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羊神山:尋古辨析炎帝蹤跡

羊神山:尋古辨析炎帝蹤跡

1、「神農的大本營為上黨」之說與羊神山

近年來,一些學者和專家皆認為羊神山曾為炎帝活動場所。擴散開來,在探究華夏文明起源時,有一種傾向,確認了炎帝始於上黨。

著名學者、教授劉毓慶就有專著《上黨神農氏傳說與華夏文明起源》一書問世,書中用大量的文獻記載和作者的實地走訪,嚴謹而有力地論證了炎帝與上黨的關係,其中便提到了羊神山。

從先秦文獻記載中,劉毓慶先生摘錄了《國語》中「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和《山海經·北次三經》中「又北三百里曰陸山,多美玉。姜阝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以及炎帝少女與發鳩山的記載,經過論證,最後得出結論:以上黨盆地為中心的太行太岳之野,是神農氏的大本營。在考察常羊山時,提到了潞城羊神山。因王符《潛夫論》、洪适《隸釋》有這樣的記載「有神龍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便需要弄清楚常羊山與上黨的關係。摘錄如下:

筆者在山西潞城市考察中,曾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從縣誌中看到元大德元年所立的《三皇廟碑記》,其中有「進羊山古祠,幽靜爽塏,可以安妥神靈」之語,又讀元人韓仲元撰《王公遷封墓誌》云:其遠祖復徙潞城縣之北,進羊山之南。又云:祖塋舊在進羊山之下。於是我問潞城的朋友進羊山在哪裡,幾乎沒有一個人知道。後來到了合室村,找到了三皇廟的舊址,經當地人介紹,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進羊山,現在人叫做羊神山。三皇廟正當羊神山之南,與碑上所說方位完全相同。琢磨進羊山之名,「進」與「尚」二字意甚相近,由此看來,「進羊山」其意不正與「尚羊山」相同嗎?而且潞城這個地方,就是《世本》中所提到的「炎帝之後,黃帝封其支子於路」的「路」。這難道不可以證明「進羊山」與炎帝故事中「尚羊山」意義之間的聯繫嗎?由此我想到了在晉東南大地上出現的眾多的羊頭山、羊頭嶺、羊神山、青羊山之名,說明這些山是崇拜羊的習俗在地名上的反映。當羊圖騰崇拜的意識消退之後,「尚羊山」「進羊山」之名便成為不可解之謎,而以崇拜羊為特徵的山崗標誌尚殘留於群體記憶中,於是「尚羊山」便為羊頭山、神羊崖、羊神山之名所取代。

這是羊神山對他作出「神農的大本營為上黨」提供的重大貢獻,因此羊神山對於潞城、對於上黨來講,都相當重要。

2、典籍中的羊神山

羊神山第一次出現是在民國版《潞城縣誌》:蘇武山,俗名羊神山,西南距縣城十里,高七十五丈,迤西曰千佛嶺,是有天然佛像多尊。折北曰向陽山,皆雲岩之支脈也。

也是從羊神山下來的時候,同行的夥伴才告知我,羊神山左邊的山就是千佛嶺,以前確實有佛像,就刻在石頭上,就在以前的石門,修潞石公路的時候,石門炸了,佛像也沒了。

只是現在的羊神山,北面是馬家嶺,和舊志中所提的向陽山是什麼關係,就無法確證了。

《潞城市志》是這樣記載的:羊神山,古名蘇武山,位於縣城東北8公里,在合室鄉境內余庄村和合室村之間,呈東西走向,北與馬家嶺相接,西與牛王堖相連,主峰海拔1240米,山上植被茂盛,灌草叢生。

羊神山與牛王堖間隔著千佛嶺,因千佛嶺與馬家嶺,都未曾雙足踏過,而山上也無相關人文名勝,只在這裡贅述一次,不再單獨行文。

3、關於羊文化

羊文化由來已久。

羊是人類最早開始狩獵和馴養的動物之一。據考古發現,距今大約8000年前的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以及距今約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都已出現了陶羊……可以說,在中華文明的進程中,「羊」所起的作用甚至超過了「龍」。中華人文祖伏羲、炎帝都與「羊」有著「血緣關係」,「三皇」中的伏羲、神農最早都以「羊」為部落圖騰。據考,伏羲曾受「羊角柱」的啟發,發明了推動中華文明進程的「八卦」;堯舜時代的大法官皋陶曾藉助獨角神羊斷案,從而實現古代司法公平;漢代董仲舒將儒家文化的核心精華「仁」、「義」、「禮」賦予到羊的身上,讚歎羊是「美」、「祥」之物;明代甚至將「羊之跪乳」編進兒童啟蒙讀物《增廣賢文》中,將羊塑造成懂得感恩的典範……「羊的基因」幾乎滲透進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國第一個朝代——夏,已經有了養羊的記載。《楚辭·天問》中雲,夏啟在征服了有扈氏以後,把俘虜罰作「牧豎」,強迫他們「牧夫牛羊」,即成為牧畜的奴隸,這段史料講明,夏朝已出現飼養牛羊的奴隸了。到了商代,中國的農牧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畜牧在商代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周代的養羊業到了比較發達的水平。產生於周代的《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集,在三百零五篇中提到羊的就有十多篇。《無羊》篇反映周宣王時期的養羊業相當興盛。春秋戰國時期,對羊的繁殖和經濟價值更為重視了,如《禮記》記載:「大夫無故不殺羊」,「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等等。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人類文明發生的關鍵是發明植物的種植和動物的餵養。人類倘若不會種植植物和飼養動物,將永遠處於漁獵採集的原始階段,文明也就無從產生。從攫取性的漁獵生產過渡到生產性的農牧業生產,是人類社會的一次大革命。這次大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變化,居住方式也開始由游徙過渡到定居,從而逐步告別從動物界遺留下來的本能的生產活動和居住方式。

羊除了對中華傳統文化觀念的形成和民俗民風產生了深遠影響外,從中國漢字的字源、語源等文字學的研究中,我們同樣能捕捉到大量關於羊與早期文化生成關係的信息。最早可見的文字資料卜辭表明,殷商時期已經「六畜」俱全,而在《甲骨文字典》里,以馬、牛、羊、雞、犬、豕這「六畜」為字根的漢字中,羊部字數最多:字數依次為:羊部45文;豕部36文;犬部33文;牛部20文;馬部21文;雞部3文。其中羊部字占明顯優勢,其餘次之。羊在六畜中佔據頭等地位,就為中國古代人首先將情感價值投入並凝聚到羊身上提供了物質基礎。殷商時期是我國傳統文化生髮的重要時期。殷人對羊的特別關注也必將使羊對傳統文化觀念的塑造產生深遠的影響。經歷西周與春秋戰國的文化整合和沉澱,最遲不晚於西漢,一些關於羊的文化觀念最終定型,現將其犖犖大者列舉於此:「羊大為美」、「羊魚為鮮」、「羊食為養」、「羊言為善」、「羊我為義」……滲透著「羊文化」的很多漢字至今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咀嚼。

當然,由羊引出的漢字還有很多很多,如羊同陽,羊同鮮,羊同和,等等。

陽光溫暖大地,它於人太重要了,有太陽才有生命;而羊象徵吉祥,有羊才能萬事如意。中國古代被稱為「八音之首」的羯鼓,是用羊皮為材料。原始人在勞動之餘,戴上羊角,邊歌邊舞。其「五音十二律」是我國早期的音樂系統理論。五音是依據牛、羊、雞、豬和馬等「五畜」發出的聲音表示五聲音階,其中羊叫的聲音為「商」。因羊秉性溫和,合群不黨,善良隨和,吉祥如意,而樂是「天地之和」,不偏不倚、不過無不及,是為大德大美。由此,中國人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總與羊有關,如人們把母體孕育胎兒的胞衣稱為「羊膜」,供胎兒生命的液體稱為「羊水」。在動物學上,還把「羊膜動物」作為高級動物的一種劃分標準。「羊燈」,更是一種吉祥器物,亦稱「金羊燈」。《藝文類聚》中「金羊載耀,作明以續」,說的就是羊燈照明吉祥萬象。羊車,是古代宮中的小車,即「祥車」,取吉祥之意……

羊在十二生肖中居第八位,與十二地支配屬「未」。易卦以「兌為羊」。在五行中,羊屬火,所以為火畜。羊可象徵安泰。古語有「三羊開泰」之說。「三陽開泰」,最早出自《易經》。《易經》以十一月為復卦,一陽生於下;十二月為臨卦,二陽生於下;正月為泰卦,三陽生於下。指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是吉利之象徵。《易·泰》:「泰,小往大來,吉亨。」《宋史·樂志》:「三陽交泰,日新惟良。」「三陽開泰」的另一種解釋為:11月冬至日的白晝最短,其後則白晝漸長。古人以為此乃陰氣漸去而陽氣始生,所以稱冬至一陽生,臘月二陽生,正月三陽開泰。因此,舊時常用作新年起始的祝願之辭。而「羊」與「陽」同音,久之便訛為「三羊開泰」。

(以上部分內容採集自百度)

上文中提到,炎帝部落、三皇中的伏羲神農都是以羊為圖騰的。他們的部落早期都是以羊為圖騰,而不是「龍」或「蛇」,也就是說,他們最早都是「屬羊」的。

《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游華陽,感神而生炎帝於姜水,是其地也。」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對此也有記載,炎帝母親女登的受孕地點在姜水的常羊(羊頭山),姜水屬羌地,這裡的羌人部落便以羊為圖騰,可見炎帝一出生就與「羊」結緣,「血緣關係」非常緊密。

可能有人會提出疑問,既然炎帝與羊關係密切,為何《山海經》上的炎帝是「人身牛首」的半人半獸形象?這不是表明以牛為圖騰嗎?其實,古人圖騰崇拜是一個不斷演化發展的過程。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牛的作用比羊變得重要,地位也漸漸超過羊,成為部落圖騰,炎帝的「人身牛首」形象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的。再後來,在炎帝與黃帝部落合併後,「牛」又被更為強大的「龍」所取代,成為民族統一圖騰。

而且,還值得關注的是,在牛圖騰、龍圖騰存在的同時,原來的羊圖騰並未消失。後來炎帝部落沿黃河東遷時,又把原先對羊的崇拜風俗帶到今天的河南、山東等地。在這些地方出土的漢畫像石上,都可以看到以羊頭、羊角為圖案的畫像。

圖騰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於某種特定的物種——根源。中國古人認為萬物皆有源,樹有樹神,花有花仙,一方土地有一方土地爺。人呢,自然也不是憑空而來的,也一定源自某位特定的始祖爺。於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係,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係,於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圖騰是先民記載神的靈魂的載體。是古代原始部落崇拜某種自然或有血緣關係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等,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象徵。也就是用畫來表述本民族的祖先的一種表述方式,是一個民族的徽記。畫的產生是遠遠早於文字的,它簡單,實用,用畫的方法畫下本民族的徽記,是最原始的方法。原始民族對大自然的崇拜,是圖騰產生的基礎。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

在中國先民的觀念里,真實生活中的「羊」,在史前時代就有了圖騰意味。中國的漢族以龍作為圖騰時,是沿用了羊的圖騰。

比生活在仰韶文化時期的黃帝要早2000多年的神農氏族,他們生活在迄今7000至10000年間,神農氏族與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羊被先民成功馴養後,其形態就常常被描繪至器物之上,或直接被做成器具。這一傳統流傳了5000多年,從祭祀禮器,到墓葬明器,從彩繪墓磚,到水墨工筆畫,這些材質和具象不盡相同的器物,令羊的形象有了圖騰的意味。神農氏的「羊圖騰」與軒轅氏的「魚圖騰」發生了交流、碰撞,加之進入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又被漢族完全同化,這些民族的圖騰趨向更深度的融合。漢族始祖的軒轅黃帝打敗了炎帝,奪取了華夏統治權後,就把自己的圖騰「魚」作為母體,把祖先神農氏的圖騰「羊」作為「頭」,把其他部落民族的圖騰分別作為「腳」等部件,組合成一個新的圖騰——中國龍,形成了「龍中有羊,龍羊一體」的文化符號。這種「龍中有羊,龍羊一體」的形體,在古代青銅禮器上也有所體現。與羊有關的青銅禮器上,龍常常與羊結伴出現。

(以上部分內容參考山西高平李津)

4、羊神山巔羊神廟

登陸羊神山之前,對羊文化和炎帝作一定的了解是必要的,不然,當站在山巔的時候,該懷想些什麼呢?

帶著對炎帝的崇敬以及對羊神山的好感,去攀登。那麼,行程也變得有點興緻盎然了。

夥伴們執意把車開到山上去,其實,我比較喜歡自己登山,一路走上去,沿途的風景都在眼裡,點滴感受都在心裡醞釀。但我也理解他們的好意,他們說,從山下走上去,太遠太高了,一下午的時間不夠。

只是山路還是剛剛挖出來的,山石橫卧,塵土飛揚,車開上去都打滑。只爬上一個小坡,我便緊抓著車的扶手,驚出一身冷汗。但夥伴們由於長年在山裡行走,車象他們的拐杖,山也如同平路,並不害怕,開一截,推一截,他們真把車弄上了山頂。心臟受不了了,我下車,步行上山。

回身向山下望去,整個潞城城垣盡收眼底,最明顯的事物是工廠冒出的煙,裊裊而升,與雲交融。王維當年在塞外見到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只不過,把大漠大河換掉,換上我們的城市背景。景不同,也許豪情是相同的。落日熔金之下,公路成了線條,城市成了沙盤,人,渺小的找不見了。風吹來,有塵土襲來,我的心便靜了下來,所有的艱難都是為了懲罰我的罪過,也是為了懲罰人類的罪過,但沒幾個人會為自己的行動懺悔,總有一天,人類會為自己的過度傷害自然而被自然埋葬。

走了很長一段,汗流浹背,神智卻清明了許多,這樣與自然的交融,才能蕩滌掉身和心的疲憊和塵埃。

終於到了山頂,山頂建有瞭望哨,站在這個瞭望哨旁,我一個人獃獃地站,獃獃地想。

想炎帝當初是不是曾在這座山,徜徉?尋找五穀,也尋找醫草?眼望著,山背後的姜庄村,心裡漸漸篤定起來,炎帝姓姜,總是在這一帶活動過,教民稼穡,定音律,制陶,與民同歡,於是後人們便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不然,這個村子怎麼來的呢?據說姜庄盛產小米,村裡的人把它叫做姜皇米,至於叫什麼名字,這是村民的願望,無可厚非,但姜庄附近盛產小米,且米質優良,這是真的。也許,這裡的小米和培育小米的土質,也是炎帝發現並傳下來的,也未可知。聽說,姜庄還有神農廟和神農井,待得機緣成就時再去吧。

羊神山的西南面便是天冢山,傳說是炎帝最後的歸宿,如果這是真的,炎帝是不是在這裡活動過,不是昭然若揭嗎?當然,這都為劉毓慶教授的論證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瞭望哨的西面有一座小廟,哈,這座小廟竟然低於瞭望哨,從心理上,我總覺得有點兒異樣。據說小廟是在原址上建起來的,原址就是曾經的羊神廟。

嗯,羊神廟,是該有羊神廟,我竟然在行走中忘記了典籍的記載。山原是因廟而名的。

說是小廟,其實就是把原來的石頭重新堆起來,有牆有頂,這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建築方法了吧。想一想,多少高官和商人,居住著豪屋,揮金如土,神仙們沒有平均主義嗎?如何讓這世間均良田均財產均房屋?也是會有一些人們還象這裡的神仙一樣,成就為茅屋所破歌吧。

廟前有兩通石碑,一通為乾隆元年,一通為同治元年,皆為重修碑記,也同為清代(碑文字跡有很多不好辨識,夥伴們提醒我,碑文趙雲斌有,於是我便打電話給趙雲斌先生,他爽快地答應我,晚上我便收到了他發來的文檔)。

同治元年碑文只是記敘了修碑人的名字,乾隆元年碑文倒是說清了羊神山的位置,以及為什麼供奉羊神,碑文如下:

吾鄉合室,刈陵之巨村也。村北有石羊山,山頂有羊神廟。或山以神名,或神以山稱,世遠言湮,其由來莫能辨。獨斯廟之作也,不知建自何日,延及於今,不無傾頹圮毀之傷。吾村養羊之家,不惜已囊,概然有志於重葺。土木丹飾,不終歲而功已告成。登斯山也,觀廟貌之新,瞻景色之秀,盧山映於前,漳水環於後,浩浩乎外與天際,四望如一,披覽之下,得無異乎?將令山賴神傳,神借山顯。而吾村養羊之家,亦依山與神而並垂不朽,豈非千載之快觀歟?爰為勒石以記之。

碑記中的盧山,即人們俗稱的盧醫山,在我眼裡是潞城的案山,羊神山居於城後,是是潞城的靠山。

而對碑文中記載的修建廟宇的人員,我讀來恍然,原來這是村裡養羊的人集資修建的,期望神靈保佑他們所養之羊。有了羊,便有了收入,有了羊,便有了衣食住行,就這麼簡單。

而羊神是誰呢?相信看到這裡,大家和我一樣,認為是炎帝。但是,卻有另一個問題出現了,舊志里,為什麼稱此山為蘇武山呢?

5、歷史上的蘇武牧羊

再來看蘇武此人。

蘇武是代郡太守蘇建之子。早年以父蔭為郎,天漢元年(前100)拜中郎將。當時中原地區的漢朝和西北少數民族政權匈奴的關係時好時壞。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權新單于即位,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帶了許多財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並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于。最初,單于許以豐厚的奉祿和高官,蘇武嚴辭拒絕了。匈奴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酷刑。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單于命人把蘇武關進一個露天的大地穴,斷絕提供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里受盡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襖,冷了,就縮在角里與皮襖取暖。過了好些天,單于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單于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蘇武,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於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麼時候這些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中原去。」蘇武在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和一小群羊。蘇武每天拿著這根使節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著回到自己的國家。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挖野草逮兔子,冷了,就與羊取暖。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節上掛著的旄牛尾裝飾物都掉光了,蘇武的頭髮和鬍鬚也都變花白了。在貝加爾湖,蘇武牧羊達十九年之久,十九年來,當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于已去世了,漢朝國內,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兒子繼任皇位。這時候,新單于執行與漢朝和好的政策,漢昭帝立即派使臣把蘇武接回自己的國家。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於回到了長安。

蘇武后來曾被封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可見他持節出使拒不投降的氣節和功德。

如果山名為蘇武,是因為蘇武來過嗎?考證蘇武之人生經歷,也不大可能在出使匈奴的路上經過這裡。蘇武故事中,最精彩的,還被譜成古曲的是《蘇武牧羊》。因為他牧羊的故事傳誦全國,是不是就成為羊神了呢?遍尋資料未果,那麼就只是一個說不清來歷的提法了。

史載,投降匈奴的李陵曾經勸降過蘇武,被拒絕了。由此,也帶來了兩人不同的命運和後世對他們不同的評價。按現在的人們心理,李陵之降也無可厚非,但史馬遷卻為此付出了宮刑的代價,卻也因此成就了千古離騷之《史記》。而蘇武雖受盡磨難,卻被永遠地稱讚。這是後話了。

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從此來看,這座山回歸它本來的羊神山也是歷史之正確選擇。

6、願

從山上下來的那一刻,我默默地在心裡祈禱,但願此山不會被經商不要命的人破壞,也不會被某一個官員出賣,能保持它永遠的底色,永永遠遠地與炎帝一起,跨越歷史的長河。

作者簡介:王芳,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協會員,現就職於《映像》雜誌社。已出版散文集《沉吟》《關城懷古》《拈花一笑》以及人物傳記《明心梅韻》。大型電視文化節目《伶人王中王》《人說山西好風光》《擂響中華》文字統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者芳菲 的精彩文章:

TAG:王者芳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