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想當官,除了考試、送錢之外,還有一種奇怪的方法:抽籤
原標題:在古代想當官,除了考試、送錢之外,還有一種奇怪的方法:抽籤
萬曆二十二年,62歲的孫丕楊,陝西富平縣流曲鎮南街人,擔任吏部尚書,主要是替朝廷挑選人才。而當時沒有宰相,吏部尚書就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最大的官了。
孫丕楊天不怕都不怕,偏偏就怕宦官,除了太監,所有文武百官都不敢求孫丕楊,只有太監經常求他幫忙給自己手足謀的好差事。一來二往的,孫丕楊不敢不答應,但是,安排又安排不了,後來,他採用了一個抽籤的方式來安排差事,史料記載:「創『掣籤法』,杜絕權貴請謁之弊。」最終,讓那些找求他幫忙的太監們都找不到任何理由了。
那麼,為什麼孫丕楊要創這種奇怪的選官辦法呢?這其實跟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定的關係。
雖然,孫丕楊官位比太監們的高,太監的老大司禮監掌印太監也比孫丕楊官職低了很多,而且,太監是不允許參與國家大事的,明太祖就曾經有定過規矩,凡是太監參與國家大事的殺無赦。並且,明太祖在開國初期就把宰相都廢了,還把宰相的職位取消了,甚至,為了避免後代群臣有人再提議設立宰相,還留下了:「提出此建議者誅其九族。」的祖訓。
所以,如果按照這樣來說的話,當時孫丕楊是只歸皇帝一個人管的,除了皇上之外,他也不需要懼其他人的。但是,事實也不全是這樣的,明太祖取消了宰相一職,那麼,其結果就是所有國家大事都需要皇帝親管了,但都知道一個泱泱大國,如果,皇帝一個人事事都勞心勞力肯定是心力憔悴的,朝中群臣百姓中也是有很多擅長管理的高才呀。
而且,自小在皇宮長大的太子殿下,對民間世事也是知曉的不多,而太子在皇宮所受的教育也是跟名家的實際情況相差很大的,之後,這樣的太子在接替皇帝的位子之後,就需要可以協助他處理國家大事的助手了。一直到了明朝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明宣宗為了壓制內閣的權勢,之後,將國家決策分為「票擬」「批紅」兩個部分。
所以,當時皇帝批的奏摺都是先有皇帝的助手首查閱之後,再給皇帝奉上批奏處理的建議,再後,將查閱後的奏摺送到皇帝那裡,皇帝便根據建議來批閱奏摺。然而,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大都懶於政事,於是,「批紅」的權力落到了太監手裡。所以,這期間太監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處理政事的核心勢力也在潛移默化地轉移,等於是:太監得到了當時皇帝的權利。
可以說,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孫丕楊不想聽從太監的要求,替他們給親信安排美差,但是,又不敢得罪他們。最終,孫丕楊只能開始放棄自己替朝廷招納人才安排工作的權力選擇了抽籤,所以,太監們也就不能去請求他幫著走後門了。由於,這一切都是通過抽籤來決定,通過抽籤來安排實施以後,太監們走不了捷徑了。史料記載,遇「大選急選,悉聽其人自掣,請寄無所容」,「一時選人盛稱無私」。
歷史上,如:劉瑾、馮保、魏忠賢等人就是司禮監的佼佼者,他們可以說是權傾天下。但是出現這一情況的前提是:皇帝懶散。否則,皇帝可以收回「批紅」的權利。比如:嘉靖皇帝,把太監都當成了奴才,於是,司禮監掌印太監什麼的都不敢胡作非為,一時權勢被打壓下去。然而,如果這個職位上的人被政敵鬥倒,那麼,其下場將會是極為凄慘的,因為,如果下台,奏摺不歸自己管,自己的罪狀將會十惡不赦也是正常的。
並且,當時明朝引用了元朝的一直任職制度,吏部官員通過三次考試合格就可以去當候選官員,但是,即使已經是候選官員了,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官的。官位少,候選官員太多,所以,就有人開始走後門了。
當時,紹興一帶興做買賣,凡是做生意有錢聰明的生意人,大多會去買官,找個好的地方去做官。還有一些人,自己買不起官位,就幾個人一起湊錢買官當,買來一個官位一個人當,剩下的其他人就在後面坐等分紅了。
並且,在當時如果你知道有人要退休了,那麼,你若是想讓他引薦你去接替他的位置的話,不但要夠資歷,而且,你還要有錢,即使是一般的吏員也要五六萬,如果是武職,甚至要超過十萬。執行抽籤之後那些有錢人都少了一條發財之路,除非你膽大包天,或者有什麼把柄被別人抓住了,否則,誰都不會去得罪人,而且自己也會沒了財源,誰都不會做這種事的。
如果,要找一種大家都相對可以接受的分配官職的方式,那麼,應該就是按照資歷加上抽籤最合適了。如果,你的資歷夠了,就沒有那麼多的異議,因為,資歷夠的人經營的關係比較多,而且,很多年輕人都是他們的後輩晚生,所以,年輕人大多數不會反對。但是,如果是資歷差不多的情況下抽籤的話,那麼,就只能真的把一切都交給上天來處理了。
官道上的事情大致就是這樣了,那麼,下面的黎民百姓又是什麼樣的情況呢?他們每年都要交稅,朝廷那麼多的官員,他們當然是希望朝廷可以安排更優秀的官員來,要不然的話都會有意見的,但是,有意見也沒用,上面的人也聽不到下面的意見的。
所以,在官場權衡自身權益的時候不會都不會考慮黎民百姓的想法的,因為,他們對官員沒用並且產生不了影響,所以,黎民百姓對於官員來說也只有被欺負跟壓榨的份了。在這個時期可以說,如果可以遇上為民著想的官員的話,那麼,這也算是黎民百姓的幸事了。
孫丕揚墓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流曲鎮,但是,在大動亂時期卻遭到了當地激進分子的嚴重破壞,現在,也只是僅存了一點遺迹。
參考資料:
『《明史》、《明朝那些事》』
※這個人的戰績堪比岳飛,發明三十六計無人不知,但是知名度卻不高
※柳葉居然被蟲子吃出了六個大字,結果,多年後這幾個字一一應驗了
TAG:山川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