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嗎?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嗎?

炎黃子孫,源遠流長

在完成「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這一探究專題時,學生們收穫頗豐:有感嘆自己的姓氏如此古老的,有驚詫於自己可能是王族後裔的,有滿足於自己姓氏罕見的。而大部分人都表示,研究完自己的姓氏之後,產生了巨大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那是,中華民族姓氏文化源遠流長,隨便找個姓出來,都能上溯到三皇五帝啊!

王——源自姬姓。

趙——出自顓頊帝,嬴姓十四氏之一。

廖——源自姬姓,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

孫——源自姬姓、媯姓。

周——源自姬姓。

鍾——源於姬姓,以邑為氏。

何——源自姬姓,周武王后裔。

這樣看來,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啊!「龍的傳人」名不虛傳!

事實果真是如此嗎?

細心的同學發現了,每一種姓氏的來源,似乎都不那麼確定,有多種的說法

比如「王」姓,就有五種來源:

1、源出姬姓。周靈王之子太子晉,因直諫而被廢為平民,因出於王族,後人遂以王為氏。

2、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為氏。

3、源出媯姓。武王滅商後,虞舜的後代媯滿被封於陳,至陳完在齊國任官後,改為田氏。秦滅齊後,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為王姓。

4、源出燕國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

5、出自少數民族改姓。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數民族的血液,少數民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時高麗人,鮮卑族人,隋唐時月氏人,唐朝時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時女真人,北宋時西夏党項人,元朝時蒙古人,清朝時滿洲人等。這些少數民族王姓隨著時間同化為漢族王姓。我國北方地區多王姓與北方民族改用漢姓時優先使用王姓有密切關係。

從前四點來看,這「王」姓都是妥妥的中原貴胄之後,但第5點「少數民族改姓」就很有意思了。這「根紅苗正」的「王」姓,還是北方少數民族改姓的第一選擇,在漫長的歷史發展和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不知有多少少數民族因為「王」姓帶來的正統榮耀,而選擇了化歸「王氏家族」。

下面這張「王姓」分布圖也很有意思,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王姓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不在其發源地中原一帶,也不在漢族人口廣泛分布的其他地區,而在新疆克孜勒蘇阿爾克孜自治州和喀什一帶

中國人有句俗話,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其實,「改姓」在歷史長河中甚為常見。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

1.賜姓,皇帝讓你改,還敢不改?有時候改姓是一種光榮,比如賜國姓;有時候是一種恥辱,如齊武帝蕭賾原與巴東蕭子響同姓,永明八年蕭子響因罪伏誅,齊武帝惡其叛逆,「賜姓為蛸氏」。「蛸」,螳螂也。也有莫名其妙就得了皇帝賜姓的,如周穆王盛姬早卒,賜其族為痛氏。

2.避諱。籍氏避楚霸王項羽(名籍)諱,改為席氏。慶氏避漢安帝父諱,改為賀氏。

3. 避事: 因避事而改姓,這在歷史上也並不少見,有避仇、避難、避嘲、避恥四種情況。如韓信倒霉的時候,他的兒子逃往南粵,取韓字之半,改姓韋。

當然,這些「改姓」的故事多是真假摻雜,當不得真。比如台灣有一「胖」姓人氏,其族人自稱是明朝皇室的後裔。當年明朝滅亡時,從宮廷里逃出來的一支,為了隱藏自己的身份,又不忘先祖的功業,遂將「明」中的「日」隱去(「去日」意味著「亡國」),又加上「半」來宣示自己是當年兩支僥倖出逃的皇族血脈中的一支。

這樣明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卻因對「尊貴身份」的附會而被「胖」姓族人世代相傳。

我個人最感興趣的,當屬少數民族改姓。當然,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個人的情感因素,即對我的「肖」姓,究竟和當年契丹大姓「蕭」有何關係的好奇。

關於少數民族改姓問題,陳世松先生在《 大移民——「湖廣填四川」故鄉記憶》中這樣寫到:

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許多本地人遷徙的歷史傳說是值得質疑的」,這些自稱是宋代經南雄「珠璣巷」南下的漢人,其實是當地的土著居民,甚至有上岸的水上「疍民」。他們通過修築祠堂、編纂族譜、偽造族源,將自己貼上漢人的標記,不過是為了在珠江口沙田的爭奪中獲得有利地位的一種策略。……而另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需要隱瞞身份,而地處交通要道,兵家必經之地的珠璣巷,每逢戰亂必定一掃而空的珠璣巷,正好為他們提供了無可稽查的掩護,這就是珠江三角洲廣府人來源地集體記憶的秘密」。

這樣看來,姓什麼,不但包涉了民族源流的傳承,還牽涉到複雜的生存策略和民族政治學。

就「漢民族」本身來說,它也並非一個靜態的存在,而是長期民族大融合的結合。在中國歷史上長期佔據的政治優勢,使得漢民族本身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不斷融入其他民族的血液,形成了「多族共和」的複雜血緣和以「炎黃子孫」自居的民族自覺。

比如我們四川的大詩人李白,出生在今吉爾吉斯斯坦的碎葉城,很可能具有胡人的血統。但李白一生都號稱自己是興聖皇帝(唐高祖七世祖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可見在當時,這少數民族血統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也難以為他撈得更多的政治資本。

而在少數民族普遍能獲得優待的今天,許多少數民族改回原有姓氏名字,和他們祖先改歸漢姓的做法如出一轍。不知道李白同志如果生在今天,會不會又賣力鼓吹自己的「歸國華僑」身份呢?

在成都這個多民族雜居的城市,我們學校的學生名冊上,也越來越多地開始出現類似「索朗卓瑪」「索朗佐么」「扎西頓珠」「才旦拉姆」「黨燕格菲」這樣的名字。前兩年,學校第二屆「漢字聽寫大會」的冠軍,就被藏族同學尼瑪扎西奪得。而這些孩子,除了家裡給予的一個名字,頑強地標識著他們少數民族的血統,其實都完全漢化了。

對於漢族人來說,起名字似乎沒有什麼民族政治學的考量,但在孩子姓什麼的問題上,似乎也蘊含了一個家庭的家庭政治學博弈。

儘管在各個姓氏背後,可能隱藏著許多歷史中血腥和不為人知的陰暗角落,但探索這些帶著鮮明文化烙印的姓氏文化,還是讓我們感嘆並欣喜不已。

崔韻竹同學找來了自己的家譜,她說,前幾年,從山東老家來了親戚,雖然素未謀面,但那種血濃於水的親情,自然而然就讓人從生疏,到親近,特別神奇。

何劉思源同學說,自己的爸爸姓何,媽媽姓劉,所以給自己起了這個名字。決定要把「何劉」這個姓氏保存下去,作為兩個家族聯姻的見證。

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真是一次有趣而成功的姓氏文化研習!

歡迎關注本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語冰書話 的精彩文章:

TAG:語冰書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