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戰被殲20「剃頭」,世界經典戰機改行,也當火箭彈卡車?
近日,中國軍網英文網發布了一組比較少見的圖片,一貫以奪取空中優勢、保持制空權為己任的國產雙發重型三代機,罕見地換下空空導彈,換上多具雙聯裝火箭彈發射巢,開始頻繁進行無制導武器對地攻擊訓練。此前,國產二代機、三代機大多數機型都有很多發射火箭彈打擊地面標靶的畫面。唯獨這款國產組裝的,堪稱全球最經典三代機之一的雙發重型戰機,除了參加年度考核的時候,很少有掛載和發射火箭彈的畫面出現。這一新變化的出現,很可能與國產首款四代隱身戰機殲-20的服役有莫大關係!
地勤人員為戰機裝填大口徑火箭彈。
空軍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通過原裝進口、國內組裝、自行生產,先後裝備了超過200架蘇-27戰鬥機。原裝進口的以及進口零部件國內組裝的,空軍稱之為殲-11。而除了發動機以外,實現大部分零部件國產化,並改進了部分航電系統的,則被稱為殲-11A。雖然對現在的網友來說,殲-11戰機(含A、B改進型,下同)早已是「過氣又過氣」,但卻不能否認其的的確確是三代機時代最經典的機型之一。
殲-11戰機的經典在於空戰能力強悍,在面對三代機中的主要對手,比如F-15戰機時絲毫不落下風。在空軍開始批量裝備殲-11(即進口蘇-27)的時期,全軍也就這一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空中優勢戰機。剩下的不是殲-6就是殲-7,連殲-8戰機當時都還不利索,根本不具備超視距空戰的能力。
這種全部掛載空空導彈的外掛方式,才是殲-11常見的畫面。
無論從當時的戰機裝備水平,還是所採取的國土防空戰略來看,空軍對殲-11戰機都沒有讓其兼顧對地攻擊的主觀意願。而就源自蘇-27的殲-11戰機本身的技術特點來看,它也的確是一款全部為了空戰而生,沒有一分設計花在精確對地打擊上的「純種」制空型戰鬥機。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時至今日,空軍已裝備了更加先進的3.5代機殲-10B、殲-10C、殲-16和蘇-35。這些戰機在戰場態勢感知、空空導彈武器、體系化作戰等方面的能力均超越了殲-11。殲-11戰機只是在相對於殲-10系列戰機時,還保留有作戰半徑和留空時間方面的優勢。
3.5代多用途戰機殲-16。
如果說殲-11系列戰機在空軍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作戰體系的支援下,還能與3.5代戰機在國土防空作戰中相抗衡的話,那麼面對殲-20這樣的四代隱身戰機,就真的是「給機會也抓不住」了。網友應該都很熟悉空軍自己發布的關於殲-20的一系列新聞。從去年的紅劍-2017大型體系對抗演習,到前不久在西北空域舉行的多機型多兵種夜間實兵對抗演習,殲-20戰機不但都參加了,而且還對三代機部隊、地空導彈部隊進行了從晝間到夜間,全方位無縫隙無死角的「關愛」。
結果就像這一兩年F-35戰機在歐洲參加多國聯合軍演時,對陣風、颱風等3.5代戰機的「悉心照顧」一樣,殲-11戰機也幾乎每次都被剃了「光頭」。
從軍報和央視軍事頻道的相關報道來看,在與殲-20、殲-16、殲-10C戰機組成的「最強天團」的對抗中,殲-11等三代機根本無法保護本方空防體系的關鍵節點,更別說保證自身的生存性了。
殲-20戰機參加夜間實兵對抗演習。
所以,殲-11戰機在空戰全面進入四代機時代之際,已不可能再以純粹制空型戰機的身份存在於空軍戰鬥序列之中。其實不光是殲-11,同樣是三代機的殲-10,現在也越來越多地掛載火箭彈、激光制導炸彈、反輻射導彈、空地導彈等進行對地打擊的訓練了。只不過殲-11戰機空戰能力雖然強悍,對地攻擊能力卻真的一般,並沒有使用精確制導對地武器的能力。
從目前的動態來看,空軍似乎也沒準備通過改裝升級,讓好幾百架殲-11戰機具備對地精確打擊能力。不過就算不去花費不菲經費進行升級,殲-11戰機發射火箭彈對地打擊的能力卻很是不錯。無論是低空低速飛行性能,還是機載對地瞄準系統,都足以幫助殲-11發射大口徑重型火箭彈,摧毀地面堅固的工事,甚至是半埋式地堡。
殲-11戰機變身火箭彈卡車。
從軍網圖片來看,殲-11戰機通過複合掛架掛載了4具重型火箭彈發射巢,每具發射草裝填5枚122毫米火箭彈。如果有任務需要,殲-11一次帶40枚重型火箭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是完全沒問題的。這樣的彈藥投送能力、打擊效率和效果,真的比一門40管122毫米自行火箭炮還要強,火箭彈卡車這說法對殲-11戰機來說不算誇張。
※國產隱身艦載機驚現「海軍塗裝版」,與殲31相比個頭更大了!
※中國電磁炮炮彈這麼便宜?美媒:30多發才等於1枚戰斧的價格
TAG:百戰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