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父母都說過這句話,卻不知到底害了多少孩子!
內含學生最愛的電影
文 | 江心
鄰居和我分享了一件真人真事。
一個11歲的小男孩跟著父母去景區,孩子跑在前面,爸媽跟在後面;一家人好久沒有出來遊玩了,臉上都掛著笑容......
「孩子爸,誠誠呢?怎麼不見了!」剛剛還能看到跑在前面的兒子,一轉眼就不見了,媽媽有些著急。
孩子爸安慰:「說不定已經登上山頂了,都11歲了,又不是幼兒園小朋友,沒事的。」
意外的是,他們爬山了山頂,卻沒看見兒子。兩人慌了,連忙找工作人員幫忙,心裡祈求著兒子沒事。
接著搜救隊來了,一天、兩天......直到第四天才找到奄奄一息的誠誠。
孩子媽哇的一聲大哭出來,問兒子怎麼回事,怎麼突然就不見了。誠誠也哭了起來,用已經沙啞了的聲音訴說著這幾天的經歷。
原來,誠誠走到半山腰被一條風景別緻的小道吸引,打算就去看一看,可是想回來的時候,已經迷路了。這四天,他其實聽到了救援人員的呼喊,但是想起媽媽說過的一句話,他又馬上躲了起來。
媽媽到底對孩子說了什麼呢?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我們不能想像這四天孩子經歷了什麼,只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是否正確成了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不讓孩子和陌生人溝通,是在保護孩子呀,這樣他才不會被不好的人矇騙!這句每個父母都會和孩子說的話,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書清是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孩,5歲以前在老家上學,總是跟著外婆串門,一張小嘴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很討人喜歡。
可是5歲後她被接到了城裡上小學。媽媽對於女兒的能說會道非常不喜歡,常常教育女兒:
「在外面不要多說話,外面壞人多。很多壞人會用好吃的騙你到不安全的地方,然後把你抓起來不讓你見爸爸媽媽。」
「放完學後不能在學校逗留,老師已經下班了,如果你遇上危險沒有人救你。」
「你別哭,你不聽爸爸媽媽的話,我就報警讓警察叔叔來抓你。」
書清害怕極了,每天放學後早早的回家,不和同學去玩,不怎麼和周邊的鄰居打招呼,甚至一度,她看見警察都會害怕。
緊接著,她成績開始下降,父母忙於工作沒時間照顧,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告訴女兒要好好讀書。
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也沒有朋友,愛說話的書清徹底變成了一個性格孤僻的差生,自卑感填滿了她幼小的心靈。
拒絕陌生人,讓孩子過度保護自己,忽視了孩子和社會、他人進行來往的需求,會讓孩子對社會和他人產生恐懼和焦慮;過度限制孩子獨立外出的機會,也會剝奪孩子從社會經歷中獲得成長的機會。
而且『陌生人』= 自己不認識的人。那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常常強調不讓孩子和陌生人接觸,當他遇上危險,可能不懂得向可以信任的人(醫生、消防員、警察...)求救。
很多父母可能會說,那告訴孩子,警察、醫生、消防員......是就可以信任的不就好了!
這樣做就可以解決問題嗎?不,這樣做問題只會更大!當我們過於和孩子強調「陌生人是危險」的這個概念時,就無疑間接強化了「熟悉的人就是沒問題」的。
可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分析的138個媒體報道的案件中,有96件是熟人作案。
這些人一般看上去不像壞人,甚至有可能是非常受歡迎的人:鄰居或同村的人;教師或校長;兒童的生父、養父、繼父或者其他近親屬;還有可能是孩子熟悉的朋友。
許多真實事例證明,大部分孩子性侵都是發生在熟人之間,恰恰不是陌生人。
對於這一點,朋友林青做的很好,她從來不教育兒女,不和陌生人說話。
而是強調舒服的感受和不舒服的感受:「任何人,即使是你認識的,如果讓你感到不舒服,你就可以拒絕,你就可以第一時間向媽媽求助。」
這是鼓勵孩子對所有傷害他的人說不。
「做爸媽太不容易了,安全教育怎麼那麼難啊!」
「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讓孩子既能識別遠離身邊的壞人,又能樂觀開朗?」
「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天天看著我家孩子,應該不會出什麼問題吧!」
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抱僥倖的心理,認為不好的事情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
要知道讀幼兒園時,孩子尚且在父母的視線範圍內,可孩子遲早要步入小學,他會有自己的秘密和私人空間。
而成長的路上,孩子會遇上形形色色的人,如果不教會他保護自己,很容易就會跌入惡人的陷阱。
那到底應該怎麼正確的教育孩子呢?別急,我建議爸爸媽媽仔細看完下面的方法,並且運用到到日常的生活中:
融合場景
常常告訴孩子『不可以跟別人走』『別亂吃陌生人給的東西』『有什麼問題要和爸爸媽媽講』......這些其實都是大道理,孩子可能並不能真正懂得,什麼是危險,為什麼是危險。
爸爸媽媽應該在具體的地點,強調具體的做法。例如:在超市結賬時,利用等待的時間告訴孩子,我們可以和陌生人聊幾句,但是任何時候我們都不可以跟著他們離開。
如果要跟著其他人去任何地方之前,都需要得到媽媽的允許。
用現實的場景代入,告訴孩子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
告訴孩子「為什麼」
提到安全教育,我們最習慣的就是告訴孩子「不可以」,有時甚至不惜嚇唬孩子來防患於未然。
但只說「不可以」,很多孩子並不會聽進去,而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常常會出現與爸媽唱反調的情況。
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告訴孩子:大人比小孩有更多本領,如果一個大人要幫忙,一定會找其他大人,而不是小孩。如果你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定要拒絕,並且第一時間告訴媽媽。
幫助孩子去理解我們所說的不可以背後的原因是關鍵。
多和孩子角色扮演
走在路上看到的場景、學校發生的衝突、電視里看到的故事......這些都可以當做素材向孩子提問:「如果是你,你會怎麼樣?」
具體事例:
「那如果你在路上走失了,怎麼辦呢?」
答案:找穿著制服的交通警察,告訴他自己遇上了危險,請他幫忙。
「如果你一個人在家,聲稱是爸爸媽媽朋友的人讓你開門怎麼辦?」
答案:先打電話和爸爸媽媽確認,如果的確是爸爸媽媽的朋友再開門。如果不是,就待在家裡躲起來不出聲等爸爸媽媽回家。
「如果出去玩,陌生人跟你聊天聊得很開心,可是突然問你名字、地址、手機號怎麼辦?」
答案:千萬不要把自己的信息告訴陌生人,這個時候應該急忙找可以信任的大人,如果沒有可以找警察或者保安叔叔,或者往自己熟悉,人多的地方走。
「如果有人在公交車上摸你怎麼辦?」
答案:立即反應,或者大聲喊叫,或者找爸爸媽媽或者司機求助進行求助。不能置之不理,要學會反抗對方。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答案,爸爸媽媽可以傾聽和補充,如果他不知道該怎麼辦,爸爸媽媽一定要馬上告訴他解決辦法。
對所有父母而言,不管是今天安全教育的話題,還是其他各種育兒問題,核心就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平等的人。不是要求孩子必須「聽我們的話」,而是幫助他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
陌生人有好也有壞,熟人也有好人和壞人之分,決定一個人品質的不是他是「誰」,而是他做了什麼。
「安全教育」不該是給孩子樹立一道隔絕世界的厚厚的牆,而是幫助孩子打開心裡的那雙眼睛。
讓他們明白哪些是危險的環境,怎樣是不舒服的感覺,以及可以如何求助避免。
這才是保證孩子安全的真正核心所在。
海狸媽有話說
海狸媽媽,2015年開始寫教育心得分享,持續寫作3年,和20W爸爸媽媽作伴,專註於幫助6-15歲的孩子與家庭共同成長。
親子溝通,寫作困難,情商培養,習慣養成,學習技巧。這裡,有教育孩子的答案。
另外,目前開放海狸媽個人微信號,和海狸媽一對一交流教育心得、問題。
海狸媽每天回復一位家長的教育問題。為了讓大家更高效,提問時請詳細描述細節和表現。建議1次問1個問題,問題描述控制在100字左右。因問題描述不清,海狸媽也無法給出清晰的建議。
GIF
※女人太勤快,是婚姻里最要命的病
※99%的媽媽不知道的1個孩子心底小秘密
TAG:海狸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