎醫學:基於形態學方法和相位一致性原理的OCT圖像邊緣快速提取演算法
TAG: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