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今天的懺悔你完成了嗎?

今天的懺悔你完成了嗎?

懺悔是佛教修心之法

《六祖壇經懺悔品》說:「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狂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狂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就是說,「懺」是對以前所造下的惡業、罪業,如愚昧、迷惑、驕傲、狂妄、嫉妒等等罪過,全部都坦白承認,立志永不重犯。所謂「悔」,反思百悔以斷除今後會造罪業。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昧、迷惑、驕傲、狂妄、嫉妒等等罪過,現在都已覺知開悟,全部都將永遠斷絕,更不會再次造作,這就叫做「悔」。所以稱為「懺悔」。

據義凈法師所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之注謂,懺與悔具有不同之意義,懺是請求原諒(輕微);悔即自申罪狀(說罪)之義(嚴重)。

原始佛教教團中,當比丘犯罪時,釋尊為令其行懺悔或悔過,定期每半月行布薩,並定夏安居之最終日為自恣日。複次,戒律條文中亦舉有波逸提(懺悔罪)、提舍尼(悔過罪),由此可見懺悔在佛教教團中之重要性。依《四分律羯磨疏》卷四《懺六聚法篇》載,懺悔須具足五緣,即迎請十方之佛菩薩、誦經咒、自白罪名、立誓、明證教理。同書又將懺悔之相分為三品,即從身體之毛孔與眼出血者,稱為上品懺悔;從毛孔出熱汁,從眼出血者,稱為中品懺悔;全身微熱而眼出淚者,稱為下品懺悔。複次,若懺悔之心一起,立即不取造罪之念者是為上品,隔時不取念者為中品,而隔日不取念者則為下品。以上稱為念時日三懺悔。

可見,懺悔是佛教的修心方法。學佛之人,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存好心者,損人利己等惡念不許起,起則立刻生慚愧懺悔之心,令其消滅。

懺悔可免造惡業後的惡報

佛在《分別善惡報應經》說:「復云何業而不得果?所修惡業回心發露,省悟前非思惟嫌厭,心念口言作意專註重重懺悔。此業雖作而不受果。」

懺悔最重要的是發露,後不再造。所造一切過失、錯誤,不要遮蓋隱瞞,否則罪過越來越深。好事不要讓人知道,否則被人一讚歎,都報掉了;而做壞事呢,反而是知道的人愈多愈好,每個人批評你一句就報掉了。

「發露懺悔」,「後不再造」,是真懺悔,真能消業障。一天改一個錯誤,繼續三年,不成聖人,也是賢人。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走近佛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法海禪師,是一位以苦行得道的高僧
皈依三寶如得靈丹妙藥 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