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躺著賺錢經營時機到拐點,中國銀行業會不會存在大面積破產倒閉?

躺著賺錢經營時機到拐點,中國銀行業會不會存在大面積破產倒閉?

作者莫開偉系知名財經作家|知名財經評論家

最近媒體上披露幾起銀行事件讓人對我國銀行業經營前景及銀行股產生一種焦慮心裡,比如一些地方中小商業銀行被取消IPO上會、大面積虧損、不良資產大幅反彈及一些地方政府對銀行的"不善意"的態度等等,都讓人不自覺地產生了廣泛的聯想:

銀行業是否還會持續保持良好經營態勢?

銀行業會不會產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上市銀行未來是否能給投資者以較好的投資回報?

等等,這些疑惑在當前有一定市場,也困擾著民眾對銀行生存發展前景的正確判斷。

誠然,目前銀行機構經營出現不同程度的困難,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是偶然的,是受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有些現象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當前國內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從經濟高速增長向中高速換檔轉變,國家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金融降槓桿等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使得國內銀行業近20年的大好經營時機已到了拐點,銀行金融機構在受到宏觀調控大環境影響下,經營利潤開始下滑,不良貸款開始反彈,資本充足率開始下降,撥備覆蓋率有所降低,這些都成了一種必然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

其次,國際經濟金融環境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全球貨幣從泛濫寬鬆周期進入了貨幣緊縮周期,美聯儲加息及美元資產縮表引發我國資本外流及金融市場資金面的趨緊,這一切都影響到了我國央行貨幣政策的走向,從穩健寬鬆向穩健中性轉向,實質上收縮了市場流動性,使銀行機構信用擴張功能受到較大制約,這對銀行機構繼續發揮信貸擴張功能帶來了較大困難。

而且往後隨著美聯儲不斷加息,銀行業經營困難也不斷增多。再次,監管部門監管趨嚴,出台了若干遏制信貸資金監管套利的政策,掀起了新一輪金融嚴監管風暴,將銀行機構流入虛擬產業領域和資產泡沫領域的資產全部收縮或進入並表,表外經營空間被大大壓縮;

尤其資管新政策即將實施,將徹底打破銀行機構在理財資金上的層層嵌套行為,將有效堵塞信貸資金流向各種不當獲利途徑的暗道,使金融市場各種亂象將被徹底根除;這一切雖然為銀行機構生存發展凈化了環境,但同時也使各類業務逐步規範,不當得利空間被壓縮。

最後,隨著金融創新日漸深入,新興金融業態不斷湧現,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網路科技金融大量分流了社會金融資源,金融脫媒加劇,這一切對傳統商業銀行形成了巨大的衝擊,更加劇了商業銀行市場競爭的壓力。

所以,無論如何,面對當前銀行機構所出現的問題或面臨的困難,我們都應以客觀理性的態度看待,不能因為少數銀行機構經營中出現的問題而對所有銀行業經營前景就產生廣泛的懷疑和擔憂;尤其不能聽信社會其他不良機構唱空銀行、以為銀行會存在大面積倒閉破產的誤導性言論,更不能以訛傳訛地放大對銀行經營的負面輿情,使銀行陷入更加不利的經營地位。

就目前而言,我國銀行業不存在大面積破產倒閉的可能性,應堅信我國銀行機構雖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最終會戰勝困難,度過艱難的經營期;一定能重振經營雄風,再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巨大的動能。

持這樣的觀點或看法,主要緣於五方面考慮:

其一,當前我國銀行業生存的環境與上世紀九十年代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銀行機構瀕臨破產倒閉邊緣,關鍵是那個時代我國銀行業的產權不明晰,銀行全是國有的,沒有誰對銀行業經營盈虧或風險負責,以至在經營中吃"大鍋飯"盛行、貸款隨便亂放、以代謀私等行為層出不窮,使四大國有專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一般在25%~45%,最高的則達到了40%至50%的水平。

而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及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都建立了有效公司治理結構,且不少銀行都成了上市銀行,其經營內控能力、風險識別能力和防範能力都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即便目前出現了不良貸款反彈和經營利潤的下降,也不可能因此引發銀行機構的大面積破產。

其二,銀行業經營的背景與九十年代也大不一樣了,專業銀行改革成了商業銀行,政企更加分明,是自主經營、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的市場主體,任何地方政府不能對銀行經營進行干預,商業銀行"三性"即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經營原則得到了真正貫徹落實。

"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機制基本完備,經營自主權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使信貸投放更加謹慎和準確了,信貸投放的效益性得到了極大提高,貸款失誤大大降低;退一步即便不良貸款反彈、經營利潤下降,銀行業經營也不會出現急劇惡化的局面,這一點全體民眾大可放心。

其三,銀行機構生存的法治環境和金融監管環境大為改善,銀行機構違法違規經營及內部人員違法犯罪案件大為減少,尤其惡意逃廢銀行債務受到的聯合懲戒能力得到空前加強,銀行機構信貸經營安全有了可靠的法制保障。近20年來,《人民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商業銀行法》、《物權法》、《關於懲治破壞金融秩序犯罪的決定 》等金融法律不斷出台和修訂完善,既為銀行機構依法合規經營創造了條件,也成為監管部門依法對商業銀行進行有效監管和打擊惡意逃廢銀行債務及各類違犯金融犯罪活動的有力武器。

尤其,近年監管當局掀起整治金融亂象的相關政策陸續出台,比如2017 年以來,監管部門對"三套利"、"四違反"、"四不當"、"十亂象"進行專項整治,並針對強化風險管控、彌補監管短板、押品管理等連發多個文件,內容涵蓋目前銀行經營中所出現的大部分問題,包括理財和同業的空轉問題、銀行調整各種監管指標的手法、銀行藏匿不良貸款的常用手段以及日常經營活動中各種規章制度的遵守等方面,充分體現了監管層"重服務、防風險、強協調、補短板、治亂象"的決心。

尤其2018年金融監管當局發布了《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意見》,提出整治金融市場八大亂象,有效治理22個問題;還有資管新規出台,不久之後即將實施,都有利於從源頭上遏制銀行機構金融風險。而且,對商業銀行經營信息披露做出了明確規定,如每年都需披露年報,上市銀行還要考慮股價表現,經營和決策透明度明顯提高,接受公眾和輿論監管的程度不斷加深,這一切都有利及時發現風險、識別風險和制止風險,銀行機構再重蹈上世紀90年代金融風險的覆轍,幾乎成為不可能之事。

其四,銀行內控機制不斷完善,建立了現代商業銀行治理機制,實現了激勵相容,更加明確了責權利相互之間的對等關係,商業銀行經營積極性和責任性都得到了較好的發揮。尤其打破了經營大鍋飯,從根本上消除了過去管理層干好乾壞一個樣、員工任務完成完不成及工作能力大小一個樣,使銀行高管和員工都有了自己工作奮鬥目標和盼頭,把完成考核任務當著自己的事業去努力拚搏,商業銀行企業文化基本形成,以行為家、把維護銀行權益作為人生追求蔚然成風,很明顯,商業銀行給了員工家的歸宿感和事業的榮譽感,凝聚力增強,在這樣一種金融人文環境里,商業銀行大面積破產的可能性幾乎是異想天開。

其五,儘管隨著金融創新不斷加劇,新興金融業態不斷湧現對傳統商業銀行帶來了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機遇。一方面,它雖然可能會對商業銀行傳統存貸款業務形成衝擊,使一些存貸款市場被新興金融業態所瓜分,使商業銀行市場份額出現下降之勢,經營發展空間變窄,但同時也可促使商業銀行改變經營理念,加大金融科技投入,不斷完善金融科技水平,提高金融科技服務比重,努力開發新的金融服務產品,推出新的金融服務模式,使自己在新的金融歷史條件下重振雄風,再創經營輝煌。

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與新興金融業態是一對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依存的矛盾統一體,不是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在現階段以及未來相當長時間,不存在誰戰勝誰、誰吞併誰的可能,二者只能是一種競合關係,都會利用彼此的優勢去提高競爭力,同時又可相互吸收對方的長處為我所用。

所以,擔心傳統商業銀行被新興金融業態消滅的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商業銀行不可能出現被新興金融業態排擠導致的破產關閉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偉思考 的精彩文章:

IPO審核「假性提速」?真相看這裡

TAG:開偉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