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微服私訪有一個御用漢人名字,其姓氏大有來頭,讓人心生疑竇
乾隆一生南巡六次,每一次南巡期間都喜歡和身邊的侍衛、大臣們微服到民間走訪。當然皇帝微服,身邊的人總不能稱呼乾隆為皇上,為此他特地為自己取了一個漢人的名字——高天賜。
據民間傳聞,高天賜這個名字是大有來頭的。乾隆的身世和父皇雍正的死因一樣,是清代歷史上的謎案之一。很多野史都說乾隆的生父是海寧陳世倌,那麼照此推理,乾隆微服私訪所用的漢人名字應該姓「陳」,何以姓「高」呢?
說起來這還有一段故事。乾隆第三次南巡又到海寧,到了陳世倌府上後,見陳府後院亭台樓閣別有一番景緻,尤其是一座閣樓的修建的十分精緻巧妙,可是這座閣樓常年大門緊鎖,被視為陳府的禁地。乾隆對此就很好奇,很想進去看看。不過下人對他說:「先老爺(指的是陳世倌)有遺言,此樓永遠封閉,不準任何人進入。」當然了,普天之下的人是擋不住當今皇上的。乾隆立即命人砸開門鎖,掃塵登樓。
別看閣樓外表建築豪華精緻,可是裡面的擺設卻很樸實,除了香案上供奉著一隻油漆的檀香木盒之外,別無他物。這隻檀香木盒,貼有封條,乾隆打開木盒一看,裡面放著一張紙條,寫道:「高氏後人來了。」
乾隆覺得很奇怪,明明是陳家府上,怎麼會冒出一個高氏後人,難不成去世多年的陳世倌知道自己要來,故意設下這個迷魂陣不成。於是,他趕緊讓陳家拿來族譜仔細查看。果然,在族譜中乾隆發現裡面記有高氏入贅陳家一事。
經過詢問方知,高氏原名高海生,是浙江樂清縣人,康熙年間逃荒到了海寧,在陳家做了幫工。因為陳家無後,見高海生忠厚老實,人又聰明,就將他招為上門女婿。高海生與陳家小姐後來所生的兒子後來中進士,點翰林,他就是康熙朝著名的閣臣——陳世倌。
對於自己的身事,乾隆是清楚的,他只知道自己是陳世倌的兒子,並並不知道自己的祖父竟是高海生。經過這麼多曲折,乾隆不禁暗暗稱奇。此後,為了表示對祖父高海生的敬重,他在微服私訪的時候,就化名為「高天賜」。其意為他的皇位是高天所賜,也表明自己祖上原本姓高。
這段傳聞在民間流傳十分廣泛,但當不得正史來看。不過,乾隆一朝對海寧陳家的恩遇卻是有跡可循的。乾隆第六次南巡時,正值《四庫全書》大功告成,其手抄僅有七份,分別藏於北京、瀋陽、南京、杭州及熱河行宮,而海寧卻破例得到一部。
另外還有一個事例也可以當成佐證,當時流傳著這麼一個說法:「小小溫州府,大大樂清縣。」這種情況是非常罕見的,一個府的名氣不如一個縣,顯然也是有緣由的。
據說,乾隆很想到自己祖父高海生的故鄉樂清去看看,因為種種原因沒能成行。有一次他微服簡從,沿富春江到達金華,又乘馬抵達麗水。本來是想一路到樂清的,可是身邊的侍從因為擔心路途遙遠有傷龍體,便騙他樂清山高水險,道路不寧,勸他不要前往樂清。乾隆此行樂清的願望也最終沒能實現。乾隆有一個近臣叫齊召南,是天台人。他告訴乾隆不少關於樂清的風土人情和雁盪景色。有一次,乾隆翻閱大清全輿圖時,發現樂清確實是個好地方,可惜自己從未到過。
為了聊表心中的遺憾,他下旨:「今後凡是發往溫州府轉各縣的公文,在驛站經過樂清時,准許樂清知縣優先拆看。」所以,樂清知縣比溫州知府往往先一天看到公文,因此也就有了「小小溫州府,大大樂清縣」這一說了。
※清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太僕寺這四個衙門,具體做什麼?
※他是大清狀元卻官場失意,到了民國竟時來運轉,大家搶著給他送錢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