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道知行講堂《老子與孔子——中國哲學的精神》講座成功舉辦

大道知行講堂《老子與孔子——中國哲學的精神》講座成功舉辦

2018年7月28日,由國際儒學聯合會儒學與企業管理委員會組織舉辦的《老子與孔子——中國哲學的精神》講座在北京德爾康尼骨科醫院報告廳成功舉辦。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楊立華受邀主講。楊教授具有深厚的哲學素養,演講風格樸素而生動,在三個小時的講座中為聽眾搭建出一幅中國文化的宏圖,梳理了中國哲學精神發展的兩大路徑。

北京大學楊立華教授

講座開始,現場齊誦《史記》經典選段,並共敬教授「敬師茶」以示感謝和尊重。

楊教授在開宗明義中指出,老子與孔子是中國哲學史上兩位奠基性的哲學家,想要了解他們,應回到《老子》與《論語》的文本上來,去探索、研究他們的理論思想與哲學精神。

楊教授首先介紹的是《老子》其書具有的三大特點。第一,《老子》通篇無對話,基本是韻文,這種寫作方式是開創性的。第二,《老子》文本中出現許多如「玄」、「無」等獨創的哲學概念。第三,《老子》具有高度結構性,每一章都有清晰的結構,這意味著老子的哲學和思想是高度體系化的。

在對《老子》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理解上,楊教授認為這是老子對哲學語言困境的闡釋。哲學的表達不能脫離語言,但語言有它的邊界和極限,老子面對這一困境,是通過他體系的高度結構化來解決的。

談到《老子》中核心思想「有生於無」、「無之以為用」時,楊教授比喻「無」就像一把雕刻宇宙的鑿子,萬物是靠著「無」的否定被「賦予」、「肯定」和「創造」的,「有」必須藉助「無」來發揮作用。聯繫到人道中的智慧,理想的統治者是要讓自己成為別人發揮作用的條件,而不是自己事必躬親,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無為而無不為」。

接下來楊教授以《論語》為研究基礎,為大家詳細闡釋了孔子的思想。《論語》具有三個特點。第一,豐富。《論語》涉及內容非常廣泛,古有趙普「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在當今社會,楊教授認為一部《論語》也可應對人生的方方面面。第二,樸素。楊教授認為,孔子之可愛在於他是真實的,他從不矯情、不故弄玄虛,不偽不妄。第三,具體。孔子幾乎不談玄妙的道理,總是在人倫日用中予以具體的指點。

孔子最關注的是人的問題。「性相近」道明人性的普遍,而「習相遠」解決的是人們在普遍的人性下為何表現出不同的人格品質。由此問題孔子進一步展開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社會治理到底在於風俗教化還是權利制度,孔子提出的這一問題成為兩千多年持續不斷討論的人性與社會話題。

孔子哲學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仁」,「仁」是把個人的自我保存與自我實現的需求與他人結合起來,確定「他人不在我之外」的人生格局。「克己復禮曰仁」,為「仁」要求我們放下自我執著來完成一種心靈最高主動性的實現。

結尾,楊教授對老子與孔子的哲學進行了總結:老子哲學是「以用證體」,他的「無」沒有具體的傾向和內涵,不能為道德價值做出依據。孔子哲學是「明體達用」,它道出了人性天道的一致關係,為道德價值提供了最高範疇的依據。

「大道知行講堂」系列講座由國際儒學聯合會儒學與企業管理委員會組織舉辦,將持續舉辦100場,讓企業家和企業管理者,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武裝自己,學以致用。下場講座屆時會在「大道知行」微信平台發布相關信息並開放報名渠道,敬請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任何一方面真有成就的人,總覺得自己很平凡
《世說新語》里的成語,帶你走進魏晉風流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