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開眼界,清代人都穿啥?
以瀋陽故宮藏品為例
入關之初,清統治者強制推行「剃髮易服」以別逆順,維護統治,遭到漢人抵制。為緩和矛盾,清統治者採納了明降臣金之俊「十從十不從」的建議,即「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幼不從,儒從而釋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仕官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此說雖未見正史,卻廣為流傳。它緩和了當時的社會與民族矛盾,也形成了清代服飾的滿漢兩式。
1
襖是從襦演變而來的一種短衣,最初多作為內衣,稱為「襦襖」。最早見諸《魏書》的記載。它長於襦,短於袍,是秋冬之服。內有襯裡的稱夾襖,納絮絲綿的稱棉襖。襖的款式為大襟或對襟,袖有長短之別。一般穿於長衣之內,男女皆可穿用。宋以後較為流行,至明清時期大興,逐漸取代了短襦。女襖則成為士庶婦女的主要便服,多與裙搭配穿著。
乾隆年間,襖較寬大,長度一般至膝下,嘉道以後趨於短窄。襖的領、襟及袖口都以鑲邊為飾,袖口依時尚或寬或窄變化。隨著滿漢融合,至光緒中晚期,宮廷及民間廣泛效仿漢族穿著。有打油詩描寫當時情形:「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腳跟形式先融化,道說蓮鉤六寸長」。張愛玲《更衣記》中描寫晚清衣著風尚:「襖子有『三鑲三滾』、『五鑲五滾』、『七鑲七滾』之別,鑲滾之外,下擺與大襟上還閃爍著水鑽盤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釘著名喚『闌干』的絲質花邊,寬約七寸,挖空鏤出福壽字樣」;光緒三十二年後:「諸大商港的時新款式迅速地傳入內地。衣褲漸漸縮小,『闌干』與闊滾條過了時,單剩下一條極窄的。扁的是『韭菜邊』,圓的是『燈果邊』,又稱『線香滾』」。
此外,晚清時期,襖的形制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除原來的短襖外,又出現了一種長及膝蓋的長襖。民國以後,襖的長度又恢復到及胯的高度,延續至今。
圖1:清紅錦地團花紋綢女棉襖
身長69厘米,腰寬56厘米,袖口寬29厘米,袖長63厘米,下擺62厘米。女款棉襖。圓立領,琵琶襟。面料為暗團花卍字地綢,領緣、袖緣、襟緣鑲黑緞彩繡花蝶邊和白地蝴蝶紋絛,前襟開裾處盤飾如意雲頭裝飾。邊飾繁縟而醒目,與素凈的暗花面料互為陪襯。內襯藍綢里,絮棉。綴銅鎏金圓鏨花扣五枚。
此襖為立領。立領最早起源於明代,是沿頸部一周豎立的領型。經歷在清代坎肩、馬褂、襖、袍等滿族服裝上的應用,並與近代西風東漸演繹融合,發展為旗袍的立領。此後則成為中式服裝常用的一種領型,是中國服裝構成元素中的一個重要符號。視覺上,立領增加了脖頸的修長感,體現了中國服裝欲顯還掩的含蓄式優雅。
圖2:清藕荷緞卍字地鑲邊棉襖
身長76厘米,腰寬73厘米,下擺寬77厘米,袖長69厘米。袖口寬25厘米。女款棉襖。對襟,平袖,左右及後開裾。藕荷色緞面上織暗卍字紋,間以團花及蝙蝠紋飾。領口盤飾假翻領,開裾處盤飾如意雲紋。內襯藍綢里,絮絲棉。領、袖及底邊釘藍緞邊,前襟處以藍緞盤作上下相對的如意雲頭裝飾。棉襖里外均有花絛。綴銅鍍金鏨花圓扣五枚。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二級文物。
卍字原為一種符咒、護符,後被印度佛教用作吉祥標誌,是「太陽」或「火」的象徵。梵文意為「吉祥萬德之所吉」。佛教傳入中國後,廣泛用作裝飾紋樣。唐武周時,將其讀音定為「萬」,寓意「富貴不斷」、「富貴萬年」。常見紋樣為縱橫排列相連狀。明清服飾廣為應用,多用於貴族衣物。
圖3:清紅緞平金龍女夾襖
身長101.5厘米,腰寬69厘米,下擺寬88.5厘米,袖長46厘米,袖口寬17厘米。清代后妃便服。圓領,大襟右衽,平袖端,左右開裾。面料為紅緞,其上平金綉金龍,彩綉雲蝠等圖案,間以「長春」、「富貴」等團字。兩肩前後綉正龍四,前後身綉行龍四,下幅綉八寶立水。襯桃紅色綢里。釘綴紅色絲盤扣二枚。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二級文物。
圖4:清紅緞彩綉平金龍紋女襖
圖4:清紅緞彩綉平金龍紋女襖
身長73厘米,腰寬50厘米,下擺寬66厘米,袖長58厘米,袖口寬31厘米。清代后妃便服。圓領,大襟右衽,平袖端,左右開裾。面料為紅緞,兩肩及前後身綉正龍四,間以雲蝠、八寶、雙鳳等圖案。海面處綉鯉魚躍龍門,下幅綉海水江崖、雙獅紋。鑲寬藍緞邊,其上鑲挖蝴蝶紋,大襟及開裾處鑲滾作如意雲頭形裝飾。內襯藍綢里。綴銅鎏金扁圓扣五枚。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二級文物。
鯉魚跳(躍)龍門也稱「魚化龍」,為傳統紋樣。取材於鯉魚躍過龍門變成龍的民間傳說,後多指科舉考試得中者為鯉魚跳龍門。最早見於《太平光記》之《三秦記》。其圖案通常以龍亭(象徵龍門)、水浪、鯉魚及龍構成,數條鯉魚聚集於龍門內,一條翻身跳躍,跳過者已變身為龍。明清時期衣物及小型掛佩上常用作裝飾圖案。
圖5:清粉紅暗花綢女襖
身長97.5厘米,腰寬66厘米,下擺寬90厘米,袖長71.5厘米,袖口寬38厘米。女款棉襖。大襟右衽,圓立領,左右開裾,平袖。棉襖面料為粉紅色暗團花綢,領、襟鑲藍素緞寬邊為飾,並鑲滾作如意雲頭形,鑲花鳥紋絛邊。領、袖鑲白、藍色兩道鶴、蝠、花紋飾鑲邊。釘綴藍色絲盤扣四枚。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二級文物。
圖6:清紅緞彩綉蟒鶴夾襖
身長81厘米,腰寬55厘米,下擺寬78厘米,袖長68厘米,袖口寬20厘米。男款夾襖。圓領,大襟右衽,箭袖,前後開裾。領袖襟鑲平金銀邊。襖身前後綉蟒逐火焰珠紋,下擺綉鯉魚跳龍門及海水江崖紋飾,間以雜寶、如意雲、仙鶴、桃、石榴、蘭花等紋飾。左右箭袖均彩綉蟒紋。因作箭袖,此夾襖兼具禮儀性和實用性,應為清代官員喜慶場合穿用之常服。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二級文物。
雜寶紋是由古代一些吉祥和貴重物品組成,如珠、錢、銀錠、珊瑚、磬、象牙、方勝、海螺等,寓意吉祥,常配合主體紋樣裝飾於織物上,數量不定,組合自由。
秦漢時期的褲被多指「脛衣」,是一種無襠無腰的褲管,左右各一,分著於腿,上至膝,下及踝,以繩帶結系。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將脛衣改為褲襠相連的合襠褲。合襠的褲被稱作「袴」、「絝」,富貴者之褲為絲綢等貴重面料製成,百姓之褲為布帛等製成。至漢代,合襠褲已流傳至民間,廣為穿用:兩股之間連綴一襠,以帶系縛不縫合者,俗稱「窮袴」;襠部縫合者俗稱為「褌」;短於褌,下不過膝者稱為「犢鼻褌」。五代之後,又留行一種只穿於小腿的「膝袴」。宋代,程朱理學居於統攝地位,女子穿褲須以長裙掩蓋。由此,在脛衣的基礎上形成了膝褲、無襠褲。明清時,膝褲仍然流行,稱為「套褲」,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男女皆可穿用。男子的褲穿於袍衫之內,女子的褲多穿於裙內。女款套褲之褲腳常鑲花邊為飾。套褲兩褲筒各自分開,不成一體,無腰、無襠,上端為馬蹄狀,釘環系帶,下端褲口平直,一側開衩系帶,褲腿口鑲滾花邊。套褲之褲管造型多樣,清初多為直筒狀,清中期上寬下窄,褲管下部緊裹脛部,褲腳開衩,清晚期,褲管寬鬆肥大。除套褲外,合襠的長褲、短褲的穿用也很普遍。
裙,由下裳演變而來。通常以五幅、六幅、八幅等多幅布帛連綴而成,上連於腰,這也是裙與裳的區別之處。古代穿裙之俗始於漢代,以後逐漸取代了下裳。漢魏時期男女均用,唐以後多用於婦女。裙側邊不縫合,部分裙幅重疊,穿著時圍系。清代葉夢珠《閱世篇》卷八:「裳服,俗謂之裙。舊制:色亦不一,或用淺色,或用素白,或用刺繡,織以羊皮,金緝於下縫,總與衣衫相稱而止。崇禎初,專用素白,即綉亦只下邊一二寸,至於體惟六幅,其來已久。古時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是也。明末始用八幅,腰間細褶數十,行動如水紋,不無美秀,而下邊用大紅一線,上或綉畫二三寸,數年以來,始用淺色畫裙。有十幅者,腰間每褶各用一色,色皆淡雅,前後正幅,輕描細繪,風動色如月華,飄揚絢爛,因以為名。然而守禮之家,亦不甚效之。本朝無裙制,惟以長布沒履,無論男女皆然」。這段文字反映的就是明末清初至康熙中葉,裙的形制及沿革。
清代婦女之裙可分為制度中的裙和生活中的裙。制度中的裙即朝裙,屬於后妃、命婦的禮服和吉服,穿用於重大典禮、祭祀活動及吉慶節日、筳宴等場合。普通婦女生活中的裙有馬面裙、百褶裙、魚鱗裙、鳳尾裙、襕干裙、鳳尾馬面裙等類型。其中的馬面裙是典型形制,其他類型的裙多是在其基礎上有所變化而形成的。馬面是指裙前後兩個長方形的外裙門。馬面裙側面打襇,裙腰多用白色布,以繩或紐固結;如果所打褶襇細密,則為百褶裙;為避免細密的褶襇走形,其間以絲線衍縫固定,行走轉側時,襇部作魚鱗狀,即為魚鱗裙;若無褶,僅飾以異色滾邊者,則為襕干裙。
清代的裙均為圍系之裙,穿著時由後繞前,於前身交疊,圍於腰上,借縫綴在裙腰上的細繩或布紐將裙固定於腰間。朝裙穿著時與朝褂、朝袍配穿。有清一代,其形制基本無變化,辛亥革命後,朝裙的歷史也戛然而止。日常生活中的裙與長褂、褲同穿,裙穿於長褲和套褲之外,略短於褲。正式及見客場合,裙可作為禮服穿用,較為隨便的場合穿褲亦可。唐魯孫的《南北看》載:「清末民初,裙子是婦女們的禮服,嫡庶之分,就在裙子上。還有喜慶大典,正太太、姨太太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正太太都是大紅繡花裙子,姨太太只能穿粉紅、胡色和淡青紫色的裙子。除非有了顯赫的兒女,大婦賞穿紅裙子才能穿」,反映的就是清末裙子的穿著情形。光緒年間起,普通婦女流行穿褲,穿裙逐漸減少。辛亥革命後,受西方影響,傳統的圍系之裙與西裙的差別逐漸縮小,演化為近代套穿之裙。
圖7:清五色綢緞摺裙
裙長100厘米,腰圍156厘米,下擺寬302厘米。由彩色綢緞拼制而成,黑緞制雲頭形壓邊,裙底邊為白緞彩繡花鳥鑲邊。裙腰為白色布。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二級文物。
百褶裙出現的時期很早,據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明末清初的婦女裙式一度「以緞裁剪作條,每條繡花兩畔,鑲以金線,碎逗成裙,謂之鳳尾。近則以整緞折以細縫,謂之百折。
圖8:清綠緞彩綉平金龍鳳夾裙
裙長98.5厘米,腰圍127厘米,下擺寬143厘米。裙門、裙擺兩側和底邊鑲藍色織金勾蓮紋緞邊,其中馬面部分各平金綉坐龍一,裙下擺處平金綉行龍三,下幅為八寶立水,平金海水及鳳凰等紋飾,裙腰為粉紅布,襯粉紅布里。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二級文物。
圖9:清石青緞彩繡花夾裙
裙長100厘米,腰圍122厘米,下擺226厘米。前後裙門彩繡花形蝶,打籽綉牡丹雙柿。裙擺彩繡花蝶,白布腰,裙門兩側及底邊鑲黑地藍花絛。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二級文物。
此裙為清代馬面裙。明代呂毖《明宮史》中「水集」提到的「曳撒」,為明代士大夫的常服,其腰下部兩側折有細襇,清代的馬面裙應該與其有一定的歷史傳承關係。
圖10:清石青地緙絲朝裙
裙長99厘米,腰圍140厘米,下擺寬288厘米。石青地,上部腰圍緙織平金行龍五條,有襞積,無衽。中部綉平金團龍十七條及平水江崖紋飾。下擺處平金行龍五條,間以飛鶴、雲蝠紋,龍下八寶立水。黑地纏枝花片子鑲邊。腰內襯藍色布。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二級文物。
朝裙為清代后妃及命婦在朝賀、祭祀等場合穿用的裙,與日常穿用之裙性質、等級不同。《清稗類抄》:「朝裙,禮服也。著於外褂之內,開衩袍之外。朝賀、祭祀時用之。」
圖11:清紅湖縐暗花棉襖
身長56厘米,腰寬42厘米,袖長51厘米,袖口寬23厘米,下擺寬43厘米。女款棉襖。交領,大襟右衽,兩端開衩。棉襖以紅色湖縐為面,其上以九枚棋子排列形成的菱形暗花為地紋,間以蝙蝠及團花紋。領緣、袖緣、襟緣、下擺邊鑲滾兩道,分別為白緞彩綉釘金花蝶、綠花絛。開衩處以寬邊鑲滾為雲頭裝飾。襯綠花綢里,內絮絲棉。無扣釘,有系帶。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三級文物。
湖縐是表面有皺紋的湖綢。湖綢為浙江湖州地區出產的一種平紋絲綢,手感柔軟,質地緊密,適合製作服飾。明隆慶、萬曆年間即已著名,有「湖絲甲天下」之譽。湖州南潯七里所產的湖綢最佳,明清宮廷龍袍、鳳衣多以其製作。康熙時七里絲改稱輯絲。
圖12:清綠地粉紅菊蝶紋閃緞女棉襖
身長86厘米,腰寬81厘米,袖長76厘米,袖口寬25厘米,下擺寬94厘米。女款棉襖。圓立領,大襟,右衽,平袖,左右開裾。以紅綠閃緞為面,托領及袖口鑲邊處織粉紅色牡丹,蘭花、菊花、荷花、蝴蝶等紋飾,絛邊處織如意雲頭紋及梅蘭花邊。棉襖襯紅綢里,絮絲棉。綴扁圓銅扣四枚,扣背刻「興隆洋行」號記。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三級文物。
閃色技術唐代已有,以顏色對比強烈的異色經緯取得閃色效果。宋代前後出現閃緞,元代也有生產,明清時期較為流行。明清時期閃緞多為江寧織造生產。紋樣題材有花鳥走獸和吉祥圖案,花紋一般較簡單,以大朵牡丹和纏枝蓮為常見。色彩配合包括紅白閃色、深青閃大紅、紅閃綠、青閃紅、藍閃紅、藍閃綠等,其中又以用於此襖上的紅綠配合最為廣泛。
圖13:清草綠緞三多紋夾襖
身長56厘米,腰寬39厘米,袖長57厘米,袖口寬22厘米,下擺寬61厘米。清代后妃便服。圓立領,琵琶襟,平袖端。面料為草綠色緞,其上綉石榴、佛手、桃實、蝙蝠等暗花紋,間以團壽字、卍字、綬帶等紋飾。內襯藍綢里。領口釘綴盤扣一,余為銅鎏金鏨花扣五枚。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三級文物。
石榴為傳統織綉紋樣,以結籽多寓意子孫繁盛,綿延不絕。常與蝙蝠(或佛手)、壽桃(或壽字)構成圖案,也有以石榴花代替石榴的,取意相同,名謂「三多」,寓意「多子」、「多福」、「多壽」。三多紋明清時期較為常見,廣泛用於巾帽、衣裙、鞋履、首飾、佩飾。
圖14:清藕荷暗卍字地紋綢女棉襖
身長73厘米,腰寬76厘米,袖長62厘米,袖口寬24厘米,下擺寬86厘米。清代后妃便服。無領,大襟右衽,平袖端。面料為藕荷色綢,其上綉卍字地紋,領緣、襟邊鑲織金冰梅紋邊。袖緣鑲邊兩道,分別為織金冰梅紋邊和黑地藍色花蝶絛。綴銅胎藍琺琅嵌玻璃扁扣五枚。棉襖襯黃綢里。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三級文物。
冰梅紋是將朵梅或枝梅與冰裂紋結合的紋樣。縱橫交錯的冰紋地上,梅花盛開,錯落有致,空靈優雅。取梅不畏嚴寒、冰高潔清白的吉祥寓意,明清時期流行。清康熙時期仿宋官窯瓷器的冰裂片紋,用於瓷器裝飾上。除用作織綉紋樣,也用於建築、瓷器、雕刻等之上。
圖15:清藍漢瓦紋綢釘邊棉褂
身長73厘米,腰寬66厘米,袖長65厘米,袖口寬29厘米,下擺寬76厘米。女款棉褂。對襟,圓立領。面料為藍色暗漢瓦紋綢。鑲藕荷色、黑色絲絛,其間釘料珠兩行相隔。棉褂襯藕荷色綢里。綴圓銅鏨花扣一枚,扁圓銅扣五枚,五枚扁圓銅扣上刻太極圖案。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三級文物。
漢瓦紋是以漢代瓦當構成圖紋。漢瓦當通常為圓形,雕動物或幾何圖紋,也有作吉祥文字者。明清時期復古之風盛行,漢瓦紋被用於建築、傢具、服飾及器物裝飾之上。此褂綢料即以漢瓦紋為紋飾,古樸風雅,配以素凈的絛邊,整體構圖疏朗簡潔,清麗秀雅。
圖16:清淺藕荷暗雲紋綢鑲邊棉褂
身長67厘米,腰寬76厘米,袖長56厘米,袖口寬34厘米,下擺寬86厘米。女款棉褂。圓領、對襟、平闊袖,袖口內飾暗如意雲紋月白色綢挽袖。面料為淺藕荷色暗雲紋綢。領、袖、底襟鑲邊三道,分別為藍地斜卍字織金緞邊,卍字,長、圓壽字織金緞邊,黑緞冰梅紋絛。領口盤飾假翻領。綴鏨花銅圓扣一枚,扁圓銅扣四枚,扣背有「竹」字型大小記。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三級文物。
此褂飾壽字織金緞邊。清代流行壽字紋飾,以變體篆書壽字構成圖案,形式多種,繁簡不一,常與流雲、蝙蝠、卍字等組合成圖案,多用於男女衣物。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載:「花樣則名目繁多……有圓壽字者,有長壽字二龍抱之為團者。」
圖17:清黃緞彩綉釘金雲龍短襖
身長48厘米,腰寬61厘米,下擺64厘米,袖長47厘米,袖口寬28厘米。男款短襖。大襟,右衽,無領。領圈及襟緣以黑緞鑲邊,下擺緣邊為窄細的黑緞。襖身前後釘金四爪行蟒各一,其下彩綉流雲、海水江崖及珊瑚、海螺、火焰等雜寶紋。襯藍布為里。綴銅鎏金圓扣三枚。根據其所用黃緞及蟒紋,可知此襖為宗室貴族穿用之便服。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三級文物。
蟒紋為傳統織綉紋樣,是由蟒蛇形象變形的龍紋。與龍紋的區別在於無角無爪。明初多賜給宦官服用,後逐漸發展為官服服飾,其形也有了變化,多有角爪,造型與龍相似。清代沿襲明制,百官禮服用蟒紋。清劉廷璣《在園雜誌》云:「衣服上所織四爪者,謂之蟒,民間通用,五爪者謂之龍,非奉親賜暨諸王賞賚不得擅用。若或皇帝御賜,亦可用五爪及三爪。」至清晚期,制度鬆弛,普通官服都可用五爪蟒,與龍無別。
圖18:清石青紗平金彩納金龍朝裙
身長143厘米,腰寬34厘米,下擺寬75厘米。圓領,無袖,大襟右衽,上衣下裳相連。上衣以紅色素紗製成,下裳為石青色紗,左右開裾,腰欄作襞積狀,其上平金納織團龍共四排,間以五彩雲紋。背後有絲帶兩條,以繫於腰間。裙邊鑲石青色織金緞。襯月白色素紗里。裙襟綴銅鎏金鏨花扣四枚。此朝裙設色分明,綉工精細,龍紋光彩奪目。為清代后妃春秋禮服之一。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三級文物。
圖19:清草綠緞暗卍字盤長紋夾褲
褲長135厘米,襠寬54厘米,腰寬60厘米,褲腳寬28厘米。清代夾褲。寬腰免襠式,面料為草綠色緞,其上綉暗卍字紋為地,間以盤長紋,卍字作為吉祥紋飾。褲腰為紅綢。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三級文物。
盤長(腸),又稱八結、百結,為八吉祥之一。我國古代盤長紋歷史悠久,隨著佛教傳入,因盤長紋所寓意的「循環往複,無始無終」,與佛教中生命「迴環貫徹」的教義蘊含一致,遂逐漸被佛教納入「八吉祥」範疇。隨著佛教的盛行,盤長紋也被用於繪畫、雕塑、建築、藝術品、織物、服飾等的裝飾上,明清時廣泛使用,含連綿不斷之吉祥寓意。
圖20:清藍緞暗三多紋夾褲
長112厘米,襠寬56.2厘米,腰寬63厘米,褲腳寬29.3厘米。清代夾褲。寬腰免襠式,穿時系腰帶。此夾褲款式寬大,穿著舒適。面料為藍緞,其上綉石榴、佛手、桃暗三多紋,夾褲襯藕荷綢里,褲腰為紅綢。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三級文物。
圖21:清煙色綢暗花鑲邊棉套褲
褲長77厘米,襠寬37厘米,褲腿寬24厘米。清代后妃便服。褲腿式,內側開衩,上銳下平。上端分別綴白色綢帶兩條,其中一條為環狀,穿著時繫於腰帶上。下端開裾處分別綴煙色綢帶兩條,用於繫緊褲腿。此褲穿著時套於內褲之外,起遮擋和裝飾作用。面料為蝴蝶、花卉暗花紋煙色綢。藍棉布襯,內絮絲棉。褲腳口一邊開衩。褲口鑲邊三道,分別為黑地卍字織金緞邊,藍地金魚織金絛,黃地蟒紋織金絛邊。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三級文物。
源自宋代的「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裝飾之道,至清代已十分發達。以此褲絛邊為例,以金魚數尾,水草數株或池塘(也可用魚缸)組成傳統吉祥圖案「金玉滿堂」。此紋飾流行於清代,多用於婦女及兒童之衣帽、首飾為裝飾,寓意富貴榮華。
圖22:清香色綢暗五葫團花雜寶紋棉套褲
褲長76.2厘米,襠寬37厘米,褲腿寬23.5厘米。清代后妃便服,褲腿式。褲腳口一邊開衩。上端分別綴白色綢帶兩條,穿著時繫於腰帶上。下端開衩處分別綴香色綢帶兩條,用於繫緊褲腿。面料為香色暗花紋綢,圖案為五隻葫蘆呈團狀相對,組成團花,團花間以雜寶紋。褲口鑲邊三道,分別為品月織金卍字紋邊,萬壽織銀緞,黑緞折枝花卉紋絛。棉褲襯月白綢里。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三級文物。
香色,黃色之屬,其色深於金黃,為次明黃一等之色。清初定作皇子專用服色。《嘯亭續錄》:「國初定製,皇太子朝衣服飾皆用香色,例禁庶人服用」;《清稗類抄》:「國初,皇太子朝衣服飾,皆用香色,例禁庶人服用。後儲位久虛,遂忘其制,嘉慶時,庶民慣用香色,至於車幃巾櫛,無不濫用,有司初無禁遏之者」。可見,嘉慶以後,香色廣泛流行於民間,男女皆可服用。
圖23:清粉紅暗菊蝶紋綢棉褲
長109厘米,腰寬59厘米,褲腿寬22厘米。清代后妃便服。寬腰免襠式。褲腳口一邊開衩,釘白絛邊。此褲穿著時系腰帶,腿口不必系帶。面料為粉紅色綢,其上綉暗菊花蝴蝶圖案。褲腰為白色棉布,襯月白布里。褲腰與襯裡均為布而不用綢,是因棉布粗糙,穿著時不易滑脫。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三級文物。
蝴蝶紋為我國傳統織綉紋樣。「蝶」與「耋」諧音,寓意健康長壽,蝴蝶被視作吉祥之物,明清時期較為流行;菊花於百花凋零之時的秋季開花,耐寒傲霜,寓意長壽,多用於各類衣飾,尤以婦女首飾、服裝為常用。
圖24:清品月綢暗三多紋棉褲
褲長91厘米,襠寬48厘米,腰寬55厘米,褲腿寬27厘米。清代后妃便服。為寬腰免襠式。褲腿釘系帶。穿著時系腰帶,腿口系帶繫緊。面料為品月綢,其上為暗三多紋圖案。襯月白布里,夾棉。白色布腰。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三級文物。
圖25:清藍綢團花鑲邊夾套褲
身長95厘米,襠寬37厘米,褲腳寬24.2厘米。清代后妃便服。褲腿式,褲腳口一邊開衩。上端分別綴桃紅色綢帶兩條,其中一條為環狀,穿著時繫於腰帶上。下端開衩處分別綴藍色綢帶兩條,用以繫緊褲腿。套褲面料為藍綢,其上綉暗團花,團花為盤長、磬、雙魚、榖壁等組成。褲口鑲邊三道,兩道黑地綉葡萄、蝴蝶、花卉紋絛,一道為鑲黑緞織金瓜蔓紋邊,其間鑲粉、藍、月白等色牙邊。褲口開衩處各盤飾半朵如意雲頭鑲邊。現為瀋陽故宮國家三級文物。
如意頭為傳統紋樣,以彎曲的線條構成雲頭,其形與如意端首相似,故名。雲紋在秦漢時期被稱為雲氣紋,象徵仙界。如意隨佛教傳入,含義吉祥。隋唐時,捲雲紋與如意結合,演變成為如意雲紋。此後也漸用於服飾之上。清中後期,受繁縟華麗之風影響,服飾中如意雲頭的裝飾工藝及表現手法都發展到了極致,多用於衣領、衣襟、褲衩、鞋口等部位以及佩飾、首飾等的裝飾。
※遠離喧囂的世外桃源蒂米什瓦拉的鄉村博物館
※鑒賞|茶壺之美,美於分享!
TAG:全球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