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柯偉祥:籌辦證券登記公司的燃情歲月

柯偉祥:籌辦證券登記公司的燃情歲月

人物簡介:

柯偉祥

1952年2月生

1968年插隊當知青,曾在貴陽市稅務局、貴州省財政廳、深圳市政府工作。

1990年起,先後擔任深圳證券登記有限公司總經理、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兼深圳證券衛星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長、君安證券有限公司副總裁、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屆監事會副主席兼公司紀委副書記。

百天籌備 新中國第一家證券登記公司誕生

1990年10月26日,人民銀行下發金融業務許可證,批准新中國第一家證券登記公司——深圳證券登記公司成立。

提起深圳證券登記公司,老一代的股民知道,這是開股東卡的地方,你只有去登記公司開了股東卡,拿著股東卡才能去證券公司開戶買股票。為什麼要有登記公司?登記公司怎麼運作?登記公司在證券市場起什麼作用?這些問題非專業人士不會去關注,對於1990年初入此行的我來說,更是個挑戰。

1990年上半年,深圳出現股票熱。僅有的特區證券等三個櫃檯營業網點,人山人海,很難擠進去。紅荔路邊上興起了「黑市」交易,股價波動離譜。國務院聯合調查組剛剛來過,為統一管理並規範股市交易,籌劃中的深圳證券交易所預計12月開業。1990年6月16日,張鴻義副市長把我和農行的許行長找過去說,市政府研究要趕快成立股票過戶公司,事先已經研究要搞交易所,發現光有交易所不行,還得有過戶公司,要不然股票交易過戶怎麼辦?登記怎麼辦?叫我們兩個趕緊去籌備股票過戶公司。當時對這方面是一無所知,但是特區的環境就是讓人敢闖敢試,於是我接下這個重任,開始忙碌起來。

籌備開始了,可是政府沒有撥款,許行長讓我寫了一個條子,從農業銀行信託公司借了三千塊錢,這是登記公司的第一筆錢,我用它買了幾輛自行車,幾頂草帽,來一個人給一輛自行車,給一個草帽,就這樣開始了工作。公司得有個辦公的地方,紅嶺路上武警七支隊的禮堂剛好空著,我賒賬租下了這個場地。那個禮堂里有個舞台,就買了兩張席子扔在舞台上,深圳天很熱,員工有時候晚上加班不回家,就睡在那個席子上,這樣就開始設計流程,開發軟體。那時候找了大量的香港、台灣的資料來借鑒,又把特區證券公司、中行信託比較懂行的人都請來幫忙,設計出了最初的股票過戶公司基本業務流程。

1990年7月16日,籌備組提交了《關於過戶公司籌備工作問題的請示》。8月18日,市政府發文批複成立證券過戶公司。登記公司最初市政府批下來就叫證券過戶公司,過戶公司名字是從香港學的,香港股市當年在沒有實現無紙化的時候,它有幾十家開展股票登記過戶業務的公司,港交所的上市公司分散在若干家公司登記和過戶,有些會計行也做這個事,行業內叫過戶公司,所以開始我們學香港的,成立一個過戶公司。後來隨著我們對資本市場證券登記結算這一專業體系的深入了解,才感覺不對,所以很快我們就提出來,這個公司不能叫過戶公司,應該叫證券登記公司,就打報告給政府,更名叫證券登記公司。

1990年11月26日,深圳證券登記公司開業,這是新中國第一家證券登記公司,深圳證券交易所在之後的12月1日也開始營業。中國股市有了第一個專業的證券登記託管機構。

集中登記 從一戶一票到一手一票

為了規範市場,杜絕黑市交易,交易所開業後要把所有的櫃檯委託集中到場內進行交易,登記公司要提前做準備。第一步是集中登記,將股東名冊集中登記,把原來的「一戶一票」股票換髮成標準股票。

在這之前,股民手中的股票是「一戶一票」,是指一個人無論買了多少股股票,只發給他一張紙質股票,在這張股票上標明了實際購買的數量。這種實物股票,在實際交易中,特別是行情好,交易頻率高時,比較麻煩。他如果全部賣掉好辦,再打一張給買家,但是賣一半怎麼辦?得把這個股票一分為二,得重新打兩張股票出來,這會引發很多弊端。於是登記公司就設計換髮「一手一票」的標準股票。面值統一規定為每股1元,每500股或者100股為1手,每一手發行一張標準股票。

這種標準股票借鑒了香港證券市場轉手紙的設計,背後有轉讓登記的格子,可以登記轉讓10次。當時在特區證券櫃檯交易的只有深發展、深萬科、深金田、深安達以及深原野五隻股票,人稱深圳的「老五股」。深安達的股東人數少一些,換髮標準股票就從深安達開始。開業的第一天,不少人把自己家裡的深安達股票拿來,憑身份證開戶登記好之後,換成新的標準股票。也就是在登記的同時,股民第一次擁有了股東賬戶卡。

嶄新的標準股票,交到股民手裡之前,被重新設計、印刷、蓋上鋼印、清點、分揀、裝袋、核對,這個繁瑣的過程,登記公司均參與其中。對於所有員工來說,需要認真細緻,還要吃苦耐勞,才可以扛下來。那時候每天都要加班,中午也營業,輪換吃飯。每一家公司的股票都要重新設計,人民銀行總行讓印鈔廠專門把防偽的印鈔紙拿出一批來給我們印股票,每家股票要到北京印鈔廠去印。股票印回來以後,還要蓋鋼印,員工戴著手套都要打出血泡,而且一個鋼印太慢了,特別是像萬科、發展銀行這種股東多的公司,萬科的股東特別多,我要求萬科多做幾個鋼印,否則會誤事。所以萬科、發展銀行後來都向公安局申請做了好幾個鋼印,幾個人一起蓋,這個是勞動強度最大的。

集中登記後,股票的轉讓是人工和電腦輔助進行。白天在櫃檯辦完業務,晚上要錄數據,再把股票準備好,每一個股民標準股票是多少,要給他蓋章、裝袋、分揀好、編好號,標上什麼時候他會來取,所以那時候非常忙,大家經常工作到半夜。直到1991年4月3日,深發展在交易所掛牌集中交易,五家上市公司股票全部換髮為標準股票,實現集中交易,登記公司也由此完成了股東和上市公司股份數據的集中登記,這在當時的中國,尚屬首例,登記公司全體員工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集中託管 實物股票成為歷史

實物股票的印刷要花錢,存在遺失、盜竊、仿冒的風險。交收過程費時費力,效率低下,肯定不能適應市場發展要求。於是我們很快就設計提出了集中託管方案。就是把所有的股票集中起來託管到登記公司,全部電子記賬。類似於銀行,股民憑股票存摺交易,不再拿實物的紙質股票。

在開會討論的時候,很多人認為投資人不習慣,還是要拿一張票才安心。我說那張票還在,但是放在登記公司。後來我們頒布規則,從某月某日開始,你不能拿著實物股票來賣,你先得去託管,把它交到登記公司,我給你一個存摺。股民也可以繼續保留股票,我們不強求你交回來,但是你要買賣的時候,就要託管了。我們要實現股票交易的非流動化,還不叫無紙化。就是實物股票不流動了,股票還在,只是它的記錄數據在流動。

在經過多次討論之後,1991年12月28日,深圳開始實施《股票集中託管實施細則》,要求股票集中存放在深圳證券登記公司。股民未辦理集中託管的股票不可交易。股民要在券商處開立託管賬戶,在何處託管的股票就在何處賣出,已經託管股份可以轉託管。股票交易的清算、過戶登記、交割實行賬面記載制度。到1992年的3、4月份,深圳上市的實物股票全部進了倉庫,實現了「無票交易」。

然而,舊股票雖然收起來了,但新發行的上市公司仍然還在印刷股票,怎樣堵住這個口子,在發行階段就實現無紙化?我們抓住了一個好機會,就是深圳發行的第一隻B股。

其實B股無紙化更困難,境外更接受不了,特別是香港投資人不能接受,我想一定要找到一個突破口。後來跟香港滙豐銀行、渣打銀行、新鴻基證券等談這個事,每次見面都談,他們說「你怎麼對這個事這麼感興趣」,我說「不是我個人感興趣,這是關係到我們將來的發展」。

他們說「你這張紙不給,很多投資人接受不了,發行可能會受影響」。

我說「應該不會,香港有香港的習慣和香港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深圳的B股應該有它的遊戲規則呀,你們負擔太重,很難轉身,現在我們B股是一張白紙,為什麼要把沉重的這張紙的負擔又背起來呢?」

跟他們討論到最後,大家互相妥協一下,我們從南玻B股開始,紙可以給,但給的不是股票,我們不印股票,就列印一張股權證明書給你,你不要的,我就給你記錄在案,有個B股賬戶,是一個電子數據,就像銀行卡裡面有錢一樣。需要股權證明書的投資人,可以提出申請,根據我們的規定,交幾千港幣的費用才能拿到紙質股權證明書。香港方面接受了,南玻B股成了第一隻無紙化發行的股票,從此開始,A股的發行也不再印刷實物股票,深圳證券市場正式進入了無紙化時代。

分散式登記 深圳證券市場從區域走向全國

將深圳證券登記公司發展成為一家現代化的中央結算公司,一直是我的夢想。這種想法源於當年看到的一份權威報告。1991年到香港參加世界結算機構的一個會議,會上提到了G30報告,就是《國際30人小組關於證券結算與交收統一標準的建議》,也叫國際30人小組報告。1987年股災以後,全球主要市場就檢討股災的原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結算交收系統存在問題,因為資本市場的結算交收系統不完善、不科學,在股災發生的時候反而推波助瀾,加劇了市場波動。所以全球各地的金融資本市場,以及法律方面的30位專家,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大概是在1989年的時候完成了這份報告,提出了國際證券市場結算交收方面的九點建議,就叫 G30報告。我請香港的周文耀先生幫忙找了一份報告,趕快組織人翻譯、研究,搞了幾個月。當時我們缺乏經驗,很多概念不清楚,所以多次去找香港的結算登記機構一些同行幫忙,他們很熱心,幫我們糾正一些概念。翻譯完成之後一看,我就認定必須按照這個國際標準來設計建設我們的結算登記體系,當時就看準了這個方向,一定要往這個方向走。

有了這個方向,還要考慮深圳的具體情況。當時深圳市場已經吸引了全國的投資者,「810」事件時有數十萬人從全國各地涌到深圳,釀成了群體性事件。怎樣讓投資者在他的所在地就能參與深圳股市交易呢?深圳證券市場需要從一個區域性市場走向全國,可是深圳當時的基礎設施比上海落後許多,連長途電話線都沒有幾條,通訊是個難題。怎麼能登記到投資者的數據、上市公司的數據呢?

「分散式登記,集中結算」的登記結算體系應運而生,在當時的通信條件下這是我們迫不得已的選擇。到全國各地設立證券登記機構,讓各地機構就近登記當地股民和上市公司的數據,再通過快遞磁碟或者夜間通訊傳到深圳。囿於現實的權宜之計,成了深圳證券市場走向全國的突破之舉。1992年11月,首家異地證券登記機構——合肥證券登記公司通過驗收。

4個月後,在深圳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證券登記業務聯席會,當時已有30個大中城市建立了證券登記機構,通過驗收並投入運作的異地登記機構有22家。集中結算,分散式登記的全國性證券登記清算網路基本形成。到1993年底,深圳登記公司共協助建立起56家證券登記機構,遍及除西藏、台灣之外的全國各個省份,輻射全國的證券登記、清算網路基本建成。這些證券登記機構1993年共為190多萬戶投資者辦理了開戶,為到深圳交易所上市的41家異地公司完成發行登記,為各地股民買賣深股辦理了400億元的清算過戶,扮演著證券市場「會計」角色,成為深圳證券市場與異地股民、異地券商和異地上市公司溝通的橋樑,為深圳證券市場走向全國性市場作出了貢獻。

1993年,除西藏、台灣、寧夏以外,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會員已經超過200家,其中60家已經進場交易。不過,由於通信線路不能滿足要求,股市行情、委託和成交回報信息無法及時收到。我調任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後主抓技術條線,成立了衛星通信公司,嘗試用衛星來傳送證券行情,到1994年8月29日,深圳證券衛星雙向通訊系統正式開通,外地股民也和深圳本地股民一樣,下單之後可以馬上看到自己的成交回報,登記結算的通訊條件也因此大大改善。

建設中央結算系統 為資本市場發展打好基礎

1991年12月,我們完成了G30報告的翻譯工作。

1992年6月,我們開始規劃建設深圳中央結算體系,並向主管機關和國內外部分專業人士發出了《深圳中央結算公司可行性報告》諮詢意見稿。

1993年5月,深圳市政府正式決定由我負責籌建深圳中央結算公司。

1993年11月,《深圳中央結算業務規則》諮詢意見稿上報中國證監會審核。

1994年4月,《深圳中央結算業務規則》(第四稿)獲中國證監會批准實施。

1994年9月,在IBMAS/400電腦上開發運行的中央結算系統獲得成功。

1995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成立深圳證券結算公司。

記得當年我常跟員工們講一個邏輯關係:「登記公司出問題,影響到交易所,交易所出問題,影響到股票市場,股票市場出問題影響到股份制改革,股份制改革出問題影響到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出問題影響到中國的前程。因此,咱們在乾的是一件偉大的事。」2010年5月,由於中國證券登記結算體系的創建開拓,我被授予了「中國證券市場20年特別貢獻獎」。這是對我個人的鼓勵,也是對證券中央結算系統所有開拓建設者們的肯定和鞭策。

回顧參與證券登記結算體系創建開拓的五年,那是我與同事們拚命工作,激情燃燒的歲月。感恩偉大的改革開放時代,感恩給予我們指導、支持、寬容的所有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證券時報網 的精彩文章:

相信機構的決斷,還是遊資的果敢?
銀行股究竟有沒有鬼故事?

TAG:證券時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