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的九大境界,可惜極少能達!
牧溪《布袋和尚坐化日》
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特別注重「境界」的營造。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達到了「氣韻生動」的目的。所謂「境界」,指的是書畫家通過筆墨語言所創造的一種 氣象,一種意境,一種格調,以及品賞者通過精神體驗、主觀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文人畫」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
1
虛幻之境
如果是純粹對客觀世界進行描繪,那麼,這種「描繪」的功能,書畫遠遠不及攝影、攝像便捷而逼真,書畫的優越性在於能夠表達人對客觀世界的幽微感受。
客觀世界是什麼?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真是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嗎?哲學家和藝術家對此是抱懷疑態度的。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是一個氣場,生生不 息,變化無窮,一切都處於變化之中。
我們所能感知到的,是虛幻的事實,是人類根據已經得知的知識做出的一種判斷。只有充分地意識到世界的「虛幻性」,才有 可能了解世界的實體性。中國的書畫家,特別是文人畫家受「虛幻觀」的影響非常大,在書畫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所體現。
朱耷《魚》
2
畫外之境
與「虛幻之境」相關聯的是「畫外之境」。「文人畫」追求的不是繪畫技巧本身,而是「畫外之意」。這「畫外之意」,便是「文人畫」含金量高於「畫工畫」的根本原因所在。畫內之境可描,而畫外之境難求,因為「畫外之境」需要豐厚的學養、生活積澱才能達到。
髡殘《岩穴棲真圖》
3
拙丑之境
美與丑,巧與拙,是誰界定的?是人為界定的,是人所認定的。
中國文人意識到了這一點,因而,對美的質疑、對巧的質疑,對拙的追求、對丑的追 求,一直是中國傳統美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環。老子提出「大巧若拙」,是追求拙境的理論核心。書畫創作固然需要技巧,但過分強調技巧,或者說技巧的痕迹過露, 反而小家之氣,給人以拙劣之感。如果率性而為,不講技巧,或者將技巧的痕迹減到最小程度,看似稚拙,卻反而有一種天真質樸之美。
八大山人 《野荷清趣》
4
寂寞之境
中國文人所走的道路,註定是寂寞之途。不管在朝在野,文人在心靈上往往是孤獨寂寞的。
惲壽平《花卉圖冊》
藝術上的寂寞,指的是空靈悠遠、靜穆幽深的境界。惲南田說:
「寂寞無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
他推崇倪雲林的畫,認為倪雲林的畫「真寂寞之境,再著一點便俗。」倪雲林營造的,是一個寂寞的藝術世界。有人評論說倪雲林的寂寞之境已經到了「水不流,花不開」的境界,展現在他筆下的是一個近乎不動聲色的寂寞世界。寂寞到極致,讓人感覺到宇宙的本原,他所要表達的,是超越 塵世、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
(元) 倪瓚《幽澗寒松圖》
5
蕭散之境
蕭散是中國古典美學中一個重要概念。蕭散,形容舉止、神情、風格等自然不拘束,得大自在,閑 散舒適。也形容蕭條、凄涼。如《西京雜記》:
「司馬相如為《上林》、《子虛》賦,意思蕭散,不復與外事相關。」
唐張九齡詩:
「從茲果蕭散,無事亦無營。」
宋曾鞏詩:
「我亦本蕭散,至此更怡然。」
當作瀟洒自然解。而作為美學概念的「蕭散」,指的是精神上無拘無束,氛圍上蕭瑟清逸、散淡疏朗,超越一切秩序。以蕭散著稱的詩人有陶淵明、孟浩然、王維、韋應物等;以蕭散著稱的書法家有鍾繇、褚遂良、楊凝式、宋四家等;以蕭散著稱的畫家有倪雲林、黃公望、董其昌、八大山人等。
荒寒之境
黃公望《九峰雪霽圖》
與蕭散之境相似的還有荒寒之境。荒,與蕭散相似,寒則體現了一種冷逸、清寒之美。中國畫多寒林圖、寒松圖、寒江圖,多雪景、硬石、枯樹、寒鴉、野鶴,主要是為了表現蕭疏寧靜、空靈幽遠的意蘊。
李成《茂林遠岫圖》
唐代王維、張璪善畫寒林圖,開創了用水墨表現寂寥荒寒境界的先河,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善畫野林古寺、幽人逸士,進一步開拓了荒寒的畫境。李成把荒寒和平遠融為一體,極大地豐富了荒寒的美感。不獨山水,在梅蘭竹菊等文 人畫常用題材中,荒寒之境也成為一種廣泛的追求。這與文人的獨立孤傲、曠遠放逸的襟懷是相通的,與空、虛、寂、靜的禪的境界是相通的。
弘仁《懸崖下的小屋》
6
淡雅之境
雲清風淡,是文人心儀的境界。魏晉士人深得淡雅之趣,宋人更是將淡雅發展為審美的主流。這與宋徽宗推崇淡雅之美大有關係,也與文人畫的發展密 切相關,文人畫的主要美學追求,是「淡而無味,含義雋永」。
《宣和畫譜》卷十二墨竹緒論云:
「繪事之求形似,舍丹青朱黃鉛粉則失之,是豈知畫之貴乎有筆, 不在夫丹青朱黃鉛粉之工也。故有以淡墨揮掃,整整斜斜,不專於形似而獨得於象外者,往往不出於畫史而多出於詞人墨卿之所作。」
這段話很清楚地講明了畫工畫 和文人畫的一個重要區別。文人畫不求形似,而求「象外之意(神似)」,所以可以「淡墨揮掃」。而畫工為了形似,只能在丹青朱黃鉛粉色彩上下笨功夫。
沈周 《東庄圖冊》
7
簡約之境
筆簡意濃,筆簡韻長,是文人作畫的重要方法。特別是宋朝的文人畫家們,對簡約的追求更是具有強烈的主動性。「多求簡易而取清逸」,正是文人畫 的核心。《宣和畫譜》評論關仝:
「蓋仝之所畫,其脫略毫楮,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也。」
我覺得,筆簡,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簡單地說,要先做加法,再做減法;先做乘法,再做除法,能夠認識、掌握繁複的東西,只不過把能省略的盡量省略,留下的寥寥數筆,足以抵得過滿紙筆墨,甚至比滿紙筆墨的容 量更大,因為有許多含義盡在不言中、盡在畫面外。
(清)髡殘 《蒼翠凌天圖》
8
心靈之境
中國畫從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兩宋開始,畫家又開始由神似, 向追求「靈性」轉變。所謂「性」,就是「肇自然之性」,畫出本然之「性」。
畫家和世界的關係,不是站在世界的對岸來看待世界、欣賞世界、描繪世界,而是回 到世界之中,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一分子,世界的一切都與自己的生命密切相關。由此產生心靈的感悟,產生對世界的獨特體驗,便是心靈的境界、生命的境界。畫家 所寫,不是眼睛看到的景物,而是在瞬間生命體驗中有所「發現」。心靈之境,是繪畫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物我合一」的境界。
「文人畫」的境界還可列舉不少,從上述數例,已經可以領略其大概。
來源:中國畫家雜誌社
※一口氣讀懂中國畫「術語」
※趙孟頫極品小楷《閑邪公家傳》欣賞
TAG:藝術l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