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關於三七粉,不得不說的一些常識

關於三七粉,不得不說的一些常識

世醫堂中醫養生

世醫濟世 · 齊聚一堂

三七的源流

三七,《神農本草經》中不載,張仲景也沒有用過,直到明朝的《本草綱目》才開始正式記載。起初,它是用作金瘡葯的,江湖俠客、綠林好漢,身上都帶著療傷的葯,其主要成分就是三七,這是用來保命的,非常重要,所以又叫「金不換」。無論是內外傷,都可以用三七粉來療救。尤其是外傷出血,塗點三七粉在上面,血馬上止住了,傷口就像用膠漆粘住了一樣,立竿見影。所以,三七本名叫「山漆」。

一般來說,止血的葯就是讓血凝結起來,不再往外流,但血凝結起來就是瘀血了,瘀血在體內也不是好事。唯有三七粉,止血而不留瘀,它本身就有止血和化瘀兩種功效。所以,各種內傷導致的體內出血,尤其要靠它來止血、化瘀。

人體不外乎氣血,氣是無形的,血是有形的,氣滯會導致血瘀,血熱、血虛也會導致血瘀。各種慢**,或是亞健康狀態,或多或少的都會產生瘀血,瘀血會被人體帶來更多的不適。很多病,都可以通過活血化瘀來解決。因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去掉了,人體的新血生出來了,對任何疾病的自愈能力都會大為增強。活血化瘀法,造就了清朝王清任一代名醫,但他還沒有用三七;把三七用得出神入化是民國時期雲南名醫曲煥章,他研製的雲南白藥,主要成分就是三七粉,當時他僅僅靠一個雲南白藥,就能治內外婦兒各科的很多病。

三七粉是重要的明星藥材

三七粉」是植物三七的根莖製品,是用三七主根打成的粉。別名:田七粉,金不換。性溫,味甘微苦,入肝、胃、大腸經。有稱北人蔘,南三七。人蔘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

三七粉有哪功用

一直以來,三七都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藥材。一般外傷時醫生會建議吃田七煲雞,療傷效果顯著。

三七的功用,原來可用「止血、散瘀、定痛」六個字來概括,所以,歷來都是以三七作為傷科金瘡葯,很少作為補品食用。三七最適宜與靈芝搭配服用,具有治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三七粉有美白祛斑、活血化瘀、排毒護肝、止血散瘀、消腫定痛、抗腫瘤、增強機體免疫、延緩衰老、雙向調節血糖、降低血脂、膽固醇、抑制動脈硬化等功效。總的來說三七粉就好比是中藥裡面的明星藥材,但是,三七粉雖好,卻不是你想吃就能吃的。

三七粉有哪「七不喝」

三低人群不喝

三七具有降低血壓、血脂、血糖的功能,所以低血壓、低血脂、低血糖的人不宜多吃。

月經期不喝

女性朋友月經期間不宜食用三七粉,三七粉是活血化瘀的功效,被稱為第一聖葯,若在月經期間服用,易導致出血過多,但如果是血瘀型月經不調,則可以利用三七的活血化瘀來調理月經。

懷孕不喝

因為三七有強大的活血、降血壓功能,不利於孕婦及胎兒的健康。但如果是產後失血較多,用三七來補血那可就是極品了,因為三七有止血化瘀的效果,同時可用來提高產婦的體制。

感冒不喝

感冒的不宜服用三七,三七粉性溫,若是患者風熱感冒者吃三七粉則會是導致熱感加重,因此不宜服用,若是風寒感冒者則可以服用。

不能有病了再喝

長期服用三七粉,可軟化血管、促進血液健康、有效預防各種心腦血管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方面機能都在下降,因此不要等到有病的時候再吃。

三七粉不喝多

三七不宜吃太多,每天最好不要超過6克,用溫水服用,分早晚兩次食用,三七粉最好是晚飯前食用,有助於改善睡眠,若是晚飯後食用,則一定要少量,因為服用三七粉容易口渴。

三七粉適應的人群

什麼樣的人適合吃三七粉?

現代人,普遍缺乏運動,加之工作壓力大,肝氣鬱結,體內或多或少存在瘀血。判斷體內是否有瘀血的方法非常非常多,也簡單,符合以下幾條中的一兩條,基本上就可以判定體內有瘀血了:

1、精力還可以,但面色暗黃,尤其是嘴唇周圍發黃。

2、舌頭上有小小的紅褐色斑點。

3、舌底青筋過於明顯、粗大。

4、有黑眼圈。

5、比一般人更怕鹹味。

6、時時感覺胸中或腹中發熱、煩躁。

7、女性月經經血中有血塊。

8、臉上有黃褐斑,用中藥祛斑的美容產品效果不明顯。

9、各類血證患者(吐血、嘔血、咳血、便血、尿血、淤血)。

10、燒燙傷疤痕、手術疤痕,瘢痕疙瘩患者,含疤痕體制也可以使用,可以印製疤痕增生。

體內有瘀血,但不是很嚴重,平時吃點三七粉,是再好不過的。三七粉也因此成為現代人日常養生的常備之品。

如何買到好的三七粉呢?如何很好的利用三七粉呢?不要著急,我們先要掌握關於三七的一些常識。

養好氣血百病消!女性朋友們,一定要重視!重視!再重視!

聯繫我們

地址:遼寧省大連市西崗區宏濟街80號,世醫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醫堂中醫養生 的精彩文章:

氣血兩虛是什麼?
三伏天的腎病患者注意指南,請注意查收!

TAG:世醫堂中醫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