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的海外孵化器「中槍」-顏振軍

中國的海外孵化器「中槍」-顏振軍

我很高興中國在美國建立的一些孵化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以至於引起美國媒體和精英的關注。同時也擔憂,未來以創業孵化為橋樑連接中美,會遭到阻擊。

路透社2018年5月17日的一篇報道(詳見韻網公眾號)中提到:中國對最新技術的渴望催生了一系列矽谷加速器,它們旨在尋找具有前景的創業公司,並把它們帶到中國。來自中國的支持、指導和投資初創公司的加速器數量激增,已經成為中國在矽谷投資大浪潮的一部分,自2013年以來,至少有11個項目落戶舊金山灣區。對於擔心中國不斷增長的高科技影響力的美國政府官員而言,加速器的繁榮再次引發其擔憂:美國的科技技術正在通過投資、合資企業或許可協議的方式轉移到中國。

這篇報道寫道:位於矽谷中心的聖克拉拉中關村創新中心熱衷於為中國和美國本土的科技企業家提供服務。自2014年成立以來,該中心已為55個創業公司提供孵化服務,並已投資40多家創業公司。幫助美國開拓中國市場的其他加速器包括Plug and Play,一個與中國多個地方政府合作的非中國加速器; InnoSpring-其投資者包括聯想控股(3396.HK)的聯想資本,計算機集團聯想集團有限公司(0992.HK)的母公司;以及與上海政府有關的上海臨港海外創新中心。

幾天前,2018年7月20日,美國眾議院就「中國對美國政府、私營部門研究和創新領導力的威脅」一題舉辦了聽證會。共有四人發言,其中第二位是Elsa B. Kania。這位女士的職務是新美國安全中心的客座研究員,資料顯示,她是一位中國通,普通話流利(文末有她的簡介)

Elsa B. Kania在發言中的核心觀點之一,體現在這段話裡面:」中國的投資、科技孵化器和有針對性的收購,都可以獲得美國的技術,這些技術傳遞出一定程度的風險,但也可能為美國企業提供寶貴的機會。在許多方面,美中兩國在創新方面的廣泛接觸和合作,往往以開放的思想、人才和技術交流為特點,在豐富和加速兩國創新方面是互利互惠的。然而,如果中國政府試圖以不透明或模糊的參與來指導和利用這些努力,就有必要重新評估這些「糾纏」的風險和好處。「

她還講道:「除了投資,中國在美國創新生態系統中的存在還包括孵化器和加速器,其中至少有11個在矽谷,這些孵化器和加速器可能比投資本身更能直接接觸到人才和技術。出於這個原因,這些機構的風險和影響值得進一步審視」。她也提到了中關村矽谷創新中心,以及「杭州矽谷孵化器(杭州矽谷孵化器),於2014年在杭州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據報道,2017年秋季,吸引了47個海外高新技術企業到杭州,它孵化的項目包括大數據、雲計算和生物技術等公司,其目標是為技術和人才搭建一座「橋樑」,讓他們重返杭州。2014年10月成立的孵化器Lab360由奇虎360支持,專註於智能硬體的開發,為創業公司提供種子投資和合作...中美波士頓創新中心,成立於2015年2月,在中國科技部的支持下成立,位於波士頓劍橋創新中心的麻省理工學院。其目標是成為包括併購業務在內的中美合作平台。它的重點是幫助美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為獲取政府資源提供便利,致力於尋求頂尖人才和有前景的技術。在有中國政府官員出席的背景下,中美波士頓創新中心及米天創投宣布建立戰略夥伴關係,設立兩項基金孵化海外優秀創業團隊。2016年2月,在馬薩諸塞州政府的支持、上海市市政府的指導,上海張江波士頓企業園在馬薩諸塞州馬爾伯勒建立了以生物醫學技術、人工智慧、半導體集成電路等為重點的創新中心。當時,中國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主任強調這是一個重要的破冰船,中美合作建設高技術園區的首例,幫助上海成為全球技術轉移中心。2018年4月,中關村成立了中關村波士頓創新中心,當時有北京市政府官員出席,其成立具有構建中關村海外協同創新資源生態系統的重要意義。」

看來,這位Elsa掌握不少細節呢。

在這一部分的發言中,她的結論是:「考慮到來自中國的風險投資和孵化器與中國政府的優先事項及推動中國自主創新的舉措有著明確聯繫,其潛在好處和負面影響都應該得到進一步的考慮。即使沒有證據表明技術轉讓以非法或令人擔憂的方式進行,對先進技術的獲取和了解仍然對未來目標搜尋和收購有利。隨著中國投資受到更嚴格的審查,技術轉讓策略的重點可能會進一步轉向這些替代技術,通過加速器和創新中心獲得技術和人才資源。政府始終如一的進行指導,是對這些活動提出問題,並將其與純粹商業活動區分開來的關鍵因素。」

我感覺到,最近幾年,相當比例的美國人對於中國人正在做的一些事情,有很強烈的抵觸。

今年一月份剛剛發起韻網(WIIN)的時候,我把資料發給美國的一位孵化器專家,白人。她是我20年的老朋友了,在美國的孵化器行業有很大的影響力。我原以為WIIN這樣的設想,把全世界的孵化器連接起來,一定會得到她的贊同。出乎意料,她的第一反應(很快的回復了我的郵件)給我的感覺是:這是不是你們中國人的一個詭計?雖然有點不敬,我還是想把她的這幾句話貼在這裡:China"s statistics are overwhelming. It"s incubation industryis overwhelming to others.Its speed ofdevelopment is overwhelming.I admire all that.However, I would be scared to have an incubator I wasworking with to trust its information to WIIN.How can you take away the fear? I can imagine thisprogram to be a way for the Chinese technology experts to survey theircompetition worldwide.

她的這個反應,讓我氣憤,也震驚。我們在他們的眼裡,居然是這樣的。

欣慰的是,在接下來的郵件裡面,她向我道歉,不該那樣無禮。我欣然接受,並表示,也許是我表達的不清楚不準確,才讓她有這樣的反應。再後來,她就成了WIIN堅定的支持者,甚至對我們的英文介紹逐段逐句的提出了修改意見。

我考慮,第一,美國人也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前些年的「中國崩潰論」又轉到了現在的「中國威脅論」。這個威脅,並不是冠冕堂皇的那些東西,而就是對美國世界霸主地位的威脅,經濟的科技的軍事的。

第二,中美衝突不可避免,在美國建設孵化器將來會遇到新的障礙。怎麼辦呢?一是要淡化中國政府的作用,事實上,當前這一輪中國孵化器的國際化,民營機構沖在了前面,比如瀚海,比如太庫,但引起對方警覺的是政府直接辦的或政府站台的。二是要保持定力踏踏實實地做我們自己的事,讓中美雙方的企業、產業、區域受益。三是加強溝通,在兩國的孵化器行業、學者、立法者之間,多一些對話,多一些朋友。

第三,我們要多了解美國,渠道有很多,包括實地訪問。網路更重要,互聯網封閉的愚民政策,該休矣!

以下Elsa的簡介,是她一篇文章的作者介紹。

Elsa B. Kaniais an Adjunct Fellow with the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Security Program at the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where she focuses on Chinese defenseinnovation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particularl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er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information warfare,and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 is an independent analyst, consultant,and co-founder of the China Cyber and Intelligence Studies Institute (CCISI),which seeks to become the premier venue for analysis and insights on China』suse of cyber and intelligence capabilities as instruments of national power.Her prio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includes working at the Department ofDefense, the Long Term Strategy Group, FireEye, Inc., and the Carnegie-TsinghuaCenter for Global Policy. Elsa is a graduate of Harvard College (summa cumlaude, Phi Beta Kappa), where her thesi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PLA』sstrategic thinking on information warfare was awarded the James Gordon BennettPrize. While at Harvard, she worked as a research assistant at the Belfer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the Weatherhead Center forInternational Affairs. Elsa was a Boren Scholar in Beijing, China, and she isfluent in Mandarin Chines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光之顏色 的精彩文章:

TAG:時光之顏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