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朝秦暮楚的歷史玄機

朝秦暮楚的歷史玄機

一幅戲劇性極強的「秦楚易幟圖」

湖北省竹溪縣蔣家堰鎮和陝西省平利縣長安鄉緊緊相連,彼此的交界處,有一個喚名為關埡子的古戰場——戰場的古老,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

靠近陝西一側,一塊黑色的石碑上,刻著「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關埡界牆」,系陝西省平利縣人民政府所立。古戰場湖北一側,也同樣立有相應的石碑,湖北省竹溪縣人民政府在碑上還特別提醒:「秦楚邊際山脈綿延陡峭,此地隘,成要塞,兩山對峙,一道中通,稱關埡。」

兩塊碑同時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歷史信息,「關埡」歷來就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

兩山對峙,一道中通,橫亘南北,形如一個馬鞍。關埡的前方是正南面,連接著山寶寨;北面即馬尾巴處,連接著擂鼓台。

關埡古堡殘碉猶存。千百年過去了,身臨其境,耳畔仍會升騰起一種旌旗獵獵,戰鼓陣陣的恍惚之感。

尤值一提的是,這座被當地人稱為「邊牆」或「縐城」的土石建築,乃楚長城城堡遺址。夯土裡拌魔芋漿、楊桃藤汁作粘合劑,使城牆堅硬如石,歷經兩千多年風剝雨蝕,至今仍留有一段夯土城垣,任後人憑弔。

要知道,楚長城乃中國歷史上修築最早的一條長城。

古時,這裡是秦楚兩國的分界線。秦山綿延陡峭,楚水平緩東流。如今,這裡是兩省的省界,站在公路上方平台向東西俯瞰,無限風光,盡收眼底。

楚長城依山勢而築,背楚面秦,設有城牆、城樓、箭垛。堡內有屯兵場地,防守為陣地,進攻為據點,退卻為屏障。

於是乎,有專家考證,作為兵家必爭的戰略隘口,關埡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朝秦暮楚」之地。

早已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成語「朝秦暮楚」,是一個十分搶手的歷史典故,由於陝鄂兩省緊鄰,因為時代久遠,所以「朝秦暮楚」的發生地,有了多種版本。

三個地方都可能成為「朝秦暮楚」之地,除了前述所所說的「關埡之說」外,還形成了「上津之說」和「漫川關之說」。

「北通秦晉,南聯吳楚」的漫川關為秦楚咽喉,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戰國時,漫川關稱蠻子國,楚置方城。戰國中後期,尤其是公元前312年後秦楚交惡,楚晉聯合締結盟約,與秦國常在「蠻子國」交戰。《郡縣誌》載:「漫川即古蠻子國。」

同樣,地處鄂西北邊陲的上津古城,與陝西省漫川鎮接壤。南依漢水,北枕秦嶺,這裡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故而上津古城屢毀屢建。

「上津」一詞最早源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豐鄉水西南合關村水而南入上津」。 「津」為渡口之意。古為商國之地,春秋屬晉,戰國屬秦,北朝西魏時,建立上津縣。上津古城曾設有五個門,東門向鄖、南門達楚、西門通漢、北門接秦。另,西南一角還有一個為方便百姓勞作而開的角門稱為小西門。

遊走於古城內,巷道曲徑通幽。三五人家,幾縷炊煙,一畦菜地……恍若置身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朝秦暮楚」這個成語典故出自北宋才子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說的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一些小國為了更好地生存,時而為秦國效力,時而向楚國靠攏。許多謀士也不免時而替秦國出主意,時而向楚國獻計策。

更有甚者,形象地描繪出一幅戲劇性很強的畫面,說秦楚之戰如拉鋸戰,朝為秦地,為秦管轄,插秦旗,穿秦衣,行秦禮,言秦語;待到傍晚,又被楚軍佔據,又機智地易楚幟,著楚衫,行楚俗,說楚話。這也算得上戰爭年代,老百姓不得已的一種生存智慧。

不過,朝秦暮楚這個成語,形象地向我們證實了當年兩國勢均力敵的實力。

實際上,「朝秦暮楚」這個說法直到宋朝時才正式出現,也讓人頗生費解。

400年聯姻,播種下恩怨與情仇

春秋時代,秦國和楚國地處文化落後的華夏邊緣地帶,秦國在西邊被視為西戎,楚國在南邊被視為南蠻。在中原諸侯眼裡,堪稱「未開化」一類,可謂難兄難弟同病相憐。

這樣的現實,使秦楚兩國不得不抱團取暖,繼而結成生死同盟。在古代,「結成生死同盟」最好的方式,便是聯姻。秦楚兩國的聯姻史長達400餘載,最晚可追溯到秦穆公和楚成王時代。

秦穆公晚年,秦國和晉國發生崤之戰,晉軍打敗秦軍後,秦國開始引援楚國一起對抗晉國。「秦之親楚,何其至也」。秦穆公死後,秦康公即位,秦楚關係繼續鞏固。康公六年,楚國鬧饑荒,楚的周邊屬國庸國發動叛亂,秦派軍隊滅了庸國後,奉還楚國。

到了秦景公時期,雙方恩愛如昨,最直接的體現,便是景公把妹妹嫁給楚王。

至秦哀公時期,還留下了「申包胥哭秦庭」的典故。秦哀公以後,秦楚兩國的姻親在血緣上不斷續寫「親上加親」的佳話。

直到秦孝公執政時,秦國著名的大臣商鞅,亦是孝公寵臣景監推薦的。景監不是秦國人,而是楚國人。秦楚已經進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階段。

此時,秦楚兩國已經有了18代姻緣。

一直到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即位,這個局面才有所改變。因為秦武王是魏太后之子,只可惜武王婚後不久,就意外早亡。

武王之後便是同父異母的弟弟秦昭王即位,秦楚的姻緣又接續起來。以宣太后(即羋八子)為首的「楚系外戚」,在秦已經形成一個龐大集團,牢牢地控制著秦國朝政。這種「外戚」的勢力長期左右著秦國的外交,不可避免地埋下了極大的隱患。

秦昭王在位時,不僅把老爸從楚國手裡奪走的上庸等地歸還給楚國,還出軍幫助楚國反擊齊國、魏國和韓國的聯合進攻。此際,羽翼尚未豐滿的秦昭王,只是隱而不發而已。直到宣太后病逝,謀士范睢獻策幫助秦昭王清算楚系勢力。宣太后何嘗沒料到這一點?精明的她生前就做了安排,讓秦太子安國君(即秦孝文王,嬴政祖父)和華陽夫人(楚系外戚)聯姻。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華陽夫人一生未育,只得認子異(即秦莊襄王,嬴政父親)為養子,並改其名為「楚」,又名子楚。照例,到孫子嬴政新晉秦王時,華陽夫人又選了一位楚國女子進宮。

就這樣,秦楚兩國聯姻,共延續21代400餘年,古往今來,都不啻為一個奇蹟。

按理,對於秦王室來說,秦楚的血脈早已融為一體,兩國應該休戚與共,但事實卻遠非如此。可以說,春秋戰國時各國王室的婚姻狀況,都是各國外交角力的重點,當然隨著秦國的實力越來越大,其王者婚姻更是各國競爭的焦點。

從秦始皇出生一直到成人,就一直活在華陽太后為首的「楚系」保護與控制之下。只緣從其父開始,就是楚系將他們「推」上王位的。當年子異逃回國時,嬴政母子被留在了趙國邯鄲。如果沒有楚系外戚的強力保護,嬴政的王太子身份不僅會被其他公子取代,其性命也可能不保。楚系保護秦始皇,源於呂不韋和華陽公主達成的政治聯盟,認子異為兒子,旨在確保嬴政的地位。

這是楚系的「母國力量」最大的訴求,因而嬴政剛剛成為「始皇」,羽翼尚未豐滿之際,也只有靠楚系外戚。

像他的先輩當年一樣,秦始皇也只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已是秦太后的華陽夫人死後,而立之年的秦始皇,開始乾綱獨斷,醞釀已久的滅楚大計,被提上議事日程。秦楚兩國的聯姻徹底走入歷史的盡頭……

秦昭襄王的理想,直到他孫子執政後方真正實現。滅趙、破燕並魏後,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將王賁率軍進攻楚國北部,開道擊魏,揭開了攻滅楚國的序幕。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率領秦軍一舉攻破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俘楚王負芻,楚亡。王翦繼續進軍江南,佔領楚國全部土地。秦在楚地設立楚郡,不久,又分為九江郡、長河郡和會稽郡。

「亡秦必楚」,是宿命也是使命

楚國是在西周晚期開始建立的。本來東方「祝融八姓」中的羋姓,遷移到漢水流域和當地的百蠻合作,方建立楚國。春秋時期,楚國與中原霸主不斷鬥爭,不僅沒有失敗,而且繼續壯大,就是因為楚國有廣大的腹地可以開發。到了戰國末期,大半個後世中國的領土,都是楚國的疆域。

一定程度上講,戰國初期,最有實力與秦國一爭天下的,當數楚國。「戰國七雄」當中,真正稱得上「雄」的,是秦與楚。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國結束,秦軍只用了10年時間。也就是說,從王國變成帝國,秦只用了十年功夫。從稱帝到滅亡,也不到十五年。真可謂曇花一現,來去匆匆。

實際上,秦二世胡亥繼位的第二年,楚人陳勝吳廣就反了。義軍大旗一舉,天下雲集響應,乾柴遇到烈火般,星火頃刻燎原。這個時候,看似堅如磐石的大秦帝國,就已經進入倒計時了。此刻,趙高又成為大秦的主角,他謀殺了二世皇帝,立子嬰為秦君,去帝號,稱秦王。也即是說,僅僅風光了十四年的大秦帝國,就身敗名裂,由帝國重新回到了王國。這樣的屈尊並沒有消除六國對它的眾矢之的,由是,子嬰很快就投降了另一位楚人劉邦。只可惜,子嬰在大位上只呆了46天短命君王,就承擔起大秦崩盤的所有責任。

天下再次大亂,重歸「戰國時代」。

子嬰投降僅僅一個月,又出來一位楚人項羽便率諸侯聯軍入秦,盡滅秦宗族,爾後分封天下,自號霸王,史稱「西楚」。

歷史真會開玩笑。屠城的項羽,本不過一介武夫;首義的陳勝,本不過一名戍卒;受降的劉邦,本不過帝國一個小小的亭長。在今天看來,亭長,比鄉長還低的「股級幹部」,卻能取秦皇而代之,成為新帝國的第一任皇帝。

歷史的玄機,幾人能看透?

公元前207年,秦楚最後一戰可謂至慘至烈。這一戰,歷時整整七個月,戰線一萬三千餘里,遍及當今大半個中國,戰況一波三折,戰後140萬秦軍飛灰煙滅。

秦楚戰局此消彼漲。在咸陽,秦皇胡亥聲嘶力竭:「頂住,頂住。後退者死。」在徐州,有著亡國之恨,被尊為楚懷王的熊心戰劍一揮:「楚軍將領聽令。先入定關中為王」。

楚將項羽、范增、英布、蒲將軍、呂臣戰安陽、濮陽、邯鄲,楚將劉邦戰滎陽、洛陽、南陽,楚將彭越戰開封、延津、新鄉,楚將魏豹戰晉城、晉中、河津,楚將張良戰沁陽、濟源、風陵,楚將梅絹戰武漢、信陽、荊紫關,楚將吳苪戰長沙、黔中,楚將共敖戰荊州、宜昌、奉節……一面面楚旗在獵獵戰場上鋪天蓋地而來,如林的楚軍齊踴躍,席捲大半個中國,直搗秦地關中和咸陽。

是非恩怨,百年情仇,在最後一戰之後,徹底了結。有專家總結嘆曰:「其聲勢之浩大,場面之壯闊,三千年來未曾有也。」自此,世上再無秦國,也不復有楚國也。

短短三年時間,不可一世號稱萬世之基的大秦帝國,在一片呼嘯中灰飛煙滅。

《史記?項羽本紀》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歷史就是這樣的詭異和不可捉摸。起初發難攻秦,由陳勝開始;暴厲滅秦,出於項羽;拔亂誅秦,平定海內,成就帝業,則是劉邦。這三人,都有楚國有著緊密的關聯。

自戰國以來,秦、楚兩國爭戰不已,數百萬將士的屍骨,草草掩埋,遺棄荒野,數百萬將士的亡魂,冥冥遊離不得超度。秦滅楚,楚又滅秦,秦楚再融合建成漢。歷史學家李開元說得有道理,放眼歷史,事後想來,究竟當初為了哪樁?人人都是歷史的工具,生死勝負,都不過是在執行歷史所賦予的使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章夫書齋 的精彩文章:

TAG:章夫書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