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東古國——諸國,與浙江諸暨關係密切,季孫氏首創諸城

山東古國——諸國,與浙江諸暨關係密切,季孫氏首創諸城

說起東夷諸國,不得不提淮夷諸稽國(見諸稽國篇),提到諸稽國,更不得不提大彭國(今江蘇徐州一帶,見彭國篇)。據《史記·楚世家》記載,陸終有六子,其中第三子為彭祖,彭祖得封彭地,建立大彭國。傳說「彭祖八百歲」,即大彭國存在了八百年。在這八百年大彭國歷史中,大彭國得到了空前發展,並分裂出兩個國家,一個是豕韋國(今河南滑縣一帶,見韋國篇),一個就是諸稽國。這三個兄弟之國在夏商時期的淮夷地區非常強盛,對正統王朝形成了嚴重挑戰。直到商武丁時期,才被一舉摧毀。《國語·鄭語》記載:「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意思是彭姓的大彭國、豕韋國和諸稽國,都是商武丁時期滅亡的。其中諸稽國亡國後,國人分裂成兩支,一支南下至浙江中北部,重建諸稽國;另一支則北上至今山東諸城一帶,建立諸國。

「諸」的最早字形是「者」,甲骨文分為上下兩部,下面是「一堆篝火」,上面是「一個架子」,其形像為上古時期部落族人架火燒煮、聚眾社交的真實寫照。後來金文把下部甲骨文衍變為「口」,字義轉化為「言說」,變成了族人聚眾烤火進行交流,即「圍火而談」。隨著語境的變化,「者」的字義開始細分,「者」下添「火」變成「煮」;「者」傍加「言」成了「諸」。這便是「諸」的來歷。「戰國越王者旨於睗(shì)劍」的劍身上刻有「者旨」,即「諸稽」兩字各取一半的最早寫法。

春秋時期諸國位於齊魯莒三國交界之地,西周及春秋早期的諸國歷史已經成了謎,史書中出場時已經成了魯國的邑,據《左傳·庄公二十九年》記載:「冬十二月,城諸及防。」說得是公元前665年冬,魯國開始在諸地和防地築城。杜預註:「諸、防,皆魯邑。」這個諸地即諸國故地,也就是說,諸國至少亡於前665年。而《左傳·文公十二年》又記載:「季孫行父帥師城諸及鄆。」說得是公元前615年,魯國的季孫行父(季文子)帥師到達諸地,開始築造諸城和鄆城。這說明在時隔50年後,諸城成了季孫行父的食邑,因諸城是季孫行父重建的,故後人稱諸城為「季孫城」或「行父城」。我們都知道,春秋中晚期,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三大家族,史稱「三桓」,顯赫一時。而「三桓」中實力最強者為季孫氏,開創「三桓」的正是這位季孫行父,他執政魯國長達三十餘年。

到了春秋末年,據說越王勾踐滅吳後,為北上爭霸,一路廣僻國土,疆域一度達到山東沿海的琅琊、諸城一帶,還將國都遷往琅琊,估計這個時侯的諸邑已經淪為越國疆土。最終越國北上圖霸沒能成功,疆域逐漸縮水,又退回到越國故地,這個時候的諸邑又轉輾到了齊國的囊中。諸國亡國後,國人以諸為氏,形成諸姓。

文/堰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堰風來襲 的精彩文章:

西周古國——凡國,國君多詩才,成語「無可救藥」出自凡伯之手
西周古國——姜姓焦國,橫跨東西,最早的烹飪「燒烤」來自這裡

TAG:堰風來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