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樣做,才能像張良一樣「運籌帷幄」?
原標題:到底怎樣做,才能像張良一樣「運籌帷幄」?
這是一篇純純的24K乾貨帖,值得你當傳家寶一樣收藏。
一、
公元前202年5月,洛陽南宮。
剛剛成為大漢帝國皇帝的劉邦,擺下最豪華的套餐,請手下功臣們吃飯。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喝的五迷三道的劉邦走上主席台:
「喂喂,你們都來說說,我一個泥腿子怎麼就得了天下,貴族項羽卻丟失了天下。」
王陵舉手搶先發言:
「大家立功後,您捨得封賞;而項羽扣扣索索的,什麼都要自己獨吞。所以呀,我們都願意跟您混。」
劉邦斜著瞅了他一眼,做了總結髮言:「你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我能用之,所以才能取天下。」
大家一聽,不得不佩服:領導就是有水平啊。
蕭何、韓信先放在一邊,這裡只說張良。
千百年來,無數人都有一個疑問:
「張良坐在房間里,動動嘴皮子說說話,就能決定千里之外的戰局勝敗,他的能力是從哪學來的,我能不能學到呢?」
恭喜你,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
「他的能力是可以學到的,而這個方法已經被我找到了。」
二、
需要超出常人的勇氣和膽略嗎?
不敢想不敢幹,還想算計別人,您還是早點洗洗睡吧。
可張良告訴我們:「勇氣和膽略這玩意,只是附加條件之一,不是主要因素。」
公元前220年,30歲的張良還是個憤青。
他的爺爺、爹地做過5位韓王的丞相,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那麼張良的前途也必定是一片光明,按部就班的受教育、下基層、當丞相,多麼美滿的人生。
可這一切都被10年前的戰火打破了。
齊楚燕韓趙魏,一個接一個的被消滅,現在全天下只有一個國家——秦。
張良仰天長嘆:「大哥,砸人飯碗還不包工作嗎?」
秦始皇搖搖頭,不屑一顧。
張良為了找回失去的地位和工作機會,就策划了一樁大新聞——刺殺秦始皇。
說實話,這種恐怖主義事件真的沒什麼用,從古至今、從非洲到中東,一次又一次的證明了這個真理。
張良還是滿懷信心的幹起來了。
他把所有的存款取出來,招聘了一個大力士,並給他配備了一把120斤的鐵鎚。他們倆趁著秦始皇出巡的時候,瞄準那輛最豪華的座駕,嗖的一下就把鐵鎚甩過去。
結果,車毀了,秦始皇還活著,因為人家壓根沒坐那輛車啊。
作為肇事的主犯,張良沒羞沒臊的跑路了,大力士也從此下落不明。
勇氣可以支撐你的雄心壯志,但想要實現目標,還得靠智慧。
三、
那需要高知識、高學歷嗎?
受教育是必須的,大字不識一斗的粗人,眼界、思維、能力必定受到限制。
成為通緝犯後,張良跑路到了下邳。
有一天,他飽餐一頓後出門散步,迎面吹來的微風,路邊的花姑娘,都讓他享受著黑暗人生中難得的愜意。
就在這時,一個老頭子來到他身邊,脫了鞋子就扔到橋下,然後拍拍張良的肩膀:「小子,下去給我撿起來。」
張良懵逼了,感覺這是個來碰瓷的怪大爺,正準備揮拳揍他個七暈八素,但看到他花白的鬍鬚、瘦弱的身體,想想還是算了吧。
張良乖乖的下橋把鞋子撿起來,然後再給老頭子穿上。
怪老頭就這麼大大咧咧的把腿伸直,穿上鞋之後扭頭就走,
這一番操作,把張良看得目瞪口呆:「什麼情況,不碰瓷啊,專門來欺負我的?」
走出一段路程後,老頭又返回來了,他看著一臉懵逼的張良:「5天後來這裡,跟我約會。」
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
5天以後,張良遲到了,再約;
又過5天,張良遲到了,再約;
再過5天,張良不睡了,半夜來到橋上。
這次終於沒遲到,老頭很高興的送了他一本書——《太公兵法》。並保證,只要學會了這本書的知識,就能當帝師。
那麼問題來了:讀一本書就能獲得超能力?
別騙自己了。
現在的出版業很發達,買幾本《太公兵法》《孫子兵法》並不難,你去埋頭讀幾年試試,看能不能成為軍事家?
讀書受教育,只是給你提供最低的能力保障,想要突破上限,還需要其他的方法。
四、
跟對老闆、加入牛逼團隊,就能逐步成長了嗎?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優秀的人在一起,確實可以讓自己進步很多。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一聲大喊,拉開了秦末亂世的風雲大幕。
張良也拉起100多人的隊伍,準備前往投奔楚王景駒,結果劉邦來到下邳擴展業務,他就順勢加入了劉邦的隊伍,在亂世中找到第一個合伙人。
但當他見到項梁後,就請求項梁復興韓國,由他來擔任韓國丞相,於是,韓王就成了張良的第二個合伙人。
他們來到韓國故地開展業務,過程卻很不順利:打下幾座城池,馬上就被秦國收回去,再佔領,繼續失敗。
就這麼兜兜轉轉一年多,劉邦都走上西征咸陽的星光大道了,韓王和張良卻混成了潁川游擊隊。
可見領導和團隊,對成長有多重要。
在劉邦伸出援助之手,幫助韓王復國之後,張良帶著自己的嫡系部隊追隨了劉邦。
在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以後,張良又回韓國幹了一陣子,不過無關大局,可以說就在這時,他正式加入劉邦團隊。
從此以後,張良的小宇宙徹底爆發了: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動不動就決勝千里,僅僅4、5年的時間,就贏得「謀聖」的地位。
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劉邦只是給他提供了一個成長的平台,蕭何、韓信、張良甚至劉邦,都在穩步成長。
如果真的是加入優秀團隊,就能培養能力的話,那「謀聖」的稱號為什麼不是陳平、蕭何甚至酈食其?
所以,我又pass掉這個選項。
優秀團隊只是給了他一個發揮的平台,能不能借勢做出巨大的成績,還需要自己擁有核心競爭力。
五、
勇氣、教育、團隊都是外在因素,那究竟怎麼做,才能學到這項超能力?
懷著解開驚天大秘密的激動,我深入研究了張良的生平。遺憾的是,張良沒有留下任何的書面教材。
但是,
我在一本現代書中找到了開啟超能力的鑰匙:《毛澤東選集》。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好吧,為了解開這個謎底,我來舉個例子。
1930年,在革命戰爭的初期,很多同志認為紅軍太弱小、敵人太強大,堅持下去是沒有勝算的,表現出一片悲觀情緒。
為了回應一些同志們的悲觀情緒,毛主席寫了一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這篇文章中,
他首先分析了中國是一個外國爭奪的半殖民地,既然如此,那就會劃分勢力範圍,所以當時的中國很難有統一的政權,而這種分裂政權下,農民是受剝削最嚴重的。
因此得出結論:
只要做好農村的工作,革命根據地就可以在幾省邊界的山區發展,然後就可以「波浪式的向前擴大。」
最後的結果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當然,這只是我簡略的總結了一小部分,在這之後還有關於國內外局勢、根據地建設、軍隊戰術的分析,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原文,很精彩。
雖然戰爭早已離我們遠去,但從文章中我們依舊能發現其核心的價值:
分析問題的方法論。
六、
毛主席分析問題的方法是:
先把全局的形勢看清楚,然後在全局形勢下,分析局部的發展和命運,由此得出個體的行動方向。
除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外,他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著作中也運用了這套方法論來分析問題,甚至林帥在《怎樣當好一個師長》中,也把這套方法論運用到軍事指揮。
他們取得的成功,不需要我再做表述了吧?
這一套分析問題的方法論,是可以運用到任何地方、任何事情的。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用這套方法論來分析一下身邊的事。
比如,你想開煤礦了。
第一步:你必須了解全局的形勢。全球煤炭市場的體量、各國煤礦的產量、價格是多少。
如果你不了解的話,相信我,你的前途只是個土暴發戶。
第二步:你必須知道國內的煤炭行情、政策的導向、用煤的工廠是哪些。
這是局部的情況。
理解這些,有助於你對將來的對手、合作方有很好的認識。
第三步:你必須知道煤礦的運作方式。
設備的型號、價格,工人的薪水,煤炭的型號,運輸的流程.........由此得出,你的煤炭成本多少、賣給誰最合適。
這是個人的行動方向。
看看,這一套流程分析下來,你就對自己將要做的事有明確的認識,就會知道:這件事該不該做、怎麼做。
開煤礦只是舉個例子,你也可以用在工作、讀書、泡妞......
據我的經驗,只要嚴格按照這套方法論來分析問題,基本上無往而不利。
其實說白了,這套方法論只有20個字: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七、
這套分析問題的方法論,張良也掌握了。
所以他能在歷次重要關頭,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來指導劉邦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跟隨劉邦西征後,他們在武關遇到了障礙。
鎮守武關的秦軍很強大,劉邦犯愁了:「直接跟丫干,死了拉倒。」
張良一看,硬拼不行:
「秦軍大將是個殺豬屠夫的兒子,沒見過大世面。只要你在關外擺出攻擊的姿態,然後派人進去賄賂他,會有意外的收穫哦。」
劉邦照做,秦將接受了賄賂後,一看劉邦很強大,就順勢投降了。
不費一兵一卒就勝利了,劉邦都快開心死了。
武關的大門打開後,秦將打算跟劉邦一起去咸陽搶劫一番,張良又來了:
「他都投降了,你還留著他幹嘛?萬一你進關中後,他在背後捅你的屁股,你怎麼辦?還不如趁他放鬆,衝進去弄死他。」
結果,劉邦當天晚上就派兵攻打武關,徹底消滅這支強大的秦軍,浩浩蕩蕩的殺進虛弱的咸陽。
秦王子嬰出城投降,秦國亡。
張良兩次做出準確的判斷,幾萬大軍被他玩弄於鼓掌之間,如果要給張良一個評價的話,肯定是:
「騷操作。」
如果說「武關之謀」只是小試牛刀,那「下邑之謀」才是真正的國士手筆。
公元前205年,劉邦出陳倉、定三秦。
然後就興沖沖的帶著56萬大軍,直奔彭城,想要趁項羽在山東出差的機會,一舉拿下東方,取代項羽「諸侯盟主」的地位。
可項羽打仗太猛了,只帶著3萬騎兵就把劉邦打的落花流水。
一路逃、一路奔,走到安徽下邑的時候,跑不動了。劉邦下馬彎著腰喘大氣,罵罵咧咧:
「關東這片地方,老子不要了。誰有能力打下來,老子就封給他。」
張良就在旁邊,等的就是你這句話。
他氣定神閑的走到劉邦身邊,分析了局勢:
「九江王英布是楚國的猛將,但和項羽有矛盾;彭越和田榮,在山東、河南一帶打游擊;這兩個人,必須馬上拉攏過來。
而我們這邊,只有韓信能獨當一面,可以讓他獨立作戰。」
諾大的天下紛爭,就在張良三言兩語中改變了走向。
南方的英布,從此不再聽從項羽的號令;
東方的彭越,打游擊、斷糧道,使項羽不能安寧;
北方的韓信,滅掉魏趙燕代齊,安定了北方;
西邊的劉邦,像釘子戶一樣紮根滎陽。
來自四個方向的包圍圈,逐漸縮小後就是垓下的「十面埋伏」,徹底粉碎了項羽的霸業。
掌握力量的,是勇猛的將軍,
指揮將軍的,是智慧的頭腦。
八、
周總理說:「項羽打了100個勝仗,頂不住張良一個主意。」
憑几個主意,就成就「謀聖」的地位,張良成為後世無數書生的楷模,但學到精髓的,寥寥無幾。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據我分析,在實事求是的全面分析問題之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
堅定不移的執行。
我們普通人要學會的就是:一邊分析問題,一邊貫徹執行,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即便因為個人的資質、環境的制約,我們不能達到很高的成就,
但是人生最美的風景,就是衝鋒向前的姿態。
只要今天進步一點點,明天也能進步一點點,終有一天,我們會成為想要成為的人。
即便最後一事無成,我們也可以說:
與其做一個糊塗的參與者,不如做一個清醒的旁觀者。
TAG: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