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群老兵為一座城市刻下的時代印記

一群老兵為一座城市刻下的時代印記

來源:老兵e家微信公眾號  作者:楊黎光

導讀

在中國,沒有一座城市像深圳這樣,一支部隊的命運緊緊地與一座城市連在一起。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實現現代化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出現了被學者們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無疑,始終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是這次進程的領頭羊。

萬丈高樓平地起。無論是偉大的建築,還是偉大的城市,最初都是由建設者們一磚一瓦建起來的。在深圳這座現代都市的建設中,1982年以兩萬人建制入深的那批基建工程兵,就是從最初的鋪路干起的重要建設者。無論是以艱苦卓絕的奮鬥經歷成為「拓荒牛精神」的來源和載體,還是創造出三天建一層樓的「深圳速度」,這座城市精神和品格的形成,都有著他們的影子。

在建軍91周年來臨之際,我們跟隨這群基建工程老兵的講述,去見證一支部隊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如何將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為一座年輕的城市刻下鮮明的時代印記。

——題記

離 營

多年以後,基建工程兵出身的鄧發金,已經記不清很多往事,但如果與他談起1982年的那個深秋,他的耳畔就會不由自主地響起列車車輪碾壓鐵軌的聲音。因為,他的命運,就是在那個早晨,在「咣當、咣當」的聲響中發生了轉折。

「我們部隊是從湖北荊門漳河邊的一個由機械廠改造成的營地遷過來的。我們是基建工程兵部隊,時常會開拔到其他地方進行軍事或者民事工程的建設。但轉了幾個月或一年半載,就會又回到漳河邊的營地。」但是,那天早上出發後,就再也沒有回來。他和他們的基建工程兵302團,即將開拔深圳,一塊號稱「經濟特區」的試驗田。

但無論是他,還是302團的戰友們,能準確念出「圳」字正確讀音的不多,不少人把它讀成了「深川」,這讓鄧發金說起來多少有點不好意思。但這種不好意思比起他們那時心中的忐忑,根本不算什麼。

關於深圳,鄧發金所有的消息都來自包括團長田守臣在內的先遣組的傳達與宣傳,那只是拉大了鄧發金他們的想像空間。作為軍人的他們,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決定才最為關鍵。

簡單的邏輯思維是這樣形成的:特區是試驗田,在這裡將生長出很多不同的種子,將這樣的種子播撒到全國,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就出來了。而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命令他們去參與這個試驗,所以他們責無旁貸,使命光榮。

1982年的國慶節剛過,1000多人的團隊就陸續開拔了。團領導的意思是要讓鄧發金他們成為第一支進入深圳的工程兵部隊。中央軍委從全國各地調集了8個團共兩萬餘名基建工程兵進入深圳,支援地方政府的基礎建設,「軍隊就是這樣,幹什麼都要較勁兒」。

1982年,2萬名基建工程兵奉命奔赴深圳。

鄧發金和戰友們坐的悶罐車緩慢前行,從湖北荊門到深圳,走了整整四天。

302團精心策劃的爭取第一個進入深圳的計劃並沒有完全實現。到了深圳,車站裡已經有了太多和鄧發金一樣穿著軍裝的人,摺疊成方塊的被褥整齊劃一地背在身後。

鄧發金對那段歷史記得很清楚:「當時接待我們302團的深圳市政府有關人員,將我們帶到了現在的香蜜湖路口,朝北一抬手,指向一座荒草叢生的小山頭,對我們團長說,你們的駐地就安排在那兒。」

當時的獅嶺山上,一棵棵桉樹密密麻麻地豎立著,還有許多不能準確叫出名字的各種灌木零零落落摻雜其間。山坡的中間,有一塊顯然是深圳市政府特意平整的空地,這就是特區給他們302團安營紮寨的地方。

當時整個特區都在基建初期,什麼都缺,最缺的就是住人的房子。基建工程兵,早期自己住的房子當然是自己蓋。最初他們住的都是簡易窩棚,沒想到深圳一年當中有很長時間是颱風季,突然而至的颱風,無數次地颳倒了他們搭建的窩棚。

基建工程兵最初的竹棚辦公室和員工宿舍,在颱風過後一片狼藉。

站在獅嶺山上,鄧發金往南望了望,越過如今已是深圳的市中心——福田,當時除了荒崗就是一塊一塊的稻田,遠處一條逶迤彎曲的河向西流去。

當時的鄧發金根本無法想像,他們的身後即將發生什麼,30多年後,他們的眼前會崛起怎樣一座城市。而在這30多年中,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建設這座城市上。

收 旗

幾乎每一個退伍軍人,都會無比清晰地銘記自己告別軍旗、摘下領章的那個日子和場景。

比如,基建工程兵302團的老兵向遠新。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1983年9月15日,整個302團集體轉業的日子,「儀式就在獅嶺山一個剛剛推平的山頭上舉行。」

上午9時,集體轉業儀式正式開始,團政委霍雲震宣讀中央軍委、國務院的集體轉業命令,然後就是奏軍歌,「4個人踢正步,走向主席台前的旗杆,升起了軍旗」。

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一個世紀,向遠新描述接下來敬的最後一個軍禮時,依然難掩內心的激動。「是團長田守臣下達的口令:向軍旗最後敬禮!禮畢後,我看到很多戰友眼睛裡都閃著淚花,團長喊『禮畢』的時間,也比往常長了許多。很多戰友在團長喊『禮畢』之後,依然不願將手放下。當軍歌再度奏響時,啜泣聲更是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原302團團長田守臣在「八一」軍旗下留影,告別20多年的軍旅生涯。

軍旗緩緩降下,執旗手收旗後,將軍旗認真摺疊交給了團長,裝箱是收旗的最後一個環節。整個儀式很隆重,傍晚當他們站在獅嶺山的山頭上時,心情仍很複雜。

30多年前的駐地場景。

轉身之間,他們似乎又被推向一個前途未卜的境地。拆下帽徽領章的302團官兵,其實很難全部領會他們的新身份——深圳市市政工程公司的員工。

那個晚上,團長田守臣輾轉反側,徹夜難眠。作為一名有著二十多年軍齡的老兵,突然摘下帽徽領章,心中的那份不舍與眷戀自不待言。但在這個夜晚,他考慮更多的是明天隊伍的早餐在哪裡。

以前雖然艱苦,但在部隊並不需要考慮吃飯問題,只要把上級下達的任務完成好就行。到深圳後,他們接手了南頭直升機機場項目這塊建設工程量大、工期又緊的難啃骨頭。但他們不懼困難,所有官兵日夜加班,拚命工作,表現出了這支工程兵部隊敢打硬拼的英雄氣概,提前2個月、只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高質量完成了施工任務,贏得了「鐵軍」的美譽。

而現在,縱使是一支「鐵軍」,一切也都要靠他們自己。市場經濟,這個將成為中國社會生活主題詞的詞語,對此時的他們來說,依然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存在。

該團的歷史檔案中這樣記述:這些脫下軍裝的昔日的英雄營長連長們,為了給公司找活干,為了給員工們找飯吃,幾乎跑斷了雙腿,看盡了各式各樣的眉高眼低,受盡了各種各樣的委屈。在那段艱苦的日子裡,即使小到為當地農民建小樓,只要有活干,什麼活都接,目的就是希望被市場認同,拿到更多的工程,取得好的效益。

工地上的「職工食堂」。

這是另一種方式的「殺出一條血路來」。這些省略了細節的歷史,沒有詳細介紹當時這些脫下軍裝的軍人,在中國市場經濟的萌芽期,是如何以一種軍人獨有的堅韌與勇氣,去開闢一條此前他們完全沒有走過的道路。而他們留下的實績,卻為我們打開了充分的想像空間。

拓  荒

1999年7月21日,由基建工程兵302團改制而成的深圳市市政工程公司等六家公司合併重組的天健集團上市。對於原302團老工程兵員工來說,這樣的時刻對他們意味深長。

出現在現場的員工代表周志明說,1983年集體轉業改制後,為了適應市場化運營的需要,公司也大幅地引進各方面專業人才,但老工程兵依然是公司的中堅力量,「那一天他們是最開心的一群人,九死一生走到這一天真不容易」。

周志明所說的「九死一生」,就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的「九死一生」,也就是整個302團的「九死一生」。

進行深圳河清污工程的施工。

從零起步,從為當地村民裝電錶、為港企修廁所開始,他們以一種軍人特有的拼勁與堅韌,一步一個腳印,先後承建了深南大道、濱河大道、北環大道等深圳市主要的三條大道,承接了筆架山水廠、鹽田港後方市政排污工程和福田河改造等市政建設項目,將軍人精神化為一種現實的力量,硬生生從市場中衝殺出一條生路來。

1983年,公司市政工程全面展開,員工們正在安裝管道。

此時,很多原302團老工程兵員工,都想起了老團長田守臣。完成改制的深圳市政工程公司,在度過最艱難的創業歲月後,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漸漸步入正軌。但那時,老團長田守臣卻累病了。

1990年,作為基建工程兵302團最後一任團長,作為改制公司後的首任經理,田守臣因長期過度操勞,積勞成疾,得了重症肝炎,不得不入院治療。

消息傳來,整個市政公司大院頓時陷入了一種空前的驚慌之中。「是老團長把我們帶進深圳的,團長不但是我們業務上的領導,更是我們精神上的樑柱子。」鄧發金回憶,「那一年我們建南頭直升機機場,有一個夜晚刮颱風,整個工棚都塌了,老團長也被埋在裡邊。但第二天就看到他系著繃帶出現在施工現場。」

田守臣臨終前,向公司提出要看年度財務報表。1989年市政公司實現總產值比1983年改制時增長了59倍,利潤增長了19倍,「兄弟們的日子會好過一點啦」,彌留之際,他對公司幾位主要負責人說:「你們要加強團結,別忘了自己都是老工程兵,互相支持,齊心協力,把公司的工作搞得更好。」

了解老團長的人都知道,他口中的「更好」,不僅是對公司經濟效益的要求,還有對公司「健康」發展的期盼。

2016年3月31日,天健集團被確定為深圳羅湖「二線插花地」棚改項目的承接主體。其實,從解決城市難題、消除城市重大安全隱患的角度,深圳市政府很早就想改造這塊地方,但因為困難太大、利潤率非常低,沒有企業願意接手。

這一次,35年前那支調入深圳的基建工程兵隊伍,再度接下難啃的骨頭。

「作為『拓荒牛精神』的傳承者,我們之所以要全力以赴做好這個項目,因為我們是一家從基建工程兵蛻變而來的國企,有責任、有擔當、敢作為,就這麼簡單。」當時天健集團的董事長辛傑本身就是基建工程兵的後代,他父親也是當年那兩萬名基建工程兵中的一員,對於「責任」與「擔當」的含義,他有著「子承父業」般的理解與表述。之後,他們創造了全國棚改體量最大、進度最快拆除紀錄,再一次刷新了「深圳速度」,體現了「深圳質量」。

薪盡火傳。從302團決然南下參與特區建設,到302團的「後裔」銜命承接羅湖棚改項目,其間,呈現出的是一種可以命名為使命必達的精神。

1982年以兩萬人建制入深的那批基建工程兵,在30多年間,已經將勇氣、擔當和榮譽感等一系列軍人的精神元素,連同他們的青春時光,如同河流般汩汩注入深圳這片熱情的土地,為「開拓、創新、團結、奉獻」這一城市精神的形成,繪出一個明亮的樣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聚焦美國「網路風暴」系列演習 看美軍如何鍛造網盾
軍人追憶老兵繼父:那個披著補丁軍大衣的老人,兒子想你了!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