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上對曹操極盡污衊,說他搞過一場大屠殺,其實真相很複雜
漢末三國歷史上,有一個曹操屠徐州的說法,說是東漢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進攻當時的徐州牧陶謙,然後在徐州境內屠殺了幾十萬人,釀成一場人間慘劇。這裡的徐州,是東漢十三州之一的徐州,其地理範圍很大,不能與今天的徐州簡單對應。
據現存文獻來看,最早提及曹操屠徐州的,應當屬於三國時期吳人韋曜所著的《吳書》,這裡面說到了曹操父親曹嵩在泰山郡被殺,曹操因而歸咎於徐州牧陶謙,故而興兵討伐的事情:
曹公父於泰山被殺,歸咎補謙。欲伐謙而畏其強,乃表令州郡一時罷兵。······謙被詔,乃上書曰······。曹公得謙上事,知不罷兵。乃進攻彭城,多殺人民,謙引兵擊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謙。公引兵還
曹操
《吳書》是三國時候吳國的官修史書,後來已經亡佚了,如今只在一些經典中留下一些散篇。《吳書》里沒有明確說大屠殺殺了多少人,而是僅僅說了「多殺人民」。
另外,同為三國吳國人著的《曹瞞傳》則是一部私家著述,由於作者的政治立場,這部書對曹操的刻畫肯定帶有極強的主觀性,甚至偏見,文中是這樣描述徐州屠殺事件的:
自京師遭董卓之亂,人民流移東出,多依彭城間。遇太祖至,坑殺男女數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陶謙帥其眾軍武原,太祖不得進。引軍從泗南攻取慮、睢陵、夏丘諸縣,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陶謙
這部書對這件事的描繪就非常血腥,連雞犬都殺沒了,用曹操自己的詩來說,就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但是,這裡說的屠殺地點與《吳書》中說的彭城又不一樣了,是「慮、睢陵、夏丘諸縣」。
為什麼《吳書》和《曹瞞傳》在此事上的說法會有出入呢?再看看《三國志》對這件事的敘述,《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
(初平四年)夏,太祖還軍定陶。下邳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與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謙,下十餘城,謙守城不敢出。······興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還。初,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仇東伐。夏,使荀彧、程昱守甄城,復征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曹操
從《三國志》的內容看,這件事就能基本搞清楚了。曹操進攻徐州一共是兩次,第一次是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因為下邳人闕宣謀反叛亂,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非但不鎮壓,反而與他合兵。對於這種明顯的叛亂,曹操是代表朝廷去討伐鎮壓,完全沒有問題。這次打徐州,曹操拿下十餘個城池,但是並有大規模屠城的事情。
第二次是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因為曹操的父親曹嵩在琅琊避難,卻被陶謙所殺。曹操為報殺父之仇,所以在此興兵討伐陶謙,這一次征討,可能伴隨一定程度的屠殺,即「所過多所殘戮」。
曹操
但是,同是《三國志》,在陶謙的本傳中,對這件事的記述又有點不同,據《三國志·陶謙傳》記載:
董卓之亂,州郡起兵,天子都長安,四方斷絕,謙遣使間行致貢獻,遷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是時,徐州百姓殷盛,穀米豐贍,流民多歸之。而謙背道任情,······,由是漸亂。下邳闕宣自稱天子,謙初與合從寇鈔,後遂殺宣,並其眾。初平四年,太祖征謙,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興平元年,復東征,略定琅邪、東海諸縣,謙恐,欲走歸丹楊,會張邈叛迎呂布,太祖還擊布。是歲,謙病死。
在陶謙本傳中的記載,這件事的責任人依然是陶謙,正是因為他施政乖張,又參與闕宣叛亂,故而招致曹操的討伐。曹操拿下彭城之後,進行了一場大屠殺,殺了幾萬人,竟然導致「泗水為之不流」。興平元年,曹操第二次征討徐州,原因這裡沒說,但對照前面的《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就應該知道還是因為曹操父親被殺的事情。
曹嵩
至於曹嵩為什麼會在陶謙的地盤被殺,《後漢書·陶謙傳》中的記載說的比較清楚,「初,曹操父高避難琅邪,時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原來是陶謙手下的士兵看中了曹嵩的錢,見財起意,所以才有殺曹嵩的事情。
另外,《後漢書》也把曹操徐州大屠殺的規模說的很大,「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初三輔遭李傕亂,百勝流移依謙者皆殲。」真的殺了數十萬人嗎?《資治通鑒》里襲用了《後漢書》的說法,說什麼「坑殺男女數十萬口補泗水,水為不流。」
《三國志》
東漢末年,全國總人口不到一千萬人,如果徐州一個地方就殺了數十萬人呢,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所以說,曹操在徐州的屠殺應該是存在的,但是屠殺的人口不過數萬人,而不是數十萬人,而且主要的屠殺對象應該是陶謙麾下的軍隊,而不是一般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