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亮劍》中,李雲龍的獨立團真實規模有多少人?

《亮劍》中,李雲龍的獨立團真實規模有多少人?

文/協虎團隊 三金

或許大家在看到《亮劍》這部經典的抗日影視劇之後,都會有個疑問:抗戰時期真的有萬把號人的「獨立團」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抗戰時期因受客觀條件制約,為了抵禦日軍的進犯,我軍大膽打破了原有的編製框架,在發動廣大群眾的基礎上,誕生了許多沒有正式番號的部隊,這些部隊的規模從支隊、連隊、到團再到縱隊不一而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部隊都可以等同於李雲龍的「獨立團」。

1936年12月12日,少帥於西安以「兵諫」之勢逼迫蔣氏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由此打開了統一戰線的大門。歷經一年的談判,我軍最終以12個團的建制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前線。當年9月,八路軍又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編入第二戰區,並開闢敵後戰場,展開游擊戰。

八路軍早期建制

但是,這一番熱血奔赴前線的過程,也能看到我軍當時的一個弊端:人太少了。在接受改編之後,國民政府給定的編製是「二二制」:即原各戰鬥序列精編為115師、120師、129師三個師,每個師下轄兩個旅,每個旅下轄兩個團,共計4.5萬人。

反觀二戰時期的日軍編製,抗戰期間單以「四四制」編成的師團來說,那麼一個日軍師團就有2萬餘人的常備戰力。國軍若以常規的「三三制」來算,滿編一個師約為1.1萬人,那麼一個軍理想情況下應該可以有4萬人左右。

而當時的八路軍,是以一個「集團軍」的名義進駐敵後的,就憑這相當於一個軍的兵力,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下開闢敵後戰場想必困難重重。別說打游擊戰,若是碰上日軍掃蕩、「三光」,好不容易開闢的根據地也難以固守了。更何況,當時國民政府發放的軍費也是按照這個定額發放的,每個月61萬的軍費。八路軍要想拿著這筆固定的軍費招兵買馬,也不大現實(畢竟錢太少了)。

因而,為了能夠立足於敵後,開闢根據地,當時的中央決定放手發動群眾,打破編製藩籬。這一來,就有了各類名目繁多、沒有正式編製和番號的地方部隊。這一點,我們下文會再細細講一下。

大生產運動舊照

回到軍費一事,要想擴充軍隊,沒有糧餉可不行。為了解決這一基本問題,毛主席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於是在1941年開始,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展開了,南泥灣精神也便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這一號召,就類似於軍屯,八路軍各級將士自己開荒解決了糧食問題。

糧食有了保障,配合「化整為零」的游擊戰法,八路軍的名號可謂深入人心。這樣一來,分散到各地的八路軍戰士就以駐地為基礎,培養、發展出了各種編製外的「獨立」部隊。在《亮劍》當中,李雲龍將自己的部下「化整為零」各自發展,其實就是當時八路軍擴充方式的戲劇化表現。

八路軍自行製造手榴彈

那麼,這些擴充出來的部隊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開篇說到了,改編之後八路軍下轄三個師,六個旅,十二個團,這些算是基礎編製。在開赴前線之後,各級組織按照實際情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擴充。

首先是師一級,因為這一級是對外有正式番號的,也是編定中最高一級的實際作戰單位。鑒於此,我軍沒有放手擴編出新的師,而是在原有「師」一級的框架內新編成獨立旅、新編旅、教導旅等各類新編製。

八路軍戰士訓練

編成新旅一級單位的同時,原有的6個旅(343旅、344旅、359旅、129旅、385旅、386旅)擴編為3團制。因新編及原有旅一級單位的編製規模各異,為了便於指揮,1941年後實行甲種旅(三團制)和乙種旅(兩團制)兩種編製。

旅往下,就是大家熟悉的團一級了,大家甚為喜愛的李雲龍獨立團,就是這一級作戰單位。在隊伍擴編期間,這一級單位是最為靈活也是最為複雜的。除了編定之處的那12個標準團能保持在3000人左右的規模,擴充的團人數、裝備均參差不齊。這些團少則千把號人,多則3000人以上。所以說李雲龍的獨立團帶上各地的小隊伍有上萬人,也不是不可能。

當然,這在1942年以後就不可能出現了。那年之後,我軍為了精簡部隊,規定團一級分甲、乙、丙三等。甲種團為標準的三三制,一般為2000~3000人;乙種團為2營6連制,一般在1500~2000人;丙種團為4連或5連制,一般少於1500人。當然了,其中甲種團和丙種團居多。

百團大戰中擁有重機槍的一個團

從團往下的營、連、排、班這些作戰單位基本與常規的編製無異,這裡就不再贅述了。順便,我們再講講當時八路軍編製內獨有的「縱隊」與「支隊」這兩個非正式戰鬥序列。

縱隊與支隊,都是出於游擊戰的需要,為能因地制宜而根據實際情況設立的。縱隊相當於旅一級,下轄有團,但有的也只轄支隊,可大可小,其中較有名的就有山東縱隊、東北挺進縱隊、東江縱隊等。

支隊則略小於縱隊,一般由幾個營或連組成,同縱隊一樣,可大可小,都不屬於正式戰鬥序列。如果說縱隊相當於八路軍在各地的獨立戰鬥序列,那麼支隊就是遊盪在敵後最為靈活的獨立作戰單位。

八路軍大青山騎兵支隊

當然,這二者的戰術地位同團、營一級沒有太大差別。當時之所以要單獨羅列兩個編製出來,主要還是為了迷惑敵人。這兩個序列稱號,雖然怎麼樣看起來都不算是正式的戰鬥單位,一般也都在一塊小地方內活動,地域範圍明顯。但是當爆發大型戰役的時候,這些部隊就能立馬被整編成旅、團、營甚至是師,相當於戰略預備隊。

以上,就是對八路軍戰鬥序列的一個簡要介紹。總而言之,「獨立團」這一類作戰單位,是由於八路軍在限定的12個團之外,額外擴充出來的,沒有正式編製的作戰單位。在有限的編製和軍費內,我軍用靈活變通的方式發展出了足夠與日軍抗衡的敵後武裝,也因為這種靈活而又寬泛的戰略部署,使得日軍真正地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當中,寸步難行直至戰敗。

參考資料:

1、《從集團軍到班:八路軍各級部隊編製,並非現象中那麼簡單》,徐平

2、《八路軍·文獻》,解放軍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協虎戰爭史 的精彩文章:

項羽手下的五虎大將有多厲害?他們的命運和結局分別是怎樣的?
二戰末期日本最搞笑的軍隊,日軍高層讓他們拿著竹竿猛刺美國軍艦

TAG:協虎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