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羯胡人遷徙中原的千年史

羯胡人遷徙中原的千年史

《石勒皇帝與羯胡人之謎》:猶太羯胡人遷徙中原的千年史

羯胡人何時離開故土,為何遠遷華夏,從地名可看到一個民族幾千年中,由西向東的一條遷徙史,讀過歷史與的人都知道,古代以色列,猶太人曾有六次被迫離開故土,史稱「猶太人大流散」。

據所言:遠古時代,創世紀拯救人類的大英雄諾亞有3個兒子,分別是"閃,含,亞弗」,「閃」是長子,是希伯來人的祖先 ,子孫後代也稱「閃米特人」後亞伯拉罕帶領閃族人渡過約旦河,幼發拉底河遷徙到「迦南地」定居後,就改為「希伯來人」,意思是「渡過河來的人」。

第一次大流散是公元前1656年,由於大旱襲擊,古希伯萊人四處逃難尋找活路,逃難到埃及的,400年後由摩西率眾返回故土,在錫安山接受上帝授予的「十戒」猶太教奠定,就此成書,此後,希伯來人開始自稱「以色列」意思是「與神角力」的意思。

第二次,公元前1025年以色列王掃羅建立了一個統一的猶太王國,公元前936年又分裂成以色列與猶大兩個王國,以色列有十個部落,猶大有兩個部落,二百多年後,亞述帝國佔領了北以色列,並將其十個部落趕出國門,流放遠方。這十個部落到了哪些地區,被哪些國家同化一直個歷史熱門話題。不過時間巧合的是,公元前722年,這個十個部落被驅除出以色列的時間,正好是我國先秦古籍《春秋》《左傳》紀事的起始年。另外,這些人(在口傳中「來東方的先輩們」)也許就是來到東北地區被稱為「鮮卑,烏桓,丸」的部落,並與來到臨夏,羌戎之地,自稱「崦嵫,義渠,義從……」並帶來「崦嵫,厭次,伊川 榆次……等地名,這些都是明顯的從西向東遷移的痕迹。

「崦嵫」是我國先秦史籍中記載最早,最清楚的以色列地名,常與「琅邪台」對應,指日落地方是古代安息的西界,西極之處。

在山東日照洛壽鎮天台山也發現這神秘符號,下面文字讀作「崦嵫」不知是否古人要表明他們是出埃及的以色列人

下圖:這是埃及象形文字碑刻,圖中有兩個太陽船,左邊圓圈圖形是一個詞,「鳥陽太陽船」讀「鳥」是代表太陽神之子的符號。

第三次公元586年,也就是一百多年後,南部的猶大王國也遭淪陷,數萬人被擄至巴比倫,在隨後的140年里,一部分陸續返回了耶路撒冷外,有一部分走向東方,在西域建立了猶太王國,中國史稱的于闐(和田)國,管轄五城,都城叫「伊里齊」,那一帶留下了「疏勒,……,及新疆,內蒙,東北的葉爾羌,額里齊,伊里齊,鄂倫春……這些地名都是猶太人心中「地乳」的解釋。

《玄奘西行記》里就記載了,唐朝以前的古代就稱于闐之地,俗稱「地乳」。這不正是上帝命名猶太人祖國是「流著牛奶和蜜之地」嗎?,于闐國也有著猶太國的「阿摩司」,國君,皇家姓氏「蔚遲」,于闐王號「可汗」……。從《舊約聖經》古希伯萊語「猶大」的讀音,寫法分析來看,筆者認為,「于闐」就是猶太人曾經的國名「猶大—猶迪亞」。

第四次,第五次在公元前165—63年之間,猶太人一直在為保衛自己的國土與羅馬侵略者抗爭,並留下被迫離開猶迪亞—巴勒斯坦的紀錄。在此期間西漢正史記載,有一隻從西方遷徙而來的外夷部落,稱「莋多夷」,「莋」應該是該部落的字,屬外來語音譯。漢武帝劉徹將之安置「莋多縣」,到了漢和帝時期的公元100年,該部落東遷申請被批准,各夷蠻王部率眾十七萬,歸義內屬,定居洛陽。他們的詩歌里「日入之部,歸日出主」「多賜繒布,懷抱匹帛……」與北辛庄石氏口傳故事中「大西海遠在日入之處……,東走到日出之地」,「沿著先輩留下的足跡—驛站……」「帶來五彩布,細白布……」非常相似,令筆者聯想到第四次離開巴勒斯坦的那批人。

左是,石家長們祖傳的五彩條紋羊毛氈 右是,聖經故事裡的五彩條紋羊毛氈

第六次,在公元132年,猶太人再度起義抗擊羅馬人,堅持了三年再度失敗,為了徹底切斷猶太人抵抗意識與故土情結,羅馬人實行了三光政策,燒光了所有建築,搶光所以財物,甚至用用「公牛犁地的方式將耶路撒冷夷為平地」時至今日耶路撒冷僅剩一段「哭牆」這一次,猶太人被全部逐出故土,開始了長達2000年的全球大流散,造成今天猶太人定居全世界的現象。

也正是這一次的大流散,達到了北辛石氏家譜輩字中所描述的「清光,懷寶,旭祥,慶昌」狀況。面對家園被「清光」,一支猶太部落「懷寶」(懷揣摩西五經),沿著前輩的足跡,向著東方走去,最後來到華夏中土。這支自稱傑德/羯胡人的部落也就是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作為匈奴別部一起投降東漢後進入山西,山東至膠州半島,在他們心目中的"琅琊台"定居,守候他們的上帝。

「深目」一詞是史學家形容西域人的詞語,他們應該早在秦始皇前後年代即來到中原,在家傳故事中一直相傳著當時秦始皇聽信晉人的立國理論,而統一了中國,隨後鑄了有夷狄形象的"十二金人"並來到了山東日照的"琅琊台」。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乃遷黔首三萬戶琅琊台下,復十二歲……。這表明當時,秦始皇向那黑巾纏頭的百姓宣布,每年向琅琊台地區移民3萬戶,連續12年。按此計劃12年就要遷徙36萬戶,近二百多萬人,雖然「東部深目」沒被寫進正史中,但他們卻留下了存在的證據。下面兩塊銀質牌子發現於山東菏澤市,右邊的牌子上寫著「東部深目」左邊寫著主人賠款紀事。

不過,據正史記載,東漢時期,沿古絲綢之路上,曾出現一支「」且凍「羌,「義從」胡,舉兵反抗,堅決要求東遷,並最終會合在關東與汾河之地與烏桓軍隊會合,同時還有一支來自西域的「抑鞮胡」採用降漢方式進入中原(離開猶太國的一支部落就曾自稱「抑鞮」。(同年投降東漢的有70萬烏桓人,烏桓人被稱為「東胡,北狄。後漢書記載「烏桓七十萬餘口皆詣寔降,車重,牛羊,不可勝數)。

猶太民族是個特殊的民族,歷經數千年的遷徙都保留了祖先不同時期的稱謂詞,不論自稱,他稱,最後都變成通稱「閃,希伯來,以色列,猶太」。但由於民族的差異,語言的的發音與交融,時間的流逝,甚至方言的影響,同一個字可以讀出很多音。

作者根據史學大師李思勉所提出的「漢族西來說」理論,與陳序經的《匈奴史稿》的研究,找到了八個與猶太人有關係的民族還有波斯人,匈奴人,芬蘭人,雅利安人曾在中原與北方生活過的痕迹。

並對歷史上這8種民族的語言,文字,讀音的變遷,研究對比,漢字是即表音又表意的文字,所以史官們用漢字記錄外來民族的自稱音譯的同時,又賦予了新的意義……。

「希伯來Ibriy」,匈牙利語可譯為「Heber鮮卑,錫伯,及羯德,且凍」……,漢語叫「伊利,伊吾,犀比……;

以色列Israel,可分別譯為蔚犁,榆次,次厭,崦嵫……,開封猶太教堂石碑上就譯為中文「一賜樂業」,同時意語,芬蘭語(瞍瞞),希伯來語與作者家族口傳的「野翅窩」的讀音相似……;

「猶太」一詞,可分別譯為「羯胡,傑德,乙弗敵,猶大,且凍,于闐……。

這些稱呼都被不同時代的史官作為古代民族的音譯名稱記載史記里,我國史料中所稱謂的「山」戎,「塞」種,就是「閃」的音譯,也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在西域建於闐,厭蔡,焉蓍,西夜,浦類等國的「塞種」,與生活在中國北部的「山戎」,堯帝時代就有記載「北方有山戎」,主要分布在河北,遼寧,內蒙一帶(有專家撰文說「山戎」從夏代至金約存在了3000多年)這也說明了在不同時期,這些古代的閃人,希伯來人,以色列人,猶太人相繼來到了華夏,

由此證明:古代在中原的強勢民族分別分期有匈奴人,芬蘭人(芬蘭人自稱「瞍瞞」春秋時「害及濟東,侵入齊宋,凌虐邢衛」,後北走燕國,入匈奴地,部分流入鮮卑);大月氏是德意志人;而南匈奴中自動來降的「抑鞮」「且凍」羌混合體就是後來的羯胡猶太。而希伯萊人的主體便是鮮卑與烏桓人,當他們由西向東越過蒙古高原遷徙到中國東北部,古代史官便以為他們從東邊來,而叫「東胡」。

這是在芬蘭博物館看到的「瞍瞞」人所佩戴的裝飾品「郭落Kaula" 古人也注意到了鮮卑人的皮帶扣,配飾很發達,《史記匈奴傳》」鮮卑郭落帶,瑞獸名也,東胡好服之「

這是在我國遼寧,河北等地出土的各種裝飾鎖扣

《史記,匈奴傳》中有註譯「東胡,烏桓之先,後為鮮卑」「山戎,蓋今的鮮卑」由此可見,最初的鮮卑部落源於山戎,在不斷的遷徙融合匈奴,烏桓,丁零,漢等北方民族過程中形成了數量更多的民族部落,分為東部,西部,北部鮮卑,多達二百多萬人,並與烏桓相似,首領自稱「猶大可汗,即猶太族長」

這是在內蒙出土的印有大衛之星的瓦當,與器物。

這是在四川金沙遺址出土的六角星大衛盾圖形陶罐,與戰國晚期的神樹,雙鹿,雙羊瓦當

作者之所以認定鮮卑,烏桓,羯胡都是不同時期來到中原的猶太人,可以從下面一些習俗上再次證明,1,婚俗相似;髡髮,留髮綹,報嫂;2葬俗,哭喪,燒獻;3,信仰相同,上帝,上天,薩滿教;4,語言相通,不需翻譯;5首領稱呼,可汗。可寒,可罕,羌渠。

1,頭盔:兩晉與後趙時期,金屬頭盔與中亞,歐洲的頭盔都是一樣的尖頂,從從內蒙出土的兩位鮮卑武士的陶俑上可證實.

這是山西上黨出土的——鑄銅鎏金帶鉤「收穫圖」圖中兩個胡羯武士,頭戴尖頂頭盔,在農田裡牽著牛手拿鐮刀干農活

2,婚姻 翻開史書常會看到敘述鮮卑,烏桓,匈奴婚姻習俗上,都是男家以牛羊為聘禮,為妻家服役;「父沒妻後母,兄亡則納嫠嫂」,就是父親死後兒子可娶其妾,哥哥死了,弟弟必須迎娶寡嫂為妻,不娶寡嫂的人與家庭會受到譴責。這是希伯來法律猶太舊俗,目的是家財不外流,使亡兄有後嗣名分,而胡羯人也一直保持這習俗。

直到石勒稱帝後,他發布公告堅決廢除了胡人這一落後的婚姻舊俗——「禁國人不聽報嫂及在喪婚娶,其燒葬令如本俗」。

3,髡(kun)頭,婚娶時新郎新娘的裝扮《烏桓鮮卑列傳》記載「嫁女娶婦,髡頭飲宴」髡頭就是娶妻當日都要剃光頭,標誌成家了,等頭髮再長出來後就不能再剃髮了,必須將頭髮從頂部分開,沿著兩鬢編成辮子在耳朵前面垂下了(叫發綹),希伯來文叫「步搖,佩搖」這是敬上帝的。作者父母親當時結婚時,就是按北辛庄石氏習俗「新郎髡髮,新娘絞面」來迎娶,這是這是羯胡人習俗,是祭祀祖先的。

這是在內蒙出土的契丹人婚俗的髡頭木雕(滿人也是如此)

4,喪葬,喪葬習俗均以「斂屍以棺,實行土葬。殉以狗,馬,衣物,文玩,並以燒獻方式為亡者送行。燒獻習俗起源於上帝規定的三祭中的「燔祭」是對祖先的一種祭祀形式。燒獻實物為亡者用過的被褥,衣物,燒獻明物為紙錢,紙物等,孝子摔獻盆,嫠面,哭喪,披麻戴孝,燒三七紙,舉行哭喪之禮是善待亡人,這些習俗與古希伯萊人相同。燒獻習俗可以說是東遷移民帶來的最偉大的的文明與變革,摒棄了遠古時代「殉人,犧牲」殯葬制。

下面的是在芬蘭,山東日照,四川金沙出土的祭祀用的陶餅

4,語言,語言相通,《後漢書,鮮卑傳》載:「其語言習俗與烏丸同」,羯胡人在與山戎,鮮卑,烏桓人交流時,也「無需音譯乃通」

5,宗教,在宗教方面都信仰上帝,天神,天地日月星辰等,後來隨著政權的建立有了不同改變。石勒稱帝後採取信仰自由政策,容許百姓信仰當地神袛,容許西域和尚弘揚佛法,重用佛圖澄高僧,並稱為」國之大寶」,但石勒雖然尊崇佛教,並沒有皈依佛教,仍一直堅持信仰上帝,堅持上帝至高無上。《晉書》記載,後趙國不僅有講經說法的道士,還有從國外聘請的道士,而這些人就是宣講《聖經》的牧師,祭司,同時還身兼兩職,既是傳教士又是醫生,可以說從後趙開始,猶太教已興盛華北,中原地區,直到北魏鮮卑政權從內蒙遷都到山西平城,第三代皇帝拓跋燾以殘酷的滅絕方式禁止了。

鮮卑人建立政權入主中原後,開始信仰佛教,迅速發展到極致與狂熱,實現極端的信佛唯一,佛至高無上,不允許宣傳上帝的宗教存在,並採取了取締,殺戮,滅絕方式使在北方興盛了100多年的信仰上帝的猶太教徹底銷聲匿跡了。

一個地方的民風習俗,甚至信仰是可以改變的,使其改變的力量是人口的遷徙與執政者的干預,改變數的多少可以用時間來衡量。作者曾幾次由西到東,從南到北考察後趙國疆域內各省的鄉村民風,常能看見大小不一的教堂,據說是明清時遺留下的,就連河北農村常見到大路邊有天主教,基督教堂,冀縣與正定縣城南的教堂還很具規模與古風。在美國圖書館,能查到明清時,在華神父寫的書信,信中說「那裡自古就有信仰上帝的遺風……」

所以,羯胡人信仰的「昊天上帝,上天,上帝,慕鰓鰓(摩西),耶奕於,高祖石勒」甚至唐朝史官也把他們信仰之教稱作「胡天」寫入正史,其實,他們真正的信仰教派應該是「猶太教」讀的是《舊約聖經》特別是《摩西五經》。

以上文章內容摘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鮮卑人的後裔
歷史更替,家國天下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