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榜單情節」
原標題:日本人的「榜單情節」
有了數據,自然就能排榜。數據排了榜,也就更富參考意義。
-01-
已故歷史學者黃仁宇有個著名的論述,即中國過去之所以落後僵化,在於缺乏「數目字管理」。這是個新穎但含混的觀點,甚至黃仁宇本人也沒能闡釋清楚「數目字管理」的含義到底為何。而且,他最大的理論缺陷是以現代中國的客觀條件,根本無法做到他所孜孜以求的「數目字管理」。首要的技術限制在於資訊收集與傳遞的方式,對中國這樣龐大的帝國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然而,或許因傳統文化影響,中國人在數據資料上面的重視程度確實有所不足,特別是和日本人相比較。比如涉及歷史爭議問題時,日本人往往會質疑中方的數據,並拿出己方詳盡的資料作為對照。這固然說是一種偷換概念、渾水摸魚的狡猾做法,可中方在辯駁時會頗感費力。畢竟,數據有其直截簡明的說服力,勝過長篇累牘的說理。
說起日本人對數據的熱愛,可能比生魚片還來得自然深厚。無論是論著、教材,還是報道、宣傳品,隨處可見數據的統計。市面上有不少專門羅列數據的書籍,內容五花八門,並且每年更新。
表弟就讀中學時,學校發了一本叫《數據書》的書,我看了很是喜歡。該書全由世界各國各種數據組成,在中國的那一節,我竟然看到了「馬1019萬匹,豬46806萬頭,雞30億隻……」給初中生髮放這玩意兒(表弟慷慨將書贈我,說「沒意思」),卻可見日本人對情報資訊的重視做到了從小抓起。
有了數據,自然就能排榜。數據排了榜,也就更富參考意義。所以,日本人喜歡排榜,事無巨細地排榜。www.goo.ne.jp是比較流行的門戶網站之一,其中專設了一個排行榜欄目,現在有6000多個排行榜,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的看起來很好玩兒。比如竟然有女性心目中男性「腳踩兩(多)只船」跡象的排行榜。前十項中,隱藏或不讓對方看手機高居榜首,經常和某人發簡訊排第三,手機簡訊量暴增排第五,曾刪除通話通信記錄排第六。和手機相關的獨佔四項,凸顯了手機在當代人感情生活中的重要位置。這個榜看似無聊,倒還值得有志偵察與反偵察的雙方參考。
而《日本經濟新聞》的副刊則有個欄目,叫做「何でもランキング」,即「什麼都能排個榜」。大概這一天一榜委實有點太頻,於是我看到「最適合家長與子女一起搭乘的索道排行榜」,真難為了責任編輯那為賦新詞的用心良苦。
「何でもランキング」的精神在日本人身上得到了極致的展現。日本內閣府和總務省年年公布一個排行榜,即全國各個都市車站附近停放的自行車數量,並且分正當和違章兩類。內閣部門組織調查這種排行榜,中國人是不是會覺得有些難以理喻?
-02-
排行榜之所以流行,其實還是國民性使然。榜單的最大功用,可能提供了一種指示,令觀者省略調查不用思考,一下子直奔結論。你知道什麼最人氣最便宜最方便最舒適……統統有排行榜為證。說日本人喜歡跟風,排行榜無疑是一個有助於掌握風向隨大流的得力工具。
不過,若你信了這個排行榜,但親身體驗之後心有不甘乃至大呼上當,也千萬別怪人家,只能說你自己大概品位獨特吧。就像常見的各種期刊上的美食排行榜,連拉麵店也排出幾十名的高下先後,詳細到了面的分量、湯的濃度、肉的可口等細節,可倘若你按照榜單的指引去親嘗,沒準兒會感到大失所望。
但是,排行榜這玩意兒還是有其妙處的。假如把幾十年來一直持續的某些排行榜拿出來縱觀,會從中品味到世相的起伏、人心的嬗變、環境的遷移。
簡單的例子,就拿日本政府與民間機構每年都做的外國好感度排行榜來說,幾十年來中國的排序上下,充分驗證了國際政經格局與中日關係的風雨歷程。20世紀70—80年代,對華好感的日本民眾比率則一般在70%~80%之間。
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不久,美國民間機構PewResearchCenter公布了一個在日民調,對中國持有好感的日本民眾為21%,厭惡的則高達69%,是在24個候選國家中印象最差的。同年,日本內閣省公布的外交輿論調查結果也顯示,對中國有好感的日本人較2007年再度下降,以31.8%創下1978年開始調查以來最低點。不管是探究國家戰略發展,還是研討社會文化變革,排行榜都不失為一個有益的參照。
丨作者 王東
丨選自 《別跟我說你懂日本》
TAG:看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