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他是慢性胃炎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他是慢性胃炎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張先生反覆上腹脹悶不適多年,多次胃鏡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長期就醫治療效果不佳,有的醫生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有的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他到底得的什麼病?

病歷:

張先生,43歲。患有慢性胃病多年,近幾年來常有上腹飽脹、噯氣、打嗝、燒心、反酸等癥狀,少量進食就有上腹飽脹感,時好時壞,多次到醫院B超檢查肝膽胰脾未發現異常,肝腎功能正常,多次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現在稱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也無糖尿病、慢性肝炎等病史。

張先生用過很多胃藥,治療效果欠佳,為此憂心忡忡,不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麼病,為什麼總是纏綿不愈?焦慮抑鬱的不良情緒時刻因癥狀而反覆地侵襲他,對胃癌的擔憂更使他情緒低落,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工作。

他到處求醫,到處用藥,但病情沒有明顯好轉。最近張先生又就診,醫生給出的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使張先生更是一頭霧水,怎麼「淺表性胃炎」未好,又添新的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呢?

那麼,功能性消化不良與淺表性胃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嗎?它們是一回事嗎?

慢性淺表性胃炎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表層上皮的慢性炎性病變。

胃鏡檢查可以發現:胃黏膜紅斑、出血點、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腫、充血滲出等表現,可以發生在全胃也可以發生在胃局部。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組無器質性病變或僅有一般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候群。

該病常常表現為:上腹部不適、疼痛、脹悶等,常伴有噯氣、早飽、嘈雜樣不適、食慾下降、噁心嘔吐等,癥狀可在餐前或餐後加重,也可能與進食無關。該病以中青年多見,癥狀可持續或反覆發作,尤以情緒不良可誘發或加重。

功能性消化不良十分常見,各國報道的患病率在20%~49%之間。一些資料顯示約佔內科門診總數的30%,消化病專科門診的40%~50%。

功能性消化不良

與慢性淺表性胃炎是一回事

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與慢性淺表性胃炎同時存在。據胃鏡檢查資料統計,大多數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有慢性淺表性胃炎,但其癥狀的多少、輕重並不與胃炎的嚴重程度相一致,也就是說:其癥狀很嚴重,但慢性胃炎可能只是輕度;也可能慢性胃炎是重度,但其癥狀很輕或沒有。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從胃鏡檢查的角度來診斷疾病,而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從患者的癥狀角度出發來診斷,其實兩者是一致的,只是診斷角度不同罷了。因此國內外學者多傾向將此類慢性胃炎的癥狀納入功能性消化不良範圍,其治療亦基本相同。

根據張先生的癥狀及其檢查結果來看,可以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也可以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兩者應該是一致的,只是診斷的角度不同而已。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根據其胃鏡下胃黏膜病變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根據其癥狀診斷。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還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研究表明感染因素,如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與功能性消化不良有關,根除幽門螺桿菌後,部分患者癥狀可以緩解。

近年來發現部分患者急性胃腸炎後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稱為感染後功能性消化不良。約25%的急性胃腸炎患者可發展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現此類患者胃黏膜炎性細胞因子表達增加,導致內臟敏感性增高,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

研究發現,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常與心理因素有關,如個性異常、焦慮、抑鬱,疑病積分明顯高於正常人,其生活中應激事件發生頻率也明顯高於正常人,如家族成員患病、傷亡、失業、失戀等。治療效果與心理因素有明顯關係,據報道用安慰劑治療有效率可達30%,故醫生在為患者治療中應十分重視心理因素的作用。

另外,某些遺傳因素也與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的關係。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原則

1. 用藥要有針對性。根據其突出的癥狀,從病理生理學的角度選擇藥物。

2. 個體化的治療原則。具體病人具體分析,治療個體化。

3. 心理治療。 專業醫生心理疏導,必要時給予適量的抗焦慮、抗抑鬱藥物,常會顯示較好療效。

4. 根除幽門螺桿菌。研究發現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幽門螺桿菌的檢出率約65%~75%。部分患者根除該菌後癥狀能好轉。

作者:王伯軍

來源:王伯軍大夫談消化

關注消化界,每天更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我不是醫神!
「消化界」面向全國消化醫師徵集優質稿件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