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son出現誤診遭質疑,智能醫療到底靠不靠譜
智造觀點
醫療領域的發展,隨著時代的變化也會慢慢走上不同的道路。比如,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互聯網醫療便大行其道,一時間代表了醫療行業性的發展方向,然而事實證明,線上醫療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如今,在人工智慧的火熱下,智能醫療成為了當下的熱門話題,就像曾經的互聯網醫療一樣,如日中天。但是,智能醫療真如現在報道的那樣靠譜嗎?
文/未末末
來源/人工智慧觀察(ID:Aiobservation)
智能醫療是什麼?簡單說,它是一個醫療信息平台,通過最先進的物聯網技術與數據分析,完成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以及之間的互動,最後逐步實現信息化。至於其終極目的,則是為了提高醫療機構的運營效率,降低醫療成本。
隨著醫療行業不斷融入更多的AI技術、感測技術等高科技,可以說,醫療服務正逐漸走向真正意義的智能化,推動全球醫療事業的發展。而如果要說益處,現在相關的技術已經讓醫護人員深有體會,比如實時為病人診治、遠程監控病人的情況、協助管理藥物及診所的工作流程等等。
此前,市場調查機構Markets & Markets發表報告稱,預計全球智能醫療裝置市場規模將以38.1%的複合年增長率,從2015年的325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1632億美元,其中北美可能會是最大的市場。看起來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面發展,但事情沒這麼簡單。
IBM Watson不治病
還會提出不安全治療建議
說起智能醫療,不能不提或者說最讓大家印象深刻的便是2007年由美國IBM研發的沃森(Watson)智能系統,畢竟該系統第一步商業化的運作就是在醫療領域。比如,通過醫生的自然語言,它可以快速搜索數百萬醫療記錄、期刊文件以及醫學研究成果,然後分析海量的非結構化數據對患者進行智能診斷醫療研究,進而得出用戶需要的結果。
腫瘤,作為一個複雜的病症——每個人的相同部位的腫瘤的病理特性都不同,需要個性化治療方案,讓醫生對用AI解決這個世紀難題抱有很大的期待。因此,IBM Watson在該領域逐漸展開了應用。舉個例子,2015年,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14家腫瘤公司宣布部署Watson;2016年,中國杭州認知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與IBM達成合作,Watson正式進入中國,國內有21家醫院計劃採用經由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訓練的Watson腫瘤解決方案,等等。
然而,經過訓練的東西,不一定是靠譜的。
近日,根據外媒Stat News的報道,來自IBM的內部公司文件顯示,與該公司Watson合作的醫學專家在使用該軟體時發現了「多個不安全的、錯誤的治療建議」。信息發源於IBM Watson前副衛生主任Androw Norden在2016年6月和7月的備忘錄,而這些信息是與IBM Watson Health部門的管理層共享的。
根據Stat的說法,備忘錄中的信息對Watson for Onology提出了強烈的批評,並指出該產品提出的「經常性的不準確」的建議,體現了「構建內容和基礎技術過程中的嚴重問題」。
舉個例子,一名65歲的男子被診斷為肺癌,且似乎伴隨有嚴重的出血癥狀。對此,Watson建議他在接受化療的同時服用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但是,根據藥物警告,這種藥物會導致嚴重的甚至致命的出血出現,因此不適合有出血癥狀的人服用。也就是說,Watson給出了不安全的用藥建議。
另外,Stat也指出,文件內容還指責了IBM的工程師和MSK的醫生對Watson提供的培訓。雙方於2012年開始合作,讓Watson變得更像醫生。文件顯示,醫生並沒有將真正的數據輸入到軟體中,而是給Watson灌輸「假設」或「合成」的病例,這就意味著,醫生在訓練Watson治療腫瘤時,接受的是治療偏好,而不是讓人工智慧去理解真實的患者數據。
同時,來自佛羅里達Jupiter Hospital的醫生曾對IBM說:「這款產品很糟糕。我們購買它是為了營銷,同時也希望貴公司實現自己的願景。實際上,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會使用它。」
對此,IBM發言人表示,Watson for Oncology受過培訓,可幫助腫瘤醫生治療13種癌症,並被全球230家醫院廣泛使用。另外,它「支持超過84000名患者的治療。IBM還會根據客戶的持續反饋、新的科學證據、新的癌症及其治療方法改進Watson Health。比如,現在已經有了11個軟體版本,在過去的一年中,有了更多更好的功能,包括從結腸癌到肝癌的國家指南。
是是非非,真假難辨
雖然IBM Watson對此事表達了否認態度,但是這不是是第一次該軟體被質疑可用性,且最近IBM Health部門很「不太平」。
去年2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宣布終止與IBM Watson Health自2016年6月開始的用於癌症治療的人工智慧合作項目,因為在投入6200萬美元以後仍未達成目標。具體而言,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投入大量資金和時間後,德克薩斯大學發現項目上沒有任何成果呈現,也未按達成的合約與合作醫院共同開展試點項目,於是選擇了結束。
而最後的結果是,大眾對其人工智慧真正落地水平的質疑,認為「IBM擅長用銷售和市場營銷架構,說服信息不對稱的人們為某些產品買單」,即使IBM明確提出Watson在印度Manipal Hospital、美國社區醫院Jupiter Medical Center等應用的有效性。
另一個讓大家對IBM產生質疑的是該公司的裁員行動。裁員對IBM來說很正常,因為該公司時常有相關消息傳出,但這次是在其人工智慧部門——IBM Watson Health。今年6月,著名科技媒體IEEE Spectrum撰文指出,該部門進行了一次佔比50%-70%的裁員。
被裁員工主要來自三家被IBM斥資收購的公司:Phytel、Explorys和Truven。其中,Phytel的員工有近80%被裁;而受訪者估計另外兩家企業Explorys、Truven也有近300人收到了裁員通知。至於裁員原因,有三:公司管理混亂,導致競爭激烈和大幅裁員;Watson Health部門無法達到盈利目的;該部門可能不再向醫院、診所等醫療機構提供商提供產品了。
只能說,不管到底是為了什麼,IBM Watson Health的發展的確有些讓人唏噓。2017年入局智能醫療領域時,Watson Health懷揣的是「惠及數十億人,理解、診斷和治療80%的癌症種類中80%的病患」的美好願望,然而現在,三年過去了,對其技術的質疑聲依然沒減少。雖然公司方面堅定地發表聲明,自己的產品很厲害,但真真假假,孰是孰非,誰知道呢?
一個IBM Watson倒下了
無數的「Watson」站起來了
正如前文所說,癌症就是一種複雜且無法控制的野獸,科學家或者醫護人員都希望通過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來找到解決辦法。對此,很多人都像IBM一樣,持樂觀的態度。所以,在英國最具影響力和最重要的人工智慧大會之一——Cogx上,智能醫療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因為從診斷到治療,醫學已經從機器學習中受益良多。
對此,Translational Biology的主任 Joanna Holbrook表示,面對人類無法完成的大量數據以及無法身上的科學進展和發現,「我們需要人工智慧進行這項工作。當然,現在,計算機在診斷老年痴呆、肺炎、皮膚癌等疾病方面正變得越來越好。之後,這個名單還會變得越來越長的」。
此外,Jack Kriendler醫生(Centre for Health and Human Performance 的創始人),對這項技術持樂觀態度,並且相較於人類醫生,他更信任人工智慧:「我如今更願意相信計算機科學家和數據科學家,他們會告訴我如何治療像癌症這樣的疑難雜症,而我的腫瘤同行們卻不會。」
在基因組數據公司Repositive.io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Fiona Nielsen看來,人工智慧治療癌症的方法還不成熟,但如果有人類參與進來,則是有可能實現的:「要想找到真正的治療方法,重要的是要提供進行新研究所需的數據。」
目前已經有很多聰明的演算法,很多聰明的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發現的速度將取決於獲取數據可用性的速度。所以,要想讓這項研究成為現實,就需要公眾的共同努力,比圖,貢獻自己的健康數據來促進新的發現。致力於研究乳腺癌的醫生Hugh Harvey也表示了贊同:「演算法是一種新藥品。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醫學進展。」
但就是在這種樂觀的態度下,我們現在也需要明白一個事實:人工智慧可以根除癌症嗎?不能,至少現在是這樣的。但是在人工智慧、納米技術以及其他科技的進步下,關於癌症的治療有了不錯的進展。而像Apple Health、23andMe、MyFitnessPal以及可穿戴設備等平台,都是醫療保健領域的巨大顛覆性力量,只不過用戶不多。
此外,谷歌DeepMind和微軟Hanover及其健康系統的職能正在發生轉變——從「無能醫生」轉變為「有能力的人」——這是一種巨大的社會轉變。在這種情況下,隨著監管機構與初創企業和大型製藥公司在新世界中開始發揮積極作用,或許未來10年將是緩慢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TAG:人工智慧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