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相繼對中資收購設置更高門檻,中企對美投資大幅下跌或致雙輸
英國《金融時報》7月30日報道稱,柏林方面已採取干預措施、欲阻止一家德國企業被中資收購,這是它在不到一周的時間裡第二次這樣做。此舉進一步表明,反對中資併購的保護主義情緒在日益增強。
德國經濟部表示,它已指示國有開發銀行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代表政府收購高壓電網運營商50Hertz 20%的股權。中國國家電網(State Grid Corporation)此前一直尋求收購這些股權。
德國經濟部阻止中方收購的理由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
50Hertz是德國四大輸電系統運營商之一,為大約1800萬德國人提供電力。其網路覆蓋德國16個聯邦州中的七個,包括柏林和漢堡。
另據德國商業雜誌《經濟周刊》(Wirtschaftswoche)27日報道,德國政府正阻止一家中國公司對德國西北部艾倫(Ahlen)鎮的機床製造企業——萊菲爾德金屬旋壓機製造公司(Leifeld Metal Spinning)發起的收購。
報道稱,德國政府將首次利用去年通過的外來投資法,阻止註冊在山東煙台的台海集團收購這家德國公司,理由是此項交易可能會「危及德國的公共秩序與安全」。
擁有約200名員工的萊菲爾德專門生產用於航天和核工業的高強度材料。
據悉,德國一直帶頭力推出台泛歐盟的投資審查機制,對來自歐盟以外企業的投資進行審查。
德國新版外來投資法規定,如果某非歐盟實體想要收購一家德國企業25%或以上的股權,且該交易會「危害公共秩序」或「德國根本安全利益」,德國政府有權對該收購發起調查。
據悉,自2016年中國家電製造商美的(Midea)以45億歐元收購德國最大工業機器人製造商庫卡(Kuka)以來,德國方面的保護主義情緒有所加重。柏林擔心中國正把目光對準德國的高科技企業。
德國媒體認為,中國正在實施一項10年規劃,旨在從一個低成本製造業國家,發展為一個在十大先進產業居主導地位的高科技強國。
實際上,德國的做法,正在或已經在影響其他的歐盟成員國。
英國外資審查新政主要針對中國
英國近日公布了一份120頁的政策文件《國家安全與投資》(National Security and Investment),該文件旨在提升英國政府阻止外資收購具有安全敏感性的英國資產的權力。「中國」這個詞在文件里只出現了一次,肯定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外來投資目的地之一的魅力。
但是英國官員證實,這份政策建議主要針對中國。
英國官員認為,這些變化將促使他們基於國家安全理由進行的「干預」次數從一年大約一次增加到一年多達50次。
《金融時報》稱, 英國在2018年只有一項與國家安全相關的審查,即中國人所有的Gardners公司收購Northern Aerospace的交易。2017年的唯一一次審查,也是針對中國的收購要約,中國海能達(Hytera)收購英國Sepura的交易。
特里薩-梅(Theresa May)在出任英國首相後不久,就制定了針對敏感外國買家收緊收購制度的計劃,叫停過中國投資者收購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核電站的股份——儘管她後來放行了這筆交易。
英國出台《國家安全與投資》白皮書,旨在使英國審查體制更加與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法國一致。
報道稱,在英國政府作出上述改變之際,北約(NATO)國家正日益擔心敏感技術被西方的對手、特別是來自中國的系統性獲取。
而在美國對華政策趨緊背景下,美國目前正在就加強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的立法進行辯論。
報告:中國對美投資今年銳減92%
美國商業諮詢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6月份公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1月至5月,中國企業對美直接投資金額僅為18億美元,同比銳減92%。考慮到2017年中國對美直接投資已經同比下降了37%,即從2016年的460億美元下降到2017年的約290億美元。
中國經濟學者認為,用「斷崖式下跌」來形容2017年以來中國對美直接投資的變化並不為過。在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投資量的顯著下降均背離了中美兩國各自的利益,這是最讓人扼腕嘆息的。
一方面,中國具有對外投資的巨大潛力和顯著偏好;另一方面,對美國來說,外資在過去、現在、未來都能為美國帶來宏觀上的收益。正如中國購買美國國債降低了美國長期利率一樣,來自中國的直接投資也可以降低美國的資金成本。
分析稱,對中國和美國企業來說,中美投資合作也本應該是天作之合。美國製造業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量大,而中國資金實力強大,其他投資者的可替代性較低。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中國投資美國對雙方企業而言都是合算的買賣。
但是美國特朗普政府卻通過301調查宣布,中國強制美國公司進行技術轉讓,未來可能依據301調查報告出台針對中國企業的投資限制措施;美國國會首次通過改革法案,加強和擴展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職能,提出了「特別關注國」這一可能嚴重歧視中國的概念;甚至還有建議稱,特朗普總統可以國家安全為由,動用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來直接限制中資收購美國企業。
圖:G7領導人會議
目前,美國還向WTO提出了關於中國「涉嫌歧視性的專利技術許可」的訴訟。
上述美國對華政策的不確定性,造成對美投資的政治風險陡升,導致中國企業對美投資數量應聲而落。此舉將對美國整體的就業、稅收、國際收支等造成長期負面影響。經濟學者認為,中國對美投資下降不符合兩國利益。
(本文由東亞財經獨家編輯製作,郭少英撰文)
※白羅斯議員批准了與中國就免簽證制度達成的協議
※城市競爭力最新排名來了!你所在的城市上榜了嗎?
TAG:東亞財經 |