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鄉愁,你會想起哪首詩詞?這首散曲小令表達鄉愁更凄涼
詩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體裁之一,早在西周時期,《詩經》就開始誕生。隨著文學的發展,後來逐漸形成詞,詩詞並列成為文壇上的雙絕。其次在詞之後,又誕生了散曲這一文學體裁。散曲和詞的興起一樣,都是為了往曲調裡面填詞而產生的。在兩宋時期,雖然詞並沒有完全脫離音樂,但是詞的使用逐漸的典雅、精緻,於是散曲應運而生。
散曲可以看做是俗化之後的宋詞,是元代時期可以雅俗共賞的一種詩體,代表著元代詩歌文學的最高成就。內容主要來源於民間,但隨著後來散曲的格律化,散曲也逐漸的典雅起來,變得與宋詞無異了。
散曲可以分為小令與套曲兩種格式,與宋詞的小令略有不同。散曲的小令是指一支曲子為一個獨立的單位。小令的代表作品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馬致遠所寫的《天凈沙·秋思》。
天凈沙·秋思
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是一首典型的散曲小令,整首28字運用九種景物排列成一幅凄涼的秋景圖。上闋共寫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每種景物都有相對應的修飾辭彙,各自形成獨特而又鮮明的具象。馬致遠將這些景象共同描繪到蒼涼的畫卷當中,這些景物共同刻畫出一幅凄涼的深秋暮色圖。馬致遠的這種景物堆列手法與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手法相似,但無疑馬致遠更勝一籌,已經達到無可刪減的地步。
如果說上闋只是單純寫景,那下闕就是交代時間以及事件了。夕陽即將西下,在荒涼的古道上有一位遊子騎著瘦馬在行走,迎接他的又是一個孤獨的夜晚。這裡用「斷腸人」來表達馬致遠自己極度悲傷的情感,「天涯」二字到處馬致遠在外漂泊,身無所依的狀態。上闋蕭瑟、凄涼的景與下闕昏黃的夕陽兩相烘托,使整首散曲小令的情感更加哀愁凄苦。
這首散曲小令描寫的是一個漂泊異鄉的斷腸人在景色枯黃的深秋時節,踏著夕陽思念家鄉的場景,表達遊子濃烈的鄉愁思緒。運用極度簡潔的白描手法,通過景的襯托,將斷腸人馬致遠的凄苦愁緒表達的淋漓盡致。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一說起鄉愁,這首散曲小令便浮現出來。作者馬致遠更是獲得「秋思之祖」的讚譽。
TAG:讀書的沫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