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舊改之殤,北京鮮魚口衚衕里發現新風景
城市更新
建築是城市的靈魂。而老建築,不單是建築學上的財富,也是時代的遺產,是我們探究歷史和社會變革的有形素材。
現代意義上的城市更新,早已不再是簡單粗暴的大拆大建,對既有建築的合理利用和改造,是市政規劃和設計者們的一大課題。
上海是一座永遠在更新中的城市,從90年代的棚戶改造,到2000年後轟轟烈烈的歷史建築保護,再到如今的產業轉型與功能提升,上海人早已習慣了「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周邊風景。
與之相比,國內眾多歷史名城在舊改過程中,前進的步伐顯得沒有那麼輕鬆。越是重要的東西,越容易成為負擔。他們背負了太多珍貴的歷史建築和民俗街區,又要兼顧居民的生活便利性,一句「修舊如舊」卻限制了很多區塊的更新迭代,提升城市幸福度談何容易。
古都舊改之殤
「六朝古都」的身份,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城市。這就要求北京的規劃和建設者們需要用更溫和細緻的方式,將設計思維和文創理念融入城市更新的長期規劃之中。
▲ 雪後紫禁城
另一方面,很多衚衕居民天然不信任實施主體,也極易拒絕或阻撓其發起的改造項目,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舊城改造在這裡進展緩慢。在大柵欄和白塔寺等片區進行過院落改造的知名建築師張軻,曾對《三聯生活周刊》透露:他曾想給大柵欄的茶兒衚衕8號院建一個院內衛生間,因雜院居民認為這個廁所的打掃問題將引發鄰里矛盾而終止。
▲ 電影《老炮兒》展現了真實的大雜院生活
在老北京人眼裡,衚衕,以及居住其間、由時間累積起來的回憶、市井氣息,是京文化的核心。但一線城市新增土地極度稀缺的狀態下,對現有建築的升級改造是必然趨勢。
1958年,長安街向東修建,東、西觀音寺衚衕被拆除。在今天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大劇院的位置上,原本有法憲衚衕、花園大院、草帽衚衕、麻線衚衕、高碑衚衕等。如今的西單商圈,原本有白廟衚衕、藤牌營、大門巷、大沙果衚衕、小沙果衚衕以及一些小巷,另有庫資衚衕、宗帽四條、保安衚衕等小衚衕被拆除。而開發建設金融街時,有資料記載,該地區有51條衚衕被拆除。
伴隨衚衕一起消失的,還有一些區塊性文化。例如形成於明代中葉的「大吉片兒」,有數據稱此地曾有會館78家,而宣南文化的核心便是會館,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士子文化。關於它的一切,從2005年7月這裡一期拆遷啟動起,只存在於部分北京人的記憶中。
▲ 湖廣會館是宣南少數被保留下來的會館
服務遊客還是服務市民?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花了大量篇幅探討加強老城整體保護規劃,規定「不再拆除衚衕四合院」。從建國初期的野蠻拆建,到今天的搶救性保護,政策似乎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而矛盾點其實在於,粗放型的管理決策,執行細節的缺失,讓北京的舊城改造顯得那麼一廂情願。
大柵欄(dà shí la"r)是前門外一條著名的商業街,成型於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距今已有近600年歷史。1900年義和團曾一把火將整條街付之一炬,重建後依舊繁華。改革開放後,長期的計劃經濟讓大柵欄的商家有了一種惰性的經營模式。加上商品滯後,年輕人不再光顧大柵欄了。
2011年,「大柵欄更新計劃」啟動,同仁堂、內聯升、馬聚源、六必居、亨得利、瑞蚨祥……一系列百年老店遷回舊址,但門面都已經不是原先的了,東口豎起了寫有大柵欄的仿古牌坊,招徠的基本都是遊客生意,早已沒了當年的煙火氣,彷彿另一條王府井或前門步行街。
作為北京33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面積1.26平方公里的大柵欄地區在老城衚衕肌理逐年消退的局面下,已然是現今北京歷史延續最長、保留規模最大、肌理最完整的一片衚衕街區。但如果你穿過臨街鋪面,深入到附近小衚衕里一探民宅,就會發現這裡雜亂的居住環境依然沒有多少變化。
衚衕里容得下新地標
TAG:設計地圖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