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考古出土東晉時期夏天降溫神器,與風扇配合效果如現代冷風機
冰檻與宋朝的降溫手段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國科技史上,各朝都有自己的發明和創造,如果評選哪一朝代高科技發明最多,無疑是宋朝。
以眼下夏天的降溫製冷手段來說,宋朝便有一些「高科技」。
(明·尤求《荷亭消夏圖》,局部)
在唐朝,夏天製冷已有很大進步,皇家的空調房間「清涼殿",在古代中國也是極為豪華的,還有「自涼亭」什麼的。宋朝皇家夏用建築,更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宮中避暑佳處,有復古殿、選德殿和翠寒堂。據《武林舊事》「禁中納涼」條,這幾個地方環境幽靜宜人,周圍「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
而在製冷手段上,到了宋朝又有突破。宋朝宮中降溫設備與設計十分時尚,出現了比以前更好用、效果更好的機械原理「風扇」——用鼓風機帶動,「鼓以風輪」。在御座兩旁,「各設金盆數十架,積雪如山」,風扇一吹,冷氣習習。
(古代宮殿)
這種風輪,又叫「扇車」。宋朝理學家、福建建州崇安人劉子翚《夏日吟》詩中,便提到了這種避暑降溫裝置——
「君不見長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車起長風,冰檻瀝寒雨。重櫩邃屋晝生陰,反易天時在談吐。又不見五陵富豪兒,炎天多快意。雪谷曳輕明,珍槃嚼甘脆。蛾眉皓齒髮清歌,灑酒筠枝集蠅蚋。何如野客歌滄浪,萬事不理心清涼。流金鑠石未為苦,勢利如火焚中腸。」
《夏日吟》描述的就是有錢人過夏天的情況。當年的有錢人過夏天還是相當爽的,即所謂「炎天多快意」。而大熱天之所以不感到熱,就是因為有扇車。應該注意的是,詩中還有提到了「冰檻」,這也是一種降溫設備,但與盛放冰塊的「冰盤」不同。
(古代貴婦)
冰檻亦寫作「冰鑒」(器型與先秦青銅容器冰鑒不同),宋人又稱「雪檻」。從《重修宣和博古圖》載錄的「唐冰鑒」來看,有上下兩層,上層為斗形方口器皿,供放冰塊用;四周鏤空,方便冷氣散發;下端有孔,方便冰水下流。下層是接融化冰水的水盤。為了便於移動,上有提手,如家用可移動炭爐子一樣,可以提走,放到需要的房間。
冰檻的使用歷史遠早於扇車,1965年在南京城北象山東晉王氏家族墓考古發掘中,曾出土一件。不過,在當時,這件被誤認為是爐子,所以在1997年版《南京文物志》上,仍稱「卷草紋銅方爐」,博物館的文字介紹,也依此定名。
這件東晉冰檻,可以說是一件夏用降溫神器,現藏於南京博物館,為中國人夏天避暑方式提供了實物證據。由於不少同仁不太了解,茲將《南京文物志》的介紹原文抄錄如下,方便大家研究:
(冰檻,南京城北象山東晉王氏家族墓葬出土,藏於南京市博物館)
【卷草紋銅方爐】東晉(317-420)。銅、鐵質。通高18.5厘米,口邊長18.4厘 米,底盤邊長22.5厘米。銅質。方形,無蓋。分上下兩層,上層為 爐,作方斗形,直口,斜壁,平底,下置四蹄足,口沿兩邊有鈕,上穿 鐵鏈,鏈接銅柄,供提攜用,鐵鏈已銹殘。爐底部有四個小方孔,對稱排列,便於清除灰燼。下層作一方形承盤,折沿,淺壁,平底,下 置四蹄足。爐壁鏤空作卷草紋裝飾,整個造型古樸莊重,紋飾粗放 簡括,制工精良,為東晉貴族的生活用具。東晉青銅器已衰落,所作之器多質粗器薄紋飾簡單,該器銅鐵 合鑄,無論是工藝還是造型紋飾在同期青銅器中都較為少見,實屬東晉青銅器的精品。
需要說明的是,原南京考古工作者認為是爐子,似乎也沒有錯。從實用功能來說,如果置炭火於其中,也是可以使用的,便變成了取暖用的火爐,下面的方盤由夏天收集冰水,改為冬天盛放炭灰。
由於四周鏤空,燃燒充分,產生的煙霧少,比較環保。這麼分析下來,可以認為這件文物是中國古代冬夏兩用的「土空調」,稱其為現代冬夏兩用空調的鼻祖,或原始概念機亦無不妥。
(清涼殿里的古代貴婦)
而從文獻記載來看,宋朝已不滿足於溫度調節的實現,對空氣、環境質量也很在意。如皇宮在使用風扇時,還會在大廳里擺放的數百盆鮮花吹,這樣風扇一吹,「清芬滿殿」。古代沒有空氣凈化器,如何凈化室內空氣?方法就這麼簡單!
從這個記載來看,宋代空調房間,除了基本的降溫手段之外,還採取了空氣凈化手段——吹香風,以改善空調房間內的空氣質量,這不能不說是中國人環境意識和空調概念上的一大進步。
最後要說的是,扇車與冰檻都可以單獨使用,但如果組合使用,降溫效果更好,可以讓室內更加冰爽宜人。扇車對冰檻吹,吹出的都是冷氣,現代的「空調扇(冷風機)」就是這個原理,可見中國古人的如何過夏天方面,動足了心思,想法頗多,概念前衛。
(花香,改善環境)
※俄羅斯世界盃各路球星閃耀,咱大宋球星高俅的腳下功夫如何?
※傳統土葬如何迷惑盜墓者?怕人知道,十六國時一皇帝夜裡偷埋
TAG:梧桐樹下戲鳳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