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 那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輝煌

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 那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輝煌

英國八日游之十一 讓世人矚目的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

吳午如

前十五張照片為大英博物館進門埃及、希臘文物照片

我來英國其重點是沖著大英博物館來的,而重點中的重點尤在於親睹在這裡的舉世聞名的中國文物。因為即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你都不可見到如此眾多,如此豐富,如此令人震撼的中國古代文物。

"看中國頂尖文物,你就得去大英博物館。"這是不少人見過、比較過後的共識。還有人戲謔道:把中國文物比作餃子,其皮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其餡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蔣介石去台灣時從南京把二千多箱精選文物運往台灣)和大英博物館。

尤其是立在這裡的絕世的敦煌壁畫精品,北京故宮博物院沒有,台北故宮博物院沒有,連現存的敦煌石窟也沒有,真為世界絕品了!你說,我能不奔大英博物館嗎?

由於歷史的原因,據統計有146萬件中國文物被收藏在全世界47個博物館裡,如估計世界民間收臧的中國文物不下146o萬件。那都是想看也看不到的。如大英博物館館臧的2?3萬件中國精品文物百多年來保存完好。

其中兩千多件囊括了整個中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青銅器、玉器、瓷器、陶器、石器、刻本、壁畫、書畫、典籍、錢幣......

中國文物珍寶在亞洲部的最大的展廳33號廳長期展出,每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6oo多萬各色人種欣賞到中國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而深感中國的文明偉大!

來到中國館,據解說員介紹,現叫"何鴻卿爵士中國與南亞展館",以表彰他慷慨解囊捐巨資重修此館。高齡的英國女王還親臨現場參加了重修後的中國館的開館剪綵,這在全世界都是一件十分體面的新聞。

我步入三十多米長的光華燦爛的中國館,我為我的祖國驕傲!我為祖國的展品震撼!如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邃道,我目睹,我感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在興奮激昂中,我用手機和微型單反像機一氣拍了幾百張照片。

展品件件驚心動魄!僅舉一例,瓷器部的一隻雞缸小碗就價值一頓黃金!三千多展品,都是國萃精品。

尤以其中的東晉時代大畫家顧愷之的絹畫唐代高模擬摹本《女使箴圖》和著名的易縣遼代三彩羅漢後面那巨大的雍容華貴、濃麗豐肥的三菩薩更為敦煌壁畫極品中的極品。

為什麼我要說這是現在敦煌也見不到的最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原始壁畫呢?其在於這些壁畫是英國文物考古家(也有說匈牙利人)斯坦英1900一一1907兩次從當時守敦煌的王道士手裡連騙帶買用膠布貼截將壁畫弄到英國去的。

其後,敦煌壁畫經過了兩次浩刼。一是王明園這半個文盲的道士,用低劣的藝術欣賞去修復佛像。他認為顏色太舊又有脫色,他僱油漆匠用大紅大綠油了一遍。

使近千年之佛像面目半非。另一是1941年至1943年,畫家張大千帶人入敦煌二年多臨摹壁畫。有人說張大千出於私心 ,為使自己的臨摹成為敦煌壁畫唯一孤本,竟鑿掉了不少壁畫,也有人說是張大千發現內層還有壁畫便鑿去外層。

張大千還對原壁畫,畫蛇添足地進行了補筆,有的還在原壁畫上籤上張大千的名字。這構成了對原敦煌壁畫的第二次浩刼。而現立在大英博物館的壁畫因早運出, 不曾遭受浩刼而原始原型原色真實地保存下來。

有人對王道士賣壁畫有不同評論。認為王道士為保護敦煌上書慈禧太后無果,售畫作為維護敦煌費用在理,況且作為戰亂,珍品失修腐蝕剝落,不如買給外國保管,還有機會在世,甚至收回。此是外話。

我站在大英博物館珍藏的中國文物的光芒里,心處於對英國運走中國文物是該痛恨,還是該感激,或二者皆有的極度矛盾之中。我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在兵荒馬亂的戰火之中,在文革破四舊的大刼中也許蕩然無存。我注意到一件事,一一 當希臘政府多次要求送還在大英博物館珍藏的帕德隆神廟的門頭時,大英博物館作了如下回復:" 如果沒有英國人把這門頭運到英國,你們可能現在永遠不會見到公元前400年多年前的輝煌了!"實在是有些傲慢,也有些在理。

解說員說:」我國政府從未向英國政府索還這些文物。她說現在放在這裡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的文明偉大也很有積極意義。這些文物的最後歸宿,中國人有理由存樂觀心態。"可謂言之深刻,頗有大國風度!

在大英博物館我看到了全人類文化的精華,看到了祖國文化的燦爛,真收穫滿滿,不虛此行!尤其是博物館出囗地面刻下的兩行字,讓我印象格外深刻一一"自此,讓你巡遊在知識的海洋!"

在這輝煌燦爛撼人心魄的中國文物面前,我的文字難述其萬一。百聞不如一見,特多發幾組照片供網友去品賞,去理會,去感受。

2018?6?14晚於倫敦賓館

吳午如先生簡介

詩曰:

"文為好作品,人更一奇才。

京華大編輯,平江山裡來。」

吳午如,1946年7月出生於湖南平江。是從大山區平江走出去的名見經傳,著入《中國新聞史》的我國資深報人。他曾創辦過《湖南體育》報、《武林小說》報、《體育周報》後更名《體壇周報》和國務院引進辦的《中國引進報》。他創辦的《體育周報》發行量居世界同類報紙之首,被譽為「體壇報主"、"新聞奇才",在水稻科研上同樣成績卓著,他引進創新的《南方水稻旱育苗稀植技術》使我國稻穀年增一百億斤,農民增收55個億,獲特別貢獻奨。曾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曾受到原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和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高度讚譽。他著有《苔花集》、《加拿大之行》、《呼喚春天》、《歐亞之行及其它》等多部著作。如今更是老而彌堅,創作不止。

摘自湖南人民出版社《天下平江人》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江網 的精彩文章:

TAG:平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