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20分鐘相當於6小時的科技健身,不過是在高明地割你這顆韭菜
那天一姐到公司樓下竟然被一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給攔下了。說他們店裡有健身體驗活動,要我務必要去看一下。一姐當時心想,呵,你跟一個健身博主講這些??然後我就加了微信...
本以為這個故事就告一段落了,誰知那天36氪一篇關於科技健身的文章,又讓一姐跟這個壯漢產生了羈絆...
你以為這是個愛情故事?不,健身的人不配擁有愛情。要討論的就是壯漢向一姐安利的,現正風靡一線城市的科技健身。
(圖片來自互聯網)
什麼是科技健身
新興的科技健身主要分兩種:
一種是EMS電脈衝健身,穿戴特殊設備,通過電流向大腦發出模擬信號,使肌肉被動收縮。這感覺類似於強制你做頂峰收縮一樣。
GIF
還有一種是虛擬教練,基於大數據和AI。勘測你身體數據並發送到智能設備上,設備會根據你的身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負重等。
據不完整統計,在北京提供EMS電脈衝形式的健身房將近30家,8個品牌。
EMS(electrical muscle stimulation)電脈衝健身作用原理很簡單,我們的肌肉在運動時之所以會收縮是根據大腦信號的指示在行動,而EMS機器能夠模擬複製這樣的信號,通過電極經皮穿刺到肌肉誘導非自願性收縮,來最大程度調動肌肉纖維的收縮,達到增肌目的。
目前兩種科技健身方式在市場上,都主打「20分鐘達到傳統健身6小時」的宣傳效果。弱化「人」(私教指導、自身探索)在健身中的角色,幫助更多人降低健身的時間成本和,也被成為「快健身」。一節課的收費400-1000多元不等,價格不菲。
科技健身真有奇效?
就拿EMS來說,這項科技早在18世紀就已經存在了,當時是作用在醫療領域,幫助患者防止肌肉萎縮,以及幫助宇航員在航天過程中,保持肌肉的活力。
目前已經有不少文獻證明,電脈衝健身對於肌肉的刺激增長確實有效。而且今年1月份,某EMS健身公司獲得了1000萬的天使輪投資。
15年有一份關於EMS電脈衝對於增肌效果的實驗,5周的時間發現,受試人員通過電脈衝健身骨骼肌均有明顯的增長。至於是否能達到宣傳的效果,從體驗角度來講,穿上EMS設備後,它的感覺就像是強制你進行頂峰收縮。每個動作都會調用你的最大肌力去做,所以會很快達到力竭的感覺。這是我們人為靠意志力很難做到的。
而20分鐘可以達到傳統健身6小時這個概念,一姐認為是從實踐中得出的最優效果,但應用到大眾人群中,效果是因人而異的,更多的是一種宣傳手段。
看到這些,一姐不禁想到,難道健身行業真的要迎來春天了?科技健身能讓更多人去了解健身,愛上健身?還是說讓更多人去相信,健身這種投入多、見效慢的「遞延享受」類事物,也可以變得及時反饋、順應人性?一姐做了下面這些研究。
不同人群的看法
一姐對長期健身人群和健身小白進行了採訪,收集他們對於科技健身的看法。
首先,長期健身人群普遍認為EMS對於增加肌肉大小幫助不大。
想要增加肌肉的大小,主要分為增加肌肉使用效率,和提升動作/運動效率。沒有任何文獻說明EMS可以被當做作為長期且顯著的訓練方式,像宣傳所說的運動員使用,目的也是康復居多。
而且進行EMS訓練時一般採用簡單的自重訓練,沒有過多的外部負荷。而且跟傳統力量訓練相比,也沒有足夠大的運動幅度跟動作模式的學習。而技術層面上,有效確立發力順序,確立重心,負荷移動的軌跡等,EMS也很難幫上忙。
所以對於追求力量和體形的長期健身人群來說,EMS並不能作為長期有效提升力量的訓練。
其次對於沒有健身經驗的小白來說,普遍的表示願意嘗試。他們認為,沒有運動經驗可能會導致動作發力錯誤,而且剛開始健身,也很難堅持下去。EMS會讓他們很快上手,並且期待達到宣傳的所承諾的效果。
一姐有話說
了解完大家的想法,一姐覺得我們距離把健身當做一種生活方式,仍然很遙遠。畢竟有健身意願的小白佔了大多數,然而在他們心目中,把健身當做短期改善體型,遠比當做生活方式重要得多。以下的數據證明了一姐的看法。
早在16年,今日頭條就出過一個國人健身大數據,發現減肥佔了大眾健身目的的42.5%,然而把健身當做一種生活方式的只佔了可憐的1.3%。
18年的情況又如何呢?一姐通過百度指數看了近半年「健身」與「減肥」的關鍵字搜索頻率。可以發現,「減肥」的搜索指數達到7485,仍然是「健身」的2倍之多。
而跟減肥相關最多的關鍵詞,則是減肥的方法和竅門。這說明,大多數人,仍然接受不了「管住嘴、邁開腿」這項最基本的減肥道理。始終相信會有一種付出少,回報高的減肥「方法」。
也同樣期待暴瘦這種好事,追求科學減肥的同時,也追求體重秤上的數字暴跌。
在這種條件下,科技健身好像更順應更順應了大家的減肥心理。20分鐘相當於6小時,前提是健身,既冠上了一個好聽「科學」名義,又能付出更少的努力達到更好的減肥效果。
即使是看起來很科技、合理的EMS健身,也被大家給「玩壞了」。一姐在大眾點評上,瀏覽了北京22家EMS電脈衝健身房的上千條評論,發現有85%的人都提到了20分鐘減肥效果爆棚這一點。
已經有人拋棄了傳統健身房,因為20分鐘可以讓人看到大汗淋漓的效果。
這裡一姐不得不強行科普一波,EMS必須要穿上特質的緊身衣、設備,跟平常穿短袖短褲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運動時候肌肉會強烈收縮,需要消耗能量,產生很多熱量。
人是恆溫動物,需要靠出汗來調節體溫,不然肌肉溫度太高,會傷害你的細胞。穿著包裹嚴實的緊身衣和設備,再加上是夏季,自然會出很多汗,所以出汗只跟室溫有關,不能證明有很強的燃脂效果。
可我們就是很沉迷這種正向、及時反饋的刺激,包括1天減掉3斤,也都是體內的水分罷了。
一姐發現評論中也有很多人過度誇大了其減肥效果,要知道,減脂本身還是關於熱量窗口,飲食依舊是核心。肌肉的撕裂與生長需要蛋白質、碳水的補充,短期內是看不到的效果的。
再說個身邊的例子吧,一姐的同事小姐姐是健身小白,報名了AI教練課程,2個月後做身體成分測試,發現漲了10斤脂肪。0.1斤肌肉,很是苦惱。
Blundell早在2003年就已經發表過相關研究文獻,當我們為了減脂去增加運動量,其中一些人是會在運動後的幾天或者幾周內食慾大增的。
舉個很俗的例子,健身減脂就像木桶,永遠是多方面配合的成果。運動這塊成為長板,卻忽略飲食、休息、補充等短板,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通過上邊這些數據、真實案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科技健身解決了健身形式的問題,卻解決不了根源的問題——普通大眾對於健身的認知,反而在往更偏離的方向上引導。
要知道國內的健身人群及比例,健身會員1500萬,人均消費2000,國內市場300億,滲透率3.1%,2025年規模達到3800億。僅僅健身業一項,就可以支撐幾個數十億至上百億市值的公司出現,這是一塊極其龐大的蛋糕。
縱觀這些新產物,除了已經形成品牌和規模的科技健身房,其他在大眾點評上的科技健身房,都會在名字後面加上極速燃脂、極速健身這樣強調效果和速度的辭彙。翻到一些公關文,全篇圍繞「更高效、更輕鬆、更有趣」這些讓人愉悅的詞。
而人本身就是會沉溺於「輕易獲得高成就感」的事情,我們總在有意無意地尋找用很小的付出換取很大回報的偏方。就像是遊戲,殺一個怪就有相應的金錢和經驗回饋給你。還有最近很火的某音,更是在提高你的興奮閾值,把一個視頻縮短到30秒,甚至更短。這些都絕對順應人類本性的產品,讓你馬上能享受,快樂立刻變現,不用再多等待一秒。
然而現實生活又是怎樣?相比這些產品,學習、工作、健身這類事情太過漫長,過程痛苦不說,還很難看到效果,簡直反人性。就像很多人說的,運動好幾年都沒什麼效果,很是挫傷積極性。
把科技融入到健身領域誕生新產物是好的現象,而產品的初衷也是積極的。可真正應用到人群中,就會變了意味。被人性利用,經過營銷手段的加工,就會反過來利用人性。
到底是被割韭菜,還是真正能被健身人群合理利用。就算是有了黑科技加持,健身本身要吃得苦一點也不能少、要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這歸根結底還是我們自身怎麼去看待,怎麼去與它相處。健身,永遠都是一場長期的戰役。
留言區說說你怎麼看待科技健身吧?
這裡你能看到
1、技術分析明星不為人知的身材bug!
2、迷惑大眾的畸形審美揭黑!
3、有理有據懟明星的錯誤做法!
關注後發送冷凍獲取全文
4、超燃、三觀超正勵志人物!
關注後發送玫瑰獲取全文
5、用科學告訴你正確有效的減肥方式!
拯救你小小的不完美
教你健康減肥不反彈
帶你快速練就女神身材!
而且三觀超正
簡直就是免費的良心私教好不好!
關注的人身材都變好了呢!
TAG:新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