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趣談歷史」薛仁貴救唐高宗一命,可唐高宗太不厚道了!

「趣談歷史」薛仁貴救唐高宗一命,可唐高宗太不厚道了!

「趣談歷史」薛仁貴救唐高宗一命,可唐高宗太不厚道了!

唐太宗晚年御駕親征高句麗,但是沒能消滅高句麗,不過在戰場上認識了一員白袍小將——薛仁貴。唐太宗看薛仁貴作戰驍勇,特別開心,在回京的路上對薛仁貴說:「朕不在乎得到了遼東,但高興得到了你啊。」唐太宗把薛仁貴帶回長安,提拔他當右領軍中郎將,鎮守玄武門,準備以後重用。

「趣談歷史」薛仁貴救唐高宗一命,可唐高宗太不厚道了!

網路配圖


洪水中救唐高宗一命

唐太宗去世後,唐高宗李治登基。有一年夏天下大暴雨,有天深夜山洪突然爆發。洪水直接衝到了玄武門,洪水無情,守城巡夜的將士們都嚇得趕緊往高處逃命。薛仁貴當時正好在玄武門值夜,他看守城將士四散奔逃,氣得怒吼:「哪有天子情況危及,宿衛之人卻貪生怕死只顧著逃跑的道理?」

薛仁貴顧不上被洪水淹沒的危險,立即冒死攀著城門後面用於固定門板的橫木往上爬,以免被洪水淹到,然後沖皇宮裡大喊洪水來了。宮人們聽到呼喊聲,紛紛驚醒,唐高宗李治也從睡夢中驚醒,大家都趕忙逃亡高處。不一會兒,大水就淹沒李治剛才休息的寢宮。李治劫後餘生,對薛仁貴感慨萬千,說:「幸虧是你值夜啊,朕才沒有被洪水淹沒。從前我不相信,但現在朕終於知道的確有忠臣!」

但是,相比於唐太宗對薛仁貴的賞識和提拔,唐高宗對薛仁貴就顯得吝嗇多了。薛仁貴怎麼說也對他有救命之恩,但唐高宗只賞賜給於薛仁貴一匹御馬做謝禮。要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在高句驪戰場上特意召見只是普通士卒的薛仁貴時,一下就賜給他兩匹御馬、四十匹絹帛(唐朝時,絹帛跟銅錢一樣具備貨幣功能),並賜個他十個俘虜做奴僕,還讓他官升幾級。

「趣談歷史」薛仁貴救唐高宗一命,可唐高宗太不厚道了!

網路配圖


唐高宗臉皮太厚

唐高宗李治雖然在官爵和財物上對薛仁貴很摳門,但在軍事方面卻很倚重薛仁貴。他派薛仁貴出兵回紇,薛仁貴三箭定天山;他派薛仁貴兩次攻打出高句麗,最後薛仁貴一舉滅了高句麗國。薛仁貴戰功赫赫,但唐高宗並沒有像小說演義里那樣封他為王侯國公,只是封了一個平陽郡公。

而且唐高宗對薛仁貴的打壓和防範非常到位,薛仁貴總是因為各種罪名被貶官革職,甚至流放。可每次只要唐高宗遇到棘手的戰爭問題,就立馬重新啟用薛仁貴。畢竟,唐太宗那一代的名將們大都去世,在世的也老得不能再上戰場,能扛起邊關重任的當世將領,也唯有薛仁貴了。不得不說,唐高宗在這方面打得一手好牌。

開耀元年(公元681年),遼西又出事了。此前薛仁貴因事獲罪,被流放到象州(今廣西來賓象州縣),碰上朝廷大赦剛得以回家,於是,唐高宗就又想起薛仁貴了。唐高宗召見薛仁貴,說:「那年洪水,要不是你,朕就變成魚了。你還曾替朕消滅過九姓突厥、高句麗,使漠北、遼東俯首稱臣,這都是你的功勞,朕怎麼會忘記呢?但是,有人在朕跟前告你,所以……你懂得。現在遼西又不安寧了,你不能一直在家裡安穩睡大覺,還是給朕跑一趟吧。」

「趣談歷史」薛仁貴救唐高宗一命,可唐高宗太不厚道了!

網路配圖


薛仁貴脫帽退萬敵

唐高宗這話說的冠冕堂皇,顯得他既念將領功勛,又不失公允,而且為了天下安定他也不忍心埋沒人才。可如果你知道當時薛仁貴已經六十八歲,就明白李治臉皮有多厚了。古人壽命比較短,七十就稱「古來稀」,他還讓六十八歲的薛仁貴披掛上陣打仗,還說得這麼理直氣壯……

薛仁貴老當益壯,半點也不含糊,立刻走馬上任,去遼西平亂了。他一到遼西,叛亂立馬平息。

第二年(公元682年),北邊又出事了,突厥進犯單于都護府,入侵雲州。六十九歲的薛仁貴從遼西回來還沒喘口氣,又被唐高宗派去征討突厥。兩軍對峙,突厥人問:「唐軍將領是誰?」唐軍這邊說:「是大將薛仁貴。」突厥人不信,說:「我們早就聽說薛將軍在流放到象州時就已經死了,難道還能死而復生嗎?」薛仁貴無奈,只好摘掉頭盔去見突厥人。突厥軍認出他後,大驚失色,嚇得四散奔逃。薛仁貴乘勢追擊,大敗突厥軍,凱旋而歸,這便是有名的脫帽退萬敵。

「趣談歷史」薛仁貴救唐高宗一命,可唐高宗太不厚道了!

網路配圖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其實,已經六十九歲的薛仁貴這一戰是拼著最後的生命力上的,第二年(永淳二年/公元683年),薛仁貴便病故了。



本文系原創文章,版權歸【文藏】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趣談歷史」薛仁貴救唐高宗一命,可唐高宗太不厚道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栩栩如生:近代石灣陶塑風格的演變及發展
「趣談歷史」她六歲當大漢皇后,一生太多悲情……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