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擁抱人工智慧:在掌聲和質疑中前行
「前方500米右轉」「Hey Siri」……這樣的語音智能系統大家早已耳熟能詳。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慧」已經逐漸融入人們生活,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關注的熱點。那麼當人工智慧應用到教育領域,又會帶來哪些變化呢?
從古至今,每一次教育的改革發展都離不開技術的進步。無論是古時候文字、印刷術的出現,還是後來廣播、電視、互聯網的普及應用,都成功的推動了教育的變革。而如今,人工智慧的應用也逐步介入到教育事業中。
如果你認為現在的閱卷,仍然完全是依靠教師伏案閱卷,那你需要「補補課」了。首都大學生記者團在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一家致力於語音識別、人工智慧研發的科企了解到,當前我國在教育行業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尤其在「人工智慧服務教育」理念指導下,構建了一體化智慧教育產品體系。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一項就是利用人工智慧參與主觀題目閱卷。這一技術在北京、上海、廣東等10餘個省市的大型考試中測試應用,效果顯著,大大提高了判卷的效率。而且根據相關調查和評測,這一技術具有廣泛推廣的潛質。
北京工業大學第五屆研究生支教團團長庄小璇在青海省民和一中支教的過程中曾使用人工智慧判卷技術。她在回憶第一次使用人工智慧判卷的感受時說:「通過前期大數據統計做支撐,人工智慧能夠使用客觀的評判標準對作文的主觀題智能判卷。」但是她也表示,在實際操作中,人工智慧技術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字跡不清晰,系統便無法識別考卷,評判的標準也較為單一。
不過,在目前階段,人工智慧在教育創新的應用中有很多質疑聲音存在。在教學活動中,缺少鮮活生命體間的互動,少了老師一筆一划的言傳身教,難免少了些人情味兒,不由得讓人擔心教學的質量。對於這個質疑,人工智慧的研發人員說道,在教育變革中運用人工智慧的初心並不是要更替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而是採用更加有效的辦法幫助人們更好的進行學習。技術進步不是要推翻原來的體系,而是要彌補原本體系的某些不足。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就像行駛在未來航線上的一艘大船,歷經風浪,有挑戰也有機遇。人工智慧從發端到現階段的飛速發展,不斷有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到各個領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各種便利。當然人工智慧也並不是完美的,它需要一代一代的科研人員的努力和付出使之日臻完善,更好地服務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北京工業大學 趙艷陽)
※今日文獻展在義大利開展
※湯原縣湯旺河陶家電站回水堤漫堤決口 受災村屯群眾已轉移
TAG: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