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守住底線,就是守護人與社會的最後防線

守住底線,就是守護人與社會的最後防線

人生在世,總有各種欲求,加上利己的本能,相處在一起就難免會有矛盾和衝突。

人類若想和平共處並延續下去,就需要各種規則來預防或解決這些矛盾和衝突。實際上,人類歷史有多久,規則的歷史就有多久。

從規則的形成歷史來看,有的是約定俗成的,有的是人們經過協商或博弈之後共同確定的,還有的是強權人物或組織依靠極權或暴力手段單方面硬性規定的。規則一經確立,大家就得共同遵守。否則,就會受到或物質上、或肉體上、或精神上的懲罰,嚴重的還需要付出人身自由甚至個人生命的代價。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及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別是隨著國家政權的建立,社會規則變得越來越豐富多樣,其中有法律,它們以國家機器為後盾,具有高度的強制性;有規章制度,它們由國家下屬的部門或單位制訂,具有有限的強制性;有公序良俗和社會道德,它們雖無強制性,但可通過個人所受的教育與修養來對人產生約束力。此外,還有各種不成文、不公開甚至與公開規則相背的潛規則,它們同樣會影響到人。這些規則都要求人們遵照執行,只是不同的規則要求人的標準是大不相同的,有高有低,其中要求最低者,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叫:底線!

為何說底線標準要求最低?因為它是一個人、一個社會的最後防線,一旦失守,所有的規則都將變得毫無意義。人失去了底線,就不能稱之為人;社會失去了底線,則無異於人間地獄。正因如此,失去底線的人,人們會群起而攻之;失去底線的社會,人們會感到一片黑暗。

可悲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從三聚氰胺到塑化劑,從蘇丹紅再到最近曝光的假疫苗,失去底線的事件一再在我們的周邊發生。殘酷的現實讓社會大眾本已脆弱的神經一再受到挑戰,大家既無可奈何又倍感悲憤!

失去底線的事情緣何一再發生?從根子上來說,是由於市場經濟在我國運行過程中出現了扭曲。眾所周知,市場經濟是最具活力、最講規則的經濟形式,運用到我國,一方面煥發出巨大的生機與活力,另一方面又扭曲得非常厲害,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公民金錢意識得到了全面培育,而規則意識卻遠遠落在了後面。結果,人們為了追逐金錢,不僅往往無視規則的存在,有時候甚至還以自己能突破規則、挑戰規則為榮。

這種扭曲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從大的方面來看,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總是強調要高速發展,鼓勵「彎道超車」,在此思路引導下,各種規則往往被放到了次要位置,未能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等某一規則受到了破壞,破壞者又往往得不到應有的懲處,更不用說將其「罰下場」了。在巨額利益與輕微懲罰之間,人們自然會樂於挑戰規則以謀求利益。這實際上已形成了一種負面激勵機制。這一機制一經形成,破壞規則乃至突破底線的行為也就很容易出現。

此外,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一些新的規則還未能及時建立,或雖已建立但尚未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普遍遵守,而一些傳統的規則則在變革大潮之中被人們良莠不分地全盤加以拋棄,甚至連一些千百年來人民群眾一直遵循不逾的道德規範也被人們棄之如敝履,結果導致整個社會的規則體系既殘缺不全又混亂無序,有的甚至相互之間完全對立。其惡果是,在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同時,一些人法制觀念嚴重淡薄,另一些人道德品質與個人操守出現大面積滑坡乃至全盤坍塌。

正是由於規則的缺失、混亂與不受重視,才導致突破底線的事件一再發生。分析這些事件,不難發現: 金錢至上、沒有起碼的側隱之心、自私自利,是事件發生的主觀原因,而對惡行懲處不力、社會風氣不正、轉型期價值觀混亂,則是事件發生的外在原因。

一個沒有底線的人無異於野獸,而一個沒有底線的社會則無異於人間地獄。因此,守住底線,於個人,是做人的根本;於社會,是防止其成為人間地獄的最後屏障。

如何才能守住底線呢?從國家來說,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懲處力度,堅決阻止並嚴厲打擊各種突破底線的行為。從社會來說,要儘快進行道德、信仰重建,努力凈化社會風氣,通過日積月累的反覆浸染,使社會充滿正氣與正能量。從個人來說,要強化自己的法律意識與道德觀念,要常懷慈悲、善良之心,堅守社會公義,自覺抵制各種危害他人或社會的行為,敢於與各種違反法律和違背社會道德、公序良俗之惡行做鬥爭。

底線是一個人、一個社會最後的防線。無論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假疫苗事件的再度出現,提醒我們這一問題現在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了。該事件的快速發酵,充分顯示出社會大眾對底線問題的高度關注。如果此事件能促使整個社會規則意識、底線思維的全面覺醒,有關部門也能就此開展一系列建設性的工作,那就有可能把壞事變成好事!我們期待著這種轉變的到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證券時報網 的精彩文章:

隆國強: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新形勢下對外開放的戰略選擇
有一種畫風,叫共享敲鑼

TAG:證券時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